综述
农业
综述
综述
【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 1989年,大庆市农村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由于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和提高,且各业兴旺,使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到年底,全市合作经济总收入达3.05亿元,比1988年增加 6 300万元,增长26%;人均收入达760元,增加81元,增长11.9%,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9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700元以上的乡(镇)由1988年的 4个增加到9个,其中,超过全市农村人均收入760元以上、千元以下的乡(镇)有 5个,即:祝三乡,人均收入779元;大同镇,人均收入 800元;八井子乡,人均收入804.7元;喇嘛甸镇,人均收入815.2元;龙凤乡,人均收入921.7元。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有 6个,即:久青村,人均收入1 034元;三胜村,人均收入1 036元;新兴村,人均收入1 040元;向阳村,人均收入1 045元;前进村,人均收入1 060元;永泰村,人均收入1 191元。
一年来,全市农村富裕户不断增加,贫困户逐渐减少。人均收入700元以上的户数,由1988年10 898户,增加到15 101户,增长 38.6%,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由23.5%提高到32.6%。其中,人均收入1 000元以上的户数,由1988年的 3 990户增加到4 914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由8.6%上升到10.6%。人均收入250元以下的贫困户,由1988年的3 140户减少到1 666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由6.8%下降到3.6%。
【农业经济结构有了显著变化】 1989年,大庆市农业经济结构经过调整,使各业比重逐步趋向合理。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使经济作物产量有较大增长。198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779 667亩,比1988年的728 872亩增加50 795亩,增长6.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5 905亩,比1988年的167 468亩减少51 563亩,下降30.8%。由于严重伏旱的影响,全市粮食产量只实现145 347吨,比1988年粮食总产148 755吨减少3 408吨,下降2.3%;而经济作物则由于结构的调整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仅甜菜一项在增加播种面积7 957亩的情况下,总产量达150 717吨,比1988年增长37.6%;葵花、西瓜、甜瓜种植2.4万亩,与1988年持平,总产量达17 842吨,增长112%;蔬菜种植109 431亩,比1988年减少 11.7%,总产达146 279吨。虽然粮食减产,但因粮价增高和经济作物的增产,使全市种植业收入比1988年增长10%以上。
二、畜牧业生产重点调整了畜禽饲养量结构。1989年,在畜禽饲养量普遍增加的基础上,大上了肉鸡生产线,使畜牧业生产不论在饲养量,还是在畜产品产量上,都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实现收入8 398.8万元,比1988年增加4 435.3万元,增长112%,占合作经济总收入的27.5%。
三、村办企业调整了产品结构。1989年,村办企业在面临市场疲软,原材料紧张、工艺急需更新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花色品种,积极挖掘潜力,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使得村办企业收入有所增加。到年底,全市村办企业实现收入 5 215.6万元,比1988年增加633万元,增长13.8%,占合作经济总收入的17.1%,而且实现利润880万元。
四、林、副、商、运输业减收,又被渔、工、建、服业弥补。1989年,全市林、渔、副、工、商、建、运、服等各业实现收入共8 005万元,占合作经济总收入的26.2%。其中林业收入27.3万元,比1988年减收 9.3万元;副业收入1 354.1万元,减收571.9万元,商业、运输业共收入2 360.7万元,减收472.5万元。这4业共减少收入1 053.7万元。渔业收入达 354.6万元,比1988年增收65.1万元,工业收入达1 833.3万元,增收479.2万元,建筑业、服务业和其它各业实现收入2 076.6万元,增收386.1万元。这几业共计增收930.4万元,与减收4业相抵,计减收123.3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989年,大庆市各方面都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除市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外,农行、信用社向全市农村集体和农户投放各项农业贷款达 6 769万元,比1988年增加700万元。农民的自筹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达1 148万元,从长远出发,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后劲。
首先,为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了在良种、化肥、农肥、农膜、农药、农机等物资上的投入,还抓了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易涝地区的区域性治理。全年,重点完成了高台子西部涝区治理工程、同庆涝区治理工程,使6万亩农田受益。
其次,完善配套了一些农业系统工程。主要有:投资 200万元,完善市祖代种鸡场续建工程,增强了生产能力;投资40万元,贷款近60万元,把生物防治站变为以生产增产菌为主的单位。
三是,开发农业新资源。筹集资金700余万元,新建精养水面3 171亩,新增生产能力50万公斤。还投资200万元.建设蔬菜生产小型经济区2处,可年产蔬菜200万公斤,重点解决全市春季供菜紧张的矛盾。
【市10大商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配套体系】 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原则,大庆市从1986年开始建设的10大商品生产基地,到1989年底,绝大部分已成龙配套,较好地形成了产、供、加、销一条龙体系。
在10大商品基地中,饲料粮基地、奶牛基地、渔业基地、肉鸡基地、乡镇企业基地等已达到或接近1990年的奋斗目标。原计划用3至5年时间,即到1990年在大同区建成的年产300—500万只肉鸡基地,经过 4年的努力,到1989年底,已经超过了原定的目标。4年投资4 000多万元,建成了良种体系、饲料加工体系、肉鸡加工体系、防疫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销售体系,成为年产值 6 000多万元的重要行业之一。不但满足了市内市场的需要,还销往大连、广州、佛山等地,并出口日本、香港,创汇 115万美元。全市共建有11个种鸡场。1988、1989年两年,市里投资900多万元建成了祖代鸡场,每年可提供父母代种雏12万只。大同区和部分企业投资1 100多万元,建立了10个父母代鸡场,每年可提供商品祖代鸡雏 400多万只,鸡雏生产已可满足全市需要。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全市已有大小鸡场160个,养鸡专业户4 300多户。年产蛋700多万公斤,产肉433.2万公斤,按全市90万人口计算,年人均占有鸡蛋7.65公斤,鸡肉4.93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
【推广农业新技术效果显著】 1989年,大庆市有计划、分层次地推广了省工、省本、高产、高效的农业新技术,走集约经营,提高单产的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加强了农业技术培训。一年来,在加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通过举办“科技之冬”活动等形式,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90期,参加人员达1.5万人次,下发各种农业科技资料 2万份(册)。基本达到了家家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这是农业生产稳产高产的一条重要原因。
二是重点突破,广泛开展高产攻关活动。1989年,全市重点在种植业上、畜牧业上采用多项技术,组装配套搞高产攻关。参加农田高产攻关的农户达 9 000余户,面积为15万亩。其中90%达到了预定目标。绵羊、奶牛高产攻关有新的突破,5 000多只试验羊平均产毛7.29公斤,超过了国家的攻关指标;100 头攻关奶牛平均产奶量突破7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在种植业上,全市示范推广根瘤菌拌种2.42万亩,约增产44万公斤。在畜牧业上,示范、推广新技术15项。仅推广日本的奶牛性控新技术,就使3 000头奶牛受益, 产母犊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渔业上, 主要是示范推广精养、网箱养鱼、“四定投饵”等科学技术,提高了产量。网箱养鱼1.3亩,平均亩产3万公斤,为发展渔业生产创出了新路子。
【抗灾夺丰收】 1989年,大庆市农业生产继去年洪涝灾害之后,又是一个不景气的年份。入夏以后,除部分地区遭受雹灾、虫灾以外,全市绝大部分农作物长势较好。但进入 7月份以后,全市绝大多数地方出现了连续高温少雨天气,最严重的伏旱是从7月下旬到8月下旬,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仅降雨5.5毫米,而且气温骤然升高,水份蒸发过快。直到8月才普降中雨,秋收前的累计降水量仅61.6毫米,比历年同期少80.5毫米,比1988年同期少 199.3毫米。致使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75.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 2/3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各单位立即行动起来,掀起抗旱夺丰收高潮。市、区、乡以及各企事业单位都及时成立了抗旱领导组织,统一指挥抗旱工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察看灾情,组织抗旱。在解决好物资困难的同时,注意搞好思想发动。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和水利设备完好的有利条件,全市每天约有2万人次,6 000多台车辆奋战在抗旱第一线,有 640眼机电井日、夜放水浇田,使全市浇灌粮食、蔬菜面积达 8.6万亩。从而,有效地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夺得了农作物的好收成。
【石油管理局农工商联合公司实行科学测土施肥】 1989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场 7.3万亩小麦实行测土施肥,增产225万公斤,增收 160万元。全市1 000亩大棚使用测土施肥的配方技术——微肥,平均增产21.8%,净增产值近90万元。
农工商联合公司研究所自1986年从匈牙利引进了全套土壤化验室以来,就把突破口选在对土地微量元素化验和微肥配方上。在经历了一次次小面积的艰难试验后,198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1988年秋,由副所长关书民带队组成的29人调查组奔赴局农场,累计步行 5 000公里,采集了2 500份样品。回来后又全力以赴组织化验,取出4万多组数据,最后“确诊”:农场土地由于长期凭经验施肥,造成磷质积累过量,氮素相对贫乏,土壤地力逐年下降。决定对土地实行测土施肥,取得了可喜成果。1989年对7.3万亩小麦实行测土施肥后,获得丰收。
研究所还对大庆地区保护地进行了土壤营养诊断,成功地研究出微肥配方技术,1989年在1 000亩大棚中广泛推广应用。使用这种微肥的蔬菜增强了植株抗病等能力, 促进了蔬菜早熟。据统计,施微肥的蔬菜比不施微肥的上市时间提前10天左右。
实践证明,科学测土施肥避免了对土地掠夺性的经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又创造出较高的生态效益。
【红岗区金山堡村走出人多地少灾重的困境】 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乡金山堡村的 3个屯全在杏北油田内,随着油田打井密度逐年激增,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原来 9 300多亩耕地,到1989年只剩3 300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纵横交错的油水管道打乱了原来的排水系统,一降大雨便受涝灾。自1986年以来,3年分别有80%、60%和50%的土地绝产。人多、地少、灾重,使村民情绪受到影响。人们都耽心,将来怎么办?
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使村党支部开阔了思路,决心带领农民走致富新门路。党支部书记姜绍武带领一班人根据市场调查和本村财力状况,利用土地补偿费,首先办起了双扶板金厂和废金属改制厂,既安排了贫困户,又迅速见到了经济效益。而后雪球越滚越大,1989年又购置了5台太拖拉、1台装载机、两台推土机,办起了运输车队。又鼓励有条件的村民自己买胶轮车、汽车、马车,加入运输行列,同时办起的与江苏联营的建筑队安排了大批剩余劳力。对于一些头脑灵活、敢于加入商品经济竞争的村民也给予大力支持。工副业大发展不仅使剩余劳力有了出路,而且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全村尽管连续几年严重受灾,但收入不减。全年农业收入只有23.3万元,但总收入达到347.7万元,人均收入和集体固定资产已由1982年的185.5元和30万元增至830元和500多万元,在全乡名列前茅。
【大同区四乡镇遭受雹灾】 1989年7月2日中午,大同区高台子、八井子、双榆树、葡萄花4个乡镇,11个村、31个屯,2 196户农户的33 894亩农作物遭受冰雹袭击,冰雹整整下了40分钟,最大的象鸡蛋一样大,数百只小鸡被打死。农田成灾面积达 2.4万多亩。玉米、甜菜、蔬菜等作物损失严重。其中受灾较重的八井子乡有10栋蔬菜、葡萄大棚和 212亩瓜菜绝产。九井子村张国学的380 株葡萄和1亩地蔬菜遭灾严重。
雹灾发生后,区、乡两级政府领导立即深入灾区查看灾情,组织灾民生产自救。
市委副书记李智廉、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富生查看了灾情,鼓励群众奋起抗灾自救。
【举办市首届农民集体婚礼】 1989年4月2日,大庆市让胡路区科学技术协会,在喇嘛甸镇举办了市首届农民集体婚礼,有9对农村青年参加,500多名宾客到会祝贺。市科协、团市委、市妇联和让胡路区的领导到会为新婚夫妇做了主婚人。市、区两级参加婚礼的领导代表组织向新婚夫妇赠送了结婚纪念品。在婚礼上,还对他(她)们进行了科技知识、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知识的问答。借集体婚礼之机,喇嘛甸镇党委向全镇农民青年提出了“争做破陋习、树新风带头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