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种植业

种植业

种植业



  【粮食生产持续第三年丰收】 1989年,大庆市农业生产是遭受旱灾严重的一年。但由于各级领导、广大农民、农场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市粮食生产仍获得较好收成,持续第三年丰收。
  1989年,全市粮豆总产量虽然比1988年有所下降,仍突破 1.5亿公斤大关,达到1.55亿公斤,完成年计划的103%,是大庆市有史以来年总产量突破 1.5亿公斤大关的第三年。其中,农工商联合公司总产突破 4 000万公斤,比1988年增长77.6%;三环企业总公司总产达1 504.9万公斤,增长49%。
  【石油管理局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9年,石油管理局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达4 00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上年秋涝,石油管理局有30%的地块没有翻耙,入春以来又持续低温,10%的大田有积水、积冰,给适时播种带来困难。进入夏季,又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受灾面积占整个大田的76%,干土层达20—30厘米,地表干裂缝 1—2厘米,面临绝产的危险,局部地区还发生了蝗虫、雹灾和降温早霜。面对这种情况,石油管理局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农业生产政策和措施,亲临田间地头检查指导,并带领有关人员到局农场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各二级单位大力支持,紧密配合。钻井一公司对农业生产采取“三优先”政策,即:资金优先、农机设备优先、配备干部优先。
  石油管理局和各二级单位积极采取对农业的倾斜政策,在积肥、覆膜、恢复耕地等各个生产环节中,以质量为标准,制定一系列政策,奖惩分明。
  各单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采用综合性增产增收技术措施。1989年,共采用测土施肥、化学除草、地膜覆盖等10多项农业新技术,推广面积40万亩次,其中玉米地膜覆盖 1.7万亩,平均亩产550公斤,最高单产达806公斤,比直播玉米增长150%以上。局农场采用化学除草,测土施肥等新技术以后,小麦亩产增长30公斤,增收160万元。
  【石油管理局农场小麦获大丰收】 1989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场的73 000亩小麦获得大丰收,总产和单产均创近10年来小麦生产的最高水平。
  1989年,农场全面推行以“斤粮工资含量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在以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完成春播后,认真加强麦田管理,尽管生长期遭受了严重的虫灾和风雹灾害,仍使小麦长势好于往年。为了实现丰产丰收,7 月底他们就完成了设备检修、场院人员配备、各种物资购置等麦收准备工作。1989年,小麦因低温成熟较晚,农场制定了“先抢割晒,尽早拾禾,适时联收”的麦收方案,在20多天的时间里,全场 4个农业生产单位的干部和群众起早贪晚,奋力抢收。后勤单位在设备修保、物资供应、生活保障、田间运粮等方面全力以赴。当场院处理粮食人员紧张的时候,机关干部和学校休假的教师昼夜顶在场院处理粮食,场党政领导每天深入一线指挥生产。麦收中,全场上下层层严把质量关,使田间收获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仅这一项就多收粮食15万公斤以上。
  由于农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1989年又实现了小麦大丰收。据统计,小麦总产超过1 200万公斤,平均亩产达 165公斤以上。其中三分场和大马力农机实验队种植的一些地块的单产都在200公斤以上。
  【试种水稻获得好收成】 1989年,大庆市农牧渔业局在大同区葡萄花乡南大荒试种水稻146亩。这个地区有葡南涝区排水工程,雨季可以防涝。 他们又在稻田附近打水井两口,利用井水灌溉,采用“旱育稀植”和“浅晒浅”的灌水技术。结果,水稻长势良好,获得了好收成,平均亩产达360公斤,高产地块亩产达520公斤。
  【市政府表彰12个售粮大户】 1989年 6月26日,市政府在大同区召开1988年度售粮大户表彰大会。市领导给售粮大户阎凯、赵修忠、常传芳、王风德、马文成、王利、贾贵有、姜殿玲、张军、童凤阁、曹永海、刘德高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1988年,在粮食收购价格不尽合理的情况下,这12个售粮大户宁肯自家少收入,顾全大局,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平均每户向国家交售商品粮 1万公斤以上,为全市粮食征购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突出贡献。46岁的阎凯从1983年联产承包以来,累计向国家售粮16.5万公斤。1988年有个粮贩子找他,先给 1 000元抵押金,玉米有多少买多少,被他拒绝。而他却积极向国家交售了54 920公斤粮。他说:“我丰收了不能忘国家。”他代表售粮大户激动地表示:“没想到市政府给我们这么大的荣誉,我们今后一定多产粮多售粮,用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建设。”
  市委副书记李长玲在讲话中,赞扬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明确,作风深入,辛勤劳动,丰收不忘国家,体现了奉献精神,为稳定社会和人民生活作出了贡献。
  【地产菜受灾减产】 1989年,大庆市蔬菜生产在受旱面积占播种面 76%的情况下,总产达1.46亿公斤,比1988年减少3.1%。地产菜虽然受灾减产,但比1988年增加674万公斤。
  1989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连续40多天高温干旱,使全市菜田受灾面积达53 657亩,其中,夏菜面积29 455亩,秋菜面积18 240亩,其它萝卜等菜类面积5 962亩。市政府于8月3日、4日连续两次召开了抗旱紧急动员会,组织抗旱保苗工作。全市每天投入 600多台各种排灌设备和车辆,出动 2 000多人进行抗旱,并投入资金60多万元,及时解决了急需的抗旱物资,使旱灾损失由原来的预计减产幅度45%下降到10%左右。
  【蔬菜生产基地产量高上市早】 增加菜田投入,建设生产基地,是大庆市政府抓好菜篮子工程的一项措施。1989年,全市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共投入资金 260万元,其中,市政府投资219.5万元,各蔬菜乡(镇)投资40.5万元。全年建设两个蔬菜生产小区,共有菜地285亩,其中让胡路富强村小区种菜地 202亩,有温室、大棚、水井等配套设施。两个生产小区全年共产菜76万公斤,平均亩产2 667公斤,比全市平均亩产1 422公斤增加1 245公斤,增产幅度达87.6%。大棚黄瓜、青椒、柿子上市时间比露地提前40多天,产量、质量,上市时间均居全市之首。
  根据市政府作出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的计划,从1989年开始每年投资 200万元建设两个蔬菜生产小区,5年内将建设10个生产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