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
供销
供销
【概况】 1989年,大庆市供销系统共有独立核算企业45个。其中,直属公司 9个,即:土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果品公司、日用杂品公司、废品回收公司、建筑材料公司、开发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农工商公司。直属供销社 4个,即:龙凤供销社、杏树岗供销社、喇嘛甸供销社、四新供销社。另外,还有大同供销社。这些供销网点在发展和繁荣全市城乡经济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到年底,全系统共有职工1 852人,其中,干部414人,大中专毕业生292人。一年内,全系统的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发扬大庆精神,保证了供销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完成商品购进总额17 462万元;商品销售完成18 317万元,比1988年增加2 353万元,增长14.7%,是市供销联社成立初期销售额的 3倍;实现利润310万元,增长48.3%。
【深化改革,加强企业管理】 1989年,市供销系统根据各类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企业内部改革。
一、对小型网点全面推行租赁承包经营
市联社共有62个分销店,已经租赁经营的53个,占分销店总数的 85.5%,其中集体租赁的11个,职工个人租赁的42个,共计缴纳风险抵押金 23.85万元,全年租赁金26.5万元。对其余经营数额较大的9个分销店,全部实行了利润承包、超利分成的经营责任制。
二、稳定型企业实行“工效挂钩”
为了加强管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经市税务局、劳动局核准,全系统几个稳定型单位的26个独立核算企业推行了“工效挂钩”,使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上缴利润挂起钩来。目前,推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占全系统独立核算企业总数的 50%,从实行“工效挂钩”的几个单位看,1月至6月份商品销售完成38 195.4万元,比1988年增加1 325.63万元,增长19.3%,多数企业仅用上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年挂钩基数。
三、调整型企业实行利润包干,超利递减分成的承包形式
调整型企业主要是指企业效益不稳定和个别微利及亏损企业,对这些单位中的31个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占企业总数的50%。
四、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目标管理
1989年,市供销联社对全系统各批零企业全面推行了经理(主任)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经理、书记、工会主席的职责;制定了党、政、工、青组织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分别召开了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企业管理委员会。为了防止短期行为,对所属企业实行了经理(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终审计制,分别制定了三年任期目标。进行了纵横两个方面的分解,做到目标到组、责任到人,层层签约立状,同时全面推行了PDCA现代管理方法。建立了计划、执行、控制、评价四个系统,制定了职工奖惩考核标准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五、按照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原则,根据全系统的实际,年初将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划分成日用杂品公司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从而促进了专业经营。同时,结合清理整顿公司工作,对存在经营性亏损的公司和基层企业进行了企业兼并。年初,龙凤综合站兼并了龙凤果品站,年末,土产、资料、果品等几个公司分别兼并了原贸易公司的有关部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组织实施“383工程”,搞好市场供应】 1989年,市供销联社在市“383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和决策下,层层成立了 “383工程”领导组织,并把涉及本系统的具体品种分别落实到全系统5个批发企业、6个零售商店和14个基层供销社等25个有价单位。一年来,在控制物价指数上涨、让利销售、增加城乡市场有效供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贯彻市政府及 “383工程”领导小组提出的“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方针奠定了基础。
供销系统主管“383工程”的品种47个,其中,副食品类20个,日用杂品类7个,农业生产资料类20个。按市 “383工程”领导小组要求,供销系统物价指数不准突破114.4%。为保证这一指标的实现,在总体上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加市场有效供给。1989年,全系统共派采购人员 540多人次,购进商品3 200多种,金额7 200多万元,降低差率 40%以上。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万宝系列电器、洗衣粉、肥皂、火柴等,均直接从产地厂家进货,降低了涨价因素。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方面,在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多次与省农资公司、省联社联系,多争取化肥 1 090吨;又与省外生产厂家及大连口岸等衔接计划,协商调运,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达到16 590标吨,比1988年上升 60%。组织计划外化肥14 800标吨,总施肥量达31 390标吨。其它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也取得了较好成果。
供应方式上减少手续。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采取就站直拨、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和积极争取各项贷款等措施。农村发生雹灾时,无偿支援农民尿素60吨;发生虫灾时,送去农药20吨;出现旱灾时,送去16万元的抗旱物资。
第二,对消费者比较敏感的商品实行全行业全方位让利。让利销售是贯彻 “383工程”的有效途径,既可以控制物价指数,又可以保证市场有效供给。1月至10月份,全系统共让利147.6万元,其中纯让利于农村居民67万元。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营计划外化肥,始终执行统一价格,按化肥正常加价率计算,仅此一项就让利24万元。各种中小铁木农具执行1988年价51万台件,共让利18万元;各种农膜降价销售让利4万元;果品公司只苹果一项就让利9万元;土产公司和日杂公司经营的万宝冰箱,每台让利200元左右。
第三,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增收节支,把外进商品涨价的不利因素消化在企业内部,不给消费者增加负担。部分副食品和中小铁木农具,年初在进批差率和批零差率两个环节上降低差率,副食品为2.6%,中小铁木农具为 10%。企业进价高于基价部分由内部消化。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自行组织生铁500吨,与肇州铁锹厂联系,换回平价铁锹8.4万把,镐 6万把。大同生产资料站积极寻找门路,组织原料,自行加工铧子,每只价格倒挂2元,全年加工2万只,企业内部消化4万元。
【增强服务观念,扩大商品销售】 1989年,供销系统在经营方面不断强化服务观念,加强对城市的服务。在购进环节上严格把关,减少了有问题商品带来的损失,使购进的商品基本上适销对路。在重点抓日常购销业务的基础上,重视节日市场的供应,把“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几个节日的供应工作做为主要项目来抓。做到及早动手组织货源,把种类齐全、质优价廉的商品投入节日市场。特别是“十·一”期间,为了活跃“双庆” (庆祝建国40周年和大庆油田发现30周年) 市场,组织了节日摊床销售活动。果品摊床品种齐全,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各公司为了加强服务,还采取了免费送货上门,售后三包等办法。土产公司一年内为顾客送货350余次,金额达12.35万元。同时,积极抓了工业品下乡工作,保证了农民的需要。
在农副产品收购方面,本着“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原则,积极扶持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帮助农民进行春耕春种,及时组织农副业产品收购,使全系统农副业产品收购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截止 9月末,农副业产品收购累计完成654.5万元,比1988年同期增:打172.6万元,增长幅度为1.2%。特别是在羊毛、皮张等农副业产品滞销的情况下,为了不挫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仍然坚持收购。做到生产多少,收购多少,宁肯企业受损失,也要体现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全系统该类商品的收购累计已达5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