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
【劳务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 1989年,大庆市市、区两级劳务市场专管机构切实开展工作,使社会劳动力的调节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清理辞退进城务工农民17 300人,为外埠人员就业登记发放“劳务许可证”36 408人。同时,在全市开展清理无户口闲散人员推动下,认真整顿劳务市场,初步摸清了全市社会劳动力集散的底数。据统计,到1989年底,外省、市和本省其它市、县进入大庆市务工人员达9.6万余人。其中,省内农民流入的1.8万人。本市农村进城的9 607人。从而为进一步整顿劳务市场,维护社会的正常劳动秩序奠定了基础。
【劳动、工资、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深化】 劳动制度改革主要是搞活固定工制度,实行动态优化劳动组合、合同化管理、择优上岗。对待这项改革,大庆市一直采取积极稳妥的方针,坚持成熟一个搞一个,对优化组合后所产生的富余人员,由强调“先拨离,后安置”改为“先挖渠,后放水”,在确保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实行优化组合,使这项工作得以平稳健康地进行。到1989年底,全市实行优化组合的人数达96 412人,占固定工总数的 40.9%。其中,市属单位达21 598人,占市属单位固定工总数的 70.5%。优化组合后所产生的10 845名富余人员,由企业自行安置9 891人,安置率达91.2%。
工资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和搞活企业内部分配形式。1989年,劳动部门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市属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小型企业的挂钩基数进行了核定,批准挂钩企业27户,职工18 588人,占市属企业职工总数的 39.8%。挂钩形式分三种类型:一是以百货大楼为代表的22家企业实行了上缴税利挂钩;二是三环企业总公司所属的毛毯厂和机修厂实行按实现生产税利挂钩;三是市建一公司、市建二公司和三环企业总公司的乳品厂分别实行按百元产值含量挂钩和吨粉含量挂钩。据统计,1989年,按实行上缴税利挂钩的22家企业,完成税利 2 444.1万元,为核定计划1 868.2万元的130.8%;按实现税利挂钩的2家企业,实现税利949.5万元,为核定计划940.1万元的101%; 按实现百元产值含量和吨粉工资含量挂钩的3家企业,也分别完成核定计划的116.7%和118.2%。对暂不具备条件不能实行挂钩的企业,全部实行了工资总额包干使用的办法,使其自主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保证不突破工资基金计划。在抓工效挂钩的同时,各级劳动部门抓了逐步理顺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问题。帮助指导企业因地制宜的制定各种不同形式的分配方法,引导企业把职工的劳动成果同工资收入紧密联系起来,以拉开分配档次,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1989年,大庆市现行的工资分配形式有:三联计酬浮动工资制、分成工资制、承包责任工资制、实物含量工资制、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加奖工资制等,在一定程度上把死工资变成了活工资,较好地发挥了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
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退休费社会统筹和进行医疗待遇改革试点,以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险的社会化程度。1989年,经过多方面协调疏导,把一度暂停的全民所有制职工退休费社会统筹工作恢复起来。1989年,全市有45个单位,26万职工参加了统筹,退休职工有11 227人,为统筹人数的4.3%;统筹基金的收支基本平衡。职工医疗待遇改革,在 7个单位进行了试点,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患病职工医疗,克服浪费,节约支出。”根据试点经验,在反复测算论证的基础上,经同有关部门多次协商研究,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为下步工作打好了基础。
【就业矛盾得到初步缓解】 1989年初,全市共有待业青年22 292人,加上暑期初高中毕业生,共有 3万多人需要安置就业。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又规定停止企业从社会上招工补员。而全市的许多临时性劳务阵地大都被外包工和社会闲散流动人员所挤占,使就业门路和领域严重缩小,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对这种局面,各级劳动部门都把就业安置工作作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充分发挥劳动服务公司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单位包干、自行消化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就业安置。同时,在更新就业观念上积极进行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树立起只要有活干、有收入就是就业的新观念,使过去那种不进国营、不端铁饭碗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许多人开始自谋职业和临时从事劳务。通过多方努力,全年安置待业青年就业18 130人,完成计划安置16 300人的111.2%。其中,固定性安置10 018人,临时性安置7 762人,个体从业安置350人,待业率稳定在2.1%。使全市一度紧张的就业矛盾得到初步缓解。
【职业技术培训进展迅速】 大庆市各级劳动部门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积极开展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工人岗位培训。1989年,全市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待业青年9 447人,占培训计划的135%,合格率为90.2%,至此,全市1988年以前入点待业青年就业前的培训已全部完成,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务院和省提出的“先培训,后就业”的目标。同时,对劳动服务公司企业青年和社会技工进行了技术等级考核发证工作。全年共考核厂店青年1 044人,占厂店青年总数的15%。其中,合格发证的941人,合格率为90.1%。考核职业高中毕业生1 001人,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00%。其中,合格发证的 940人,合格率为93.9%。在职工人的岗位培训,主要是对技术等级达标考核进行收尾和开展技师评聘工作。1989年上半年,对市属单位 2 200名工人进行了技术等级达标考核。至此,市属单位首次工人技术等级达标考核全部完成。其中,培训考核高级技工380人,评聘技师47名。
【劳动服务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989年,各级劳动服务公司坚持从抓管理入手,对所属企业进行清理整顿,使其明确经营方向,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年,劳动服务企业创省优、部优产品各1项,市优3项,列入市经委计划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项目18项。产品质量的提高,扩大和争得了销售市场,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到年底,全市共有劳动服务企业366个,劳动服务企业实现社会总产值26 447万元,比1988年同期增长48.1%,实现税利2 488万元,比1988年同期增长41.4%;上缴税金944万元,比1988年同期增长38%。经济效益的提高,扩大了安置能力,全市劳动服务企业安置待业青年的比例由1988年的60%上升到67%,从业青年7 100多人,占全市安置就业总数的45%。
【劳动安全监察工作加强】 1989年,各级劳动安全部门上下配合,对电气安全、春季防火安全、建筑施工安全、临时劳务用工安全等进行检查。对查出的18 015个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整改率达 95.4%。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安全专业知识培训班,共培训考核各类安全专业人员和特殊作业人员3 188人,考核率达86.7%。对全市的锅炉房、锅炉检验单位、清洗单位、安装单位、液化气充装单位进行了全面的安全监察和整顿。同时,对锅炉压力容器实行定期检查和出厂检验。通过上述工作,工业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全年共发生亡人事故21起,死亡21人,与1988年同期持平。轻重伤和休工天数都比1988年同期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