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凤区

龙凤区

龙凤区



  全区年末人口136 43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5%,其中,城镇人口107 702人,临时户口21人。全区行政面积 420平方公里,自然形成龙凤、卧里屯、乙烯三部分。区领导成员为:中共龙凤区委员会书记郝文学,副书记王信、郭爱华;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刘树仁,副书记孙玉贵。龙凤区第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郑耀奎,副主任童贵锁、邹新梅。龙凤区政府区长王信,副区长杜云海、曲万波、董德清、姚镇。龙凤区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主席苏宝山,副主席刘国英。龙凤区检察院检察长姜信。龙凤区法院院长陈惠东。
  【全区稳定发展】 1989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加强全区各项工作的开展,1 月19日重新调整了区长、副区长的分工。自3月28日至4月18日召开了五次区长办公会议,研究了公安、财政、审计、民政、征兵、工商、物价、劳动、服务公司、农业、工交、安全、科协、计量、城市建设管理、教育、绿化等项工作,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旗帜鲜明制止动乱、反对暴乱。6 月10日区长王信就当前的全国形势,对全区做了团结一致,稳定大局,确保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部署。认真学习了市委四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精神,自 8月11日到12月末,先后讨论落实中央提出的四件大事,研究了如何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等问题。提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四次和市委四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进一步开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工作中牢固确立为基层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确立艰苦奋斗,过几年紧日子的思想,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区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实现社会总产值11 200万元,超额计划11 000万元的1%,比1988年完成的10 150万元增长10.3%。税收征管,全年共完成1 580万元,超过计划333万元的474.5%,比1988年多完成 678万元。全年区财政总收入为1 649.1万元,完成市下达计划指标840.4万元的196.2%,增加收入 808.7万元,比1989年预算多收入243.6万元,比1988年实际收入1 262万元增加387.1万元。财政决算支出为1 250.1万元,超计划支出409.7万元。在总收入中属市财政补差款460.3万元,区内自增收入1 188.871元,总收入与总支出相抵,尚节余399万元,区政府被市政府评为1989年度实施财政“保盘子工程”先进单位。
  【大灾之年夺丰收】 1989年 3月14日,区政府就区农业备耕生产情况,进行了研究。一是对1988年由于内涝灾害个别地块种不上和买饲料粮难等问题进行了专题布置,并针对部分农民轻农重商,土地承包合同不完善、缺乏约束力等问题,采取了区乡干部包村的办法。宣传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帮助农民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土地承包合同内容,按市政府给区下达的计划,总播种面积为47 204亩,全部完成。二是要求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单产,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使用优良品种。播种“吉字号”玉米13 998亩,占玉米总面积的90%,比1988年增播18%。应用推广了“大豆根瘤菌播种”、“玉米催大芽”等几项适用新技术。三是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农业总投入比1988年增加1.8%,共投资138万元,其中农民自筹72万元,购进良种59 785公斤,化肥 319吨,地膜2.5吨,柴油310吨。此外,还积造农家肥66 226吨,总施肥量比1988年增加20%。正当农作物生长旺季,出现了严重伏旱。8 月11日,区政府为解决农业严重伏旱问题,专门召开会议,传达了市抗旱会议精神,对抗旱救灾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成立了抗旱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人大、政协、纪检等五大班子包村,组织动员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抗旱。平均每天出动人力 450人次,车辆30多台,开动电机井89眼,共投入抗旱物资折款达33万元。浇灌农田面积占应浇面积的 89.9%。实现粮豆总产536.4万公斤,比计划520万公斤超额完成3.1%。上交商品粮30万公斤,超额完成合同定购任务26.5万公斤的 13.2%,蔬菜总产1 014.9万公斤,比计划971万公斤超额完成4.5%,比1988年的701.7万公斤增产44.6%。上交商品菜444.4万公斤,比计划 340万公斤超额30.7%,比1988年完成的245.6万公斤增长80.9%。
  在抓好农业的同时,注意抓好牧、副、渔业和庭院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1989年根据全区农村的实际,本着稳定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努力发展工副业,相应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抓好各项生产,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克服饲料涨价后带来的困难,积极消化涨价因素,想方设法开辟饲料来源。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 426万元,比年计划350万元多完成21.7%;比1988年的350万元增长21.7%;其中发展生猪8 627头,比计划7 500头多完成15%,比1988年完成的7 500头增长 15%。产肉30.1万公斤,比年计划30万公斤多完成0.3%,比1988年完成的30万公斤增长0.3%。发展奶牛1 544头,比计划 1 300头多完成18.8%,比1988年完成的1 204头增长28.2%;产奶271.9万公斤,比计划200万公斤多完成 36%,比1988年完成的200万公斤增长36%。庭院经济530户,超计划320户的65.6%,比1988年的300户增长76.7%,产值84万元,与计划51万元比多完成64.7%,比1988年完成的51万元增长64.7%。
  【乡镇企业逐步走出困境】 1989年初,区政府在农村工作会议上,部署了乡村企业发展计划。在资金紧张,原料不足,困难较大的情况下,为使企业生存发展,采取了革新挖潜的措施,使乡村企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一是寻找机遇,瞄准市场,适时转产。乡农机厂根据市场需要,在铸造产品不景气的情况下,上了钢窗、铁跳板新项目,使产品开辟了新市场,打开了新销路。二是改造挖潜,发展生产,降低成本。乡钢厂在废钢铁和能源涨价的条件下,上了一套制氧设备,在炼钢时加氧助燃,使过去炼一吨钢的成本由1 100多元降到1 000元左右。三是内引外联,增强企业活力。向阳砖厂和前进砖厂各引进200万元;建兴砖厂引进资金100万元,工程师4人;乡钢厂与市物资局联营,引进资金120万元,工程师 5人;复合肥厂与省化肥公司协作,引进工程师4人;新兴建材厂与乙烯民建公司联营,引进资金10万元,工程师3人。共引进资金 800万元,工程师等技术人员20余人。四是靠质量赢得信誉。乡企公司1989年以来特别注意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使“禾乐”牌复合肥,被评为省优产品,前进、向阳砖厂生产的红砖被省评为优质产品,福利厂的弯头因质量好被石油管理局定为重点生产厂家。通过上述工作,全区乡镇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总产值达到8 007万元,比年计划8 000万元超额完成0.1%,比1988年完成的7 107万元增长12.6%。
  【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 1989年,区政府重点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行路、吃水等问题,3月14日研究了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经过努力全年完成城市基建投资699万元,与计划投资697万元比,超额0.3%,比1988年实际完成的695万元增长0.6%。房屋竣工面积16 570平方米,比计划15 397平方米多完成7.6%,比1988年实际完成的9 400平方米增长76.3%,建成向阳村农民住宅楼12栋,2 400平方米,翻修城镇街路龙华路1.1公里。采取民建公助的办法,修筑保田、久青、建兴、铁东等乡村公路12.19公里。全区共修筑乡村公路22.66公里,乡村基本实现公路连网。为有利交通安全,6 月26日区政府研究拓宽凤阳路的问题。经组织协调,热电厂、市建一公司、石油公司、石油站、石化总厂、润滑油公司和市建委等单位共集资50万元,拓宽龙凤桥至热电厂的1 500米路段,铺设下水道400米,10月 1日前施工完毕。区政府投资45万元,安排了北小区两眼生活机井的施工和南小区锅炉房的改造,解决了群众吃水、采暖问题。为改变卧里屯原农贸市场破旧、脏乱的面貌,方便群众生活,有利工商管理,7 月14日区政府对于翻建卧里屯市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组织卧里屯所在地的石化总厂、市建二公司、中国农贸公司驻大庆办事处、省农贸公司大庆经营处、齐铁卧里屯站、卧里屯税务分局等单位集资100多万元,由化肥厂筹集水泥、钢材、条石等建筑材料,市建二公司施工,建设817平方米的封闭式农贸市场 1座、188平方米的防雨大棚、2 100平方米铺道板和40延长米围栏,于12月末竣工投用,从而取得了集资兴办公益事业的经验。城市维护工作开展较好,1989年,全区用于房产维修、供水维修、热网维修、锅炉改造, 增加居民区供电设备等的资金达163.3万元。
  3月28日,区政府研究布置了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区方案。 决定要重点抓好街道住宅区、公共场所及部分“脏、乱、差”地段的治理,实现龙凤大街的绿化、美化目标。区建委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监察职能,查处违章建筑121处,清理无照经营,乱摆乱放临时摊点173个,严格了城市市容管理。龙凤区被市政府评为市容环卫先进区和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