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区
大同区
大同区
大同区政府设在大同镇,距市政府68公里。全区总户数47 737户,总人口为 214 708人,其中纯农业27 328户,140 967人。区下辖8乡2镇 1场1办,即祝三乡、庆阳山乡、八井子乡、老山头乡、葡萄花乡、双榆树乡、大青山乡、兴隆泉乡、大同镇、高台子镇、红旗林场、立志办事处。1989年全区社会总产值28 647万元,比1988年增长33.3%,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17 0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726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42.9%和16.2%。区党政领导人为:中共大同区委员会书记薛永林,副书记宋岱武、王希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杨文,副书记魏绪臣。区人大第四届委员会主任于春胜,副主任宋振友、刘永安。区政府区长宋岱武,副区长于景龙、刘自荣、刘成义、耿生柏。政协大同区第一届委员会主席赵亚桓,副主席郭鸣久。区法院院长孙福义(1989年年鉴误为李凤桐)。区检察院检察长张凤玉。
【大田作物产量增长】 1989年种植业生产,以突出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线,全区共播种粮豆482 166亩,占总面积的71.5%。其中高产玉米和高粱播种332 910亩,占粮豆面积69%,比1988年增加 4 207亩。由于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保证了大田作物面积,在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伏旱自然灾害面前,全区广大农民和党政领导齐心协力,仍然夺得建区以来的第三个丰收年。全区粮豆总产88 317吨,全部完成 4 468吨的国家定购粮任务,并向国家出售商品粮17 500吨。主要大田作物单产有所提高,粮豆平均单产183公斤。其中玉米单产 241公斤,小麦122公斤,谷子63公斤;玉米平均单产最高是大青山乡,达 311公斤,总产11 196吨。高粱单产最高是八井子乡,达339公斤。高粱总产量最高是庆阳山乡,达1 466吨。
【经济作物和庭院经济继续发展】 全区主要经济作物甜菜总产达12.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8年增长26 063吨,按基本价格计算,全年甜菜收入达 1 680万元,占种植业收入7 082.43万元的23.7%,单产最高的庆阳山乡是2 130公斤,总产达23 400吨,甜菜产量的增加,成为全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蔬菜亩产达1 071公斤,比1988年增长12.4%,总产达53 220吨,比1988年增长6.2%,产值达1 066万元。瓜类作物播种1 493亩,产量16 187吨,销售收入183万元。全区有庭院面积690.5万平方米,1989年已利用342.5万平方米,占49.6%;开展庭院生产的农户达13 358户,占总户数 44.7%。1989年庭院经济生产本着因地制宜,适时发展,增新项目,扩大收益的原则,形成了种、养、加工、服务等综合体系,全区出现典型户150户,其中收入超万元的12户。1989年庭院经济共创收入3 150万元,完成年初指标2 900万元的108.6%。庭院经济迅速发展,增强了农民商品意识,逐步成为振兴全区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科学种田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科技兴农的号召,使先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目的,1989年全区推广的农业新技术有:推广大豆根瘤菌应用面积达22 720亩,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38.8%,使用锌肥70吨,推广面积143 2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推广玉米增产菌53 650亩,占玉米总面积的18.4%。这些新技术的推广,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全区粮食的增产丰收奠定了科学物质基础。1989年,全区农业机械发展迅速,10个乡镇有大中型拖拉机454台,其中农户370台,占总数的81.5%;小型拖拉机2 033台,其中农户1 999台,占98.3%,机动脱粒机301台,农用水泵560台,喷雾器 602台。这些农业机具的使用,逐步改变了过去传统种植方式,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全区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重视配套】 1989年,市政府为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高台子西部涝区”工程胜利竣工,防涝面积22 400亩,可排涝4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受益农户1 141户,人口5 104口。同时,对油田开发建设也十分有利,使13条井排路不被冲垮,30 口油井不被水淹。年末,同庆涝渠工程竣工,防涝面积72 000亩。全区共挖排水渠10条,共45 600米,挖土方21 980立方米。
全区共有机电井780眼,全部配套 703眼,1989年有效灌溉面积70 300亩,井用高压线571公里,低压线60公里。全区改造饮水井46眼,已吃上自来水25处,除八井子乡、老山头乡外,还有26个无水源屯。
全区有水面157 500亩,其中水库90 000亩,湖泊67 000亩,池溏500亩。从事渔业生产599人。渔业产值398万元,捕鱼1 225吨,产值比1988年增长79.8%。
【工业交通加强管理,深化改革】 1989年,区国营企业农机修造厂和集体企业服装二厂、橡胶厂、木器二厂、食品厂、皮毛厂、钟刻社、金具厂全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经理承包制。总产值达850万元,上缴利润34.5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125万元和6.1万元。乡镇企业2 077个,主要产品有红砖、电柱、皮革、火碱、钢管、印刷品、电焊条、白酒等52个品种,创产值10 049万元,实现利税1 373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 34%和60.1%。就业人员达12 656人,比1988年增长25.2%,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5.1%。乡企业销售产值 9 484万元,占总产值4.5%,从这个比重看整个农村经济由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逐步转化为商品经济。
大同区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公路运输四通八达,其中大同至市内客车平均每小时 1次,每天达10多次,从大同区通往本区10个乡镇的客车,按广大农民早上进城晚上回乡的习惯,因此,每天下午发往各乡,早 7时返回大同,这样方便了农民旅客,繁荣了农村经济。由大同区发往临近市县安达、肇州、肇源,发往省城哈尔滨和边远地带葡萄花、宋芳屯、红旗林场、和平牧场的交通车每日都有。公路运输已初具网络,全区共有汽车 557台,为保证客货运输,繁荣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台子镇】 位于大同区北部,距区政府10公里,北临红岗,南靠大同,西与双榆树、兴隆泉两乡相接,东与安达接壤。大庆油田第一口探井——松基三井,位于高台子镇政府西北约3公里处。全镇总面积364 550 亩,其中农业耕地89 786亩,牧业用地132 000亩,林业用地24 918亩,水面21 115亩,苇塘21 676亩,碱硝 9 555亩,其它65 500亩。全镇11个村,48个自然屯,4 373户,其中城镇59户,非农业110户,其余都是纯农业户,21 506人口中有劳动力人口8 033名。
高台子镇领导机构是中共高台子镇委员会和镇政府,镇委书记裴景江,镇长华玉山。
高台子镇是1985年由乡转建的乡村集镇,地理条件较差,土质多为盐碱地、破土黄,不利抗旱排涝。1989年党和政府为人民办的10件事之一的“高台子西部涝区工程”竣工,使该地区4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3.2万亩耕地能排除洪涝,受益农户1 141户,人口5 104人,为发展该地区的农村经济,稳定农业生产起到关键作用。
1989年,全镇总耕地89 786亩,其中以播种玉米为主,实播面积45 000亩,亩产 204公斤,总产8 917吨;高粱5 000亩,亩产 194公斤,甜菜4 504亩,亩产1 300公斤。全镇应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 000吨,实际交售1 491 吨,比计划少交2 509吨。全镇现有造林总面积24 918.4亩,当年造128亩。牲畜存栏数4 054头,大型拖拉机69台,小型 173台,机电井78眼。社会总产值2 745万元,其中农业2 023万元,工业522万元,第三产业200万元。
【大同镇】 位于大同区中心,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政府在距区政府 0.8公里的西侧,全镇土地总面积153 916亩,其中农业耕地53 954亩,牧业用地49 815亩,林业用地5 661亩,水面900亩,其它43 586亩。大同镇属于半城半乡集镇,全镇 8个村,18个自然屯,1 666户,纯农业7 689人,镇内4个村以种植蔬菜为主,镇外以种植大田为主。
大同镇的领导机构是中共大同镇委员会和大同镇政府。镇委书记:李发;镇长陈兆谦。
1989年,大同镇农业生产继续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由于严重伏旱影响,1989年粮食产量比1988年减少,粮豆播种32 486亩,亩产154公斤,总产5 013吨,分别比1988年减少46公斤和1 063吨。
大同镇一直是大庆市蔬菜生产基地,除供应大同区人民生活需要外,还有部分向市内输送,1989年蔬菜播种13 796亩,亩产1 648公斤,总产3 007吨。
1989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 211万元,其中农业920万元,比1988年增加 165.5万元。工业产值886万元,比1988年增加93.6万元。林业3万元,牧业987万元,副业10万元,渔业2万元。第三产业403万元,其中商饮服务业271万元,运输1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