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1990年,大庆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90]33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在治理整顿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意见》和《黑龙江省1990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的精神,各项改革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明显成效。
【深化企业改革】 完善发展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方式。一是结合大庆市实际,在认真总结实行承包租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民所有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全民所有制小型商业、饮食服务企业租赁经营的意见》,对承租的主体与客体、指标体系、承租的形式与期限、经营者的确定、约束机制与风险机制、利益分配关系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二是按照“大稳定 (稳定政策、稳定基数、稳定经营者、稳定经营方式)、小调整” 的原则,对1989年末到期的企业继续推行承包租赁。共有532户企业转入第二轮承租,占承租到期企业的92.8%;三是对1990年末到期的 897户企业分系统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检查和审计,修订了承租方案。
继续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是按照《企业法》的规定, 进一步确立了厂长(经理)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保证其正确行使《企业法》赋予的各项权力;二是加强了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思想领导职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三是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在全市开展争创“企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参与意识,提高了职工的议事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一是在加强标准化、计量和定额等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应用系统工程、目标管理、正交试验法等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全年申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近200项,预计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向省推荐申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37项,有 1项获一等奖,16项获二等奖;二是继续开展企业升级活动,制定下发了《市级先进企业标准》,评选出“市级先进企业”31户;三是开展“双优”评比活动,有10户企业获大庆市“优秀企业管理奖”,10名厂长(经理)获大庆市“优秀厂长(经理)”光荣称号。
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庆市《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方案》;二是以天使乐饮料总厂为骨干,组建了大庆市天使乐饮料集团公司,促进了全市饮料行业的发展壮大;三是提出大庆市发展替代产业的目标、设想,在1990年 7月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工作会议上,大庆市作了关于“发展替代产业,保持大庆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繁荣”的发言。
【整顿流通领域秩序,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在整顿流通领域秩序方面,一是继续清理整顿公司。对市直属的庆大贸易公司、国外经济贸易公司、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新技术开发公司、广告公司、经济技术协作公司进行了归口管理;对保留的 141户公司,进行了整章建制;对撤并的 167户公司,进行了债权债务的清理。二是整顿企业。对商业批发企业逐户进行审核,有 851户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被取消了批发资格;对物资经销企业进行清理,撤销了85户企业经销物资的资格,保留了经营重要生产资料的企业66户和经营一般生产资料的企业 140户;对集体企业进行整顿,通过换照,重新核定经济性质,清理出 173户假集体企业。三是对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查处。全年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34起。
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一是继续完善商品流通体制。在进一步发挥国营商业、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城乡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大力开展工商、农商、商商之间的联合,初步形成了多成份、多方式、多渠道和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格局。二是完善物资管理体制。对主要物资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出科学可行的计划,加强了物资计划管理;对经营物资签定采购合同,规定采购渠道和采购权限,加强了物资采购管理;对下放物资实行砍块压缩,有效地利用了资金。三是完善发展集贸市场和物资经销市场。全年新建、改建、扩建集贸市场7处,总面积达1.9万平方米,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16亿元。进一步完善生产资料市场和钢材市场管理办法,并于1990年7月份新建了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市场。
【深化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 劳动制度改革。继续贯彻城乡劳动力分管的方针,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的宏观调控。为缓解全市突出的就业矛盾,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一是各单位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就业领导小组,统筹本单位的就业工作,把就业安置全面纳入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内容和工作目标,实行本单位待业青年自己负责安置的包干责任制;二是对外埠劳动力和农民工实行劳务登记和“劳务许可证”制度,认真执行《临时用工申请报告单》和《劳务工资审批单》,严格控制外埠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是对安置待业达不到60%的劳动服务企业,一律用强制性措施使其达到安置比例,并对资金、设备等有困难的企业给予经济扶持;四是对承担 “383工程”项目急需的劳动力的企业和中、省直企业,如果申请招工,积极帮助其制定招工简章,并把招工权力全部下放给企业。1990年,共组织招工34次,累计安置21 075人。
工资制度改革。一是加强工资基金的宏观管理,制定了《大庆市工资基金管理细则》,并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实行了《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将职工的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及其它各种工资性收入全部列入工资总额,实行分类管理,分层调控;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工效挂钩办法,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技术改造、固定资产增值、安全生产、执行物价政策等列为工效挂钩考核指标体系的制约因素。在对1989年实行挂钩的27户企业的挂钩基数和浮动比例进行重新核定的基础上,又选择了 2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和10户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工效挂钩。
住房制度改革。本着“租售并举、单项突破、因地制宜、小步前进”的原则,继续推行新建住宅全部出售的办法。全年共出售新建住宅136万平方米,收回资金1.33亿元。
【继续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改革商业管理体制,实行社会商业统管。1989年末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从1990年起着手实施对全市社会商业的统一管理。首先,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统一管理全市商业的通知》,随后,市、区商业部门增设了社会商业管理机构及社会商业管理所,形成了三级管理网络。开展了对社会商业网点的调查,并在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商业管理方针、政策及赴外地考察学习统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庆市商业企业管理规定》和《大庆市饮食服务企业管理规定》,明确了商饮服务企业的开业标准、服务规范、操作规程、行规行约等,为统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全市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实施了统管。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探索市政府对全市经济管理的新途径,针对大庆市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经过对全市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查,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大庆市对工业行业实行统管的方案》,提出了改革现行工业管理体制,理顺经济关系的基本思想,即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由综合部门统一管理,按行业分设办公室,逐步对全市工业实行统管。
【深化农村改革】 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针对一些农民怕政策变的思想,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的“六个稳定”不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户的承包经营权,使农民有了一个长期的稳定感。在此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合同,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了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困难,为其提供系列化服务,组建了五大服务体系。一是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以农牧渔业局和区、乡党委及政府为主体的组织服务体系;二是以农行、财政、农业部门为主体的资金服务体系;三是以种子、生产资料、物资等部门为主体的农资供应服务体系;四是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区、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五是以农机、水利部门为主体的农机、水利保证服务体系。
积极进行改革试验小区的探索。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庆市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确定大同区祝三乡为市农村改革试验小区,制定了试验规划方案,并进入了实际运转。
【积极开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 1990年,大庆市(不含中省直企业)共签订经济技术联合项目57项,实际执行44项,新增产值1 659万元,新增利税194万元;开发新产品16种,新品种50个;协进协出物资总金额2 180万元;新建信息网点45个,交流各类经济技术信息5 224条。其特点是:
一、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增强企业活力。1990年,大庆市把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的中心任务放在了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企业素质,发展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积极开展技术和人才引进。主动同天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大连工学院、上海服装研究所、沈阳塑料研究所等3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攀亲结友,其中与吉林大学、大连工学院、吉林工业大学、上海711研究所、山西化工研究所等23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达成了长期技术交流协议。引进工业助剂、日用化工、烷基苯酚、肌醇、服装、冰淇淋等各类技术项目38项,救活了两家面临倒闭的企业,使 4家企业扭转了亏损局面。论证立项,新建了大庆工业助剂厂和大庆市第一日用化工厂。乳酸丁脂、醋酸系列脂和山梨酸等项目已纳入1991年立项计划,促进了全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还引进各类人才80名。
二、引进资金,增加投入,促进骨干企业的发展。1990年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把借助外力发展地方工业和替代产业作为重点,全年计划引资1 500万元,签订合同的引资额为2 500万元,实际引资 1 918万元。这些资金投入后,新上化工、食品、商业、服务等生产项目26个,预计每年可创产值5 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弥补了三环企业总公司装饰织物有限公司、化工助剂厂等部分骨干企业的资金缺口。
三、贯彻“南联北开”方针,对苏经济技术合作日趋活跃。1990年,全市先后派出学习考察团体30多批,赴广东、海南、四川、上海、天津等20多个省、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接待了来自贵阳、成都、青岛、湛江、安庆等40多个市、县的来访团体,与 110多个地区、部门和企业单位建立了新的协作关系,引进经济联合项目19个。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内联合的同时,还把联合向国外延伸,市建一公司、市建二公司、三环企业总公司、石油机械厂、萨尔图区、让胡路区、国外经济贸易公司等单位,同苏联的莫斯科、阿莫尔州、哈巴罗夫斯克、海兰泡、新西伯利亚等十几个城市的几十家工商企业和贸易部门建立了经贸关系,共签定意向性协作近百份,仅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就达 762万瑞士法郎。联合的领域不断拓宽,联合的形式也由过去的劳务输出、以货易货逐步向科研与生产、工商、工贸、中外合资方面拓展。市建二公司在苏联劳务市场建立了信誉,站急了脚根,全年落实14个土建项目,工程总造价达 166万美元,实际创汇50多万美元。一些单位都在寻求与苏联在更广阔领域里的经贸合作。
四、大力开展物资协作,缓解生产和人民生活急需。全市把搞好协作提到繁荣市场、稳定经济、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将物资协作与实施 “383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缺乏协作手段的情况下,发扬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采取“买、卖、换、联”等方式,开展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需要物资的协进协出工作。先后与湖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大连、呼和浩特等地进行多方联系,疏通物协渠道;组织轻工局、商业局、供销联社、三环企业总公司、物资贸易中心等单位,参加在海口、珠海、成都、哈尔滨举办的双交会、物资交易会、全国物资协作会、冰灯交易会和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并且在上海、西安两地设立了地方产品销售窗口。开辟了物资交流市场,协进协出水泥、木材、煤炭、化工原料、化肥、毛毯等各类物资54种,金额达 2 180多万元,对保供促销,缓解困难,启动市场,活化资金,保证正常生产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工业品在西安市展销】 由市经委牵头、经协委和大庆驻西安办事处配合举办的大庆市工业品展销会,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于9月2日至1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隋森、副市长纪士寅、石化总厂副厂长罗忠范和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的领导共15人出席展销会的剪彩仪式。陕西省委副书记安启元、省顾委常委何承华、西安市代市长崔林涛、副市长郝树茂以及陕西省石化厅、外协等有关部委共计 100余人到会祝贺。展销会成交额达483.44万元,达成各类经济技术协作意向29项。展销会展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厂、林源炼油厂、大庆毛毯厂、大庆乳品厂、大庆市塑料厂等84家企业提供的部分纺织、化工、塑料、建材等9大类125种产品、388个品种。展出期间,先后有5省(区)的24个地(市)、72个县组团前往洽谈,参展人数达1 3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