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工业
综述
综述
【工业生产适度增长】 1990年大庆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办工业)232.7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比1989年增长 4.03%;其中地方工业产值9.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9年增长14.8%。在1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8种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有10种比1989年有新的增长。原油生产实现连续稳产15年,生产原油5 562.24万吨,比1989年增长0.1%;生产天然气22.5亿立方米,轻烃41.5万吨,加工原油 757.3万吨,比1989年增长4.3%;汽、煤、柴、润4大类产品产量386.6万吨,比1989年增长8.7%。发电量实现37.5亿千瓦时。
【积极挖潜,强化管理】 1990年大庆的工业生产是在多方面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起步的。资金、电力、原材料、运力紧张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企业又遇到了疲软、经济效益下滑等新的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由于产品积压,外欠资金难以兑付,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为了解决困难,各单位进一步节约挖潜,强化管理。石油和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重,油田要稳住产量,石油化工生产要上新台阶,乙烯工程要竣工验收,企业要升级等等。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企业的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困难,精心组织生产,石油管理局、石油化工总厂、林源炼油厂及其它中、省直企业都较好地完成了生产计划。市政府把企业的困难作为自身的压力,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外部条件。为了解决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市政府成立了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通过各方面配合,积极工作,全年共清理省内外、市内外企业间拖欠货款19.2亿元,其中人欠10.7亿元,欠人8.5亿元。
地方工业是大庆市替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经济环境大气候的影响,1990年1至4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滑,增长速度比1989年同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为了稳定生产、稳定队伍,市政府及时组织各企业采取一系列紧急有效措施。一是强化生产调度指挥,搞好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市政府把每季度召开的生产调度例会改为每月召开一次,及时掌握生产经营动态,分析存在问题,搞好整体协调,强化生产服务。市政府成立了由经济管理、金融和物资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综合服务队,由主管副市长带队,深入 5个区、36家地方企业,调查了解情况,进行现场办公。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为企业解决了120多个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市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共为企业解决资金1.09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近1 000万元;各种原材料近 2万吨,电量1 700万千瓦时,以及部分铁路运力,使地方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千方百计节约挖潜,强化管理。二是制定倾斜政策,对重点企业实行“双保”。及时召开了全市地方工业生产暨骨干企业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对大庆地方骨干企业实行倾斜的办法》,对17家地方骨干企业,在煤炭、电力、运输、资金、原材料 5个方面实行了23条倾斜政策。市里还专门成立了骨干企业生产协调小组,狠抓政策和措施的落实,遏制生产下滑趋势,促进地方工业生产的回升。三是积极开拓市场,强化产品销售。在调整销售政策,增加销售人员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扩展销售市场,先后组织参加了4次产品展销会,销售产值达620万元,扩大了大庆市地方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影响。四是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和大庆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关于促进工业生产回升,提高经济效益30条政策措施,为搞活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使地方工业发展速度转降为升。5月份以后,一直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
以提质降耗,调整产品结构为主要目的,对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全市完成投资5.94亿元,其中石油管理局4亿元,石化总厂1.2亿元。全年开发新产品28种。
以企业整顿和升级为主要手段,强化了企业管理。有 50%的地方企业完成了整顿任务,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地方企业无标准生产的状况基本消除。首次开展了评定市级先进企业工作,制定了35项市级先进企业标准。通过对申报企业的认真考核,评选出31个市级先进企业,有10个企业获“大庆市企业管理优秀奖”,调动了企业强化管理的积极性。全市涌现出市级以上先进企业和单位98个,比1989年增长54.2%,企业管理水平等次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
【大庆市获1990年度省级先进企业名单】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1990年度省级先进企业,大庆市共有12个,分别是:大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公司机械修理厂、大庆市三环企业总公司机械修造厂、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腈纶厂、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一厂、大庆市大同橡胶厂、大庆市图强油漆厂、大庆市溶解乙炔厂、大庆市粮食局制粉厂、大庆市粮食局萨尔图粮库、大庆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大庆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建设材料公司钢窗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