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邮电

邮电

邮电



  【市邮电系统企业经营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1990年,大庆市邮电系统继续推进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使企业经营经济效益显著增长。据统计,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1 173万元,比1989年增长26.63%;完成邮电通信总量940万元,比1989年增长22.43%;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 982万元,比1989年增长31.5%;邮电业务支出1 190万元,比1989年增长39.22%;企业自有收入1 367万元,比1989年增长31.15%;利润总额147万元,比1989年降低11.58%;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 009元,比1989年增长21.16%;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考核的19项质量指标全部完成。在业务收入方面,由1989年全省邮电系统内的第5位,上升到第4位。
  【东风新村邮电综合楼投入使用】 根据2000年前大庆邮电建设总体规划安排,由市政府负责投资200万元,市邮电局负责组织施工建设的东风新村邮电综合楼,自1989年7月20日起正式施工,到1990年1月2日投入使用。全部建筑面积3 600平方米,4层楼。该楼经办邮电业务单位是萨尔图区邮电局。其经办邮电业务范围是:国内函件、包件、汇兑、发行、集邮、储蓄、电报、长途电话等。
  【市内电话发展到一万门】 1990年,大庆市在电信通信发展上,继续“以长途通信带动市内通信发展,以市内通信发展促进长途通信发展”, 狠抓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1990年9月5日,在龙凤区卧里屯邮电局开始施工一项新增纵横制交换机1 000门的增容工程,到10月25日正式投产使用。同年 9月3日,在东风新村萨尔图区邮电局施工一项新增纵横制交换机2 000门的增容工程,到10月18日正式投产使用。至此,全市邮电部门的市话容量已达10 000门,比1989年增加 3 000门。在抓好投入的同时,重视产出效益,加强市话放号工作。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状况,采取灵活应变措施,在市话安装日趋饱和、全市各大市话体系都为市话发展谋求市场的情况下,提出了“三转移”的策略,即:邮电市话发展,要从机关转向企业,从营区内转向营区外,从单位转向个人住宅。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收取不同数额的初装费。实装电话在1989年4 632台的基础上,1990年增加到6 025台。
  【通讯公司大同电话站搬迁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大庆石油管理局1990年指定项目之一的通讯公司大同电话站搬迁工程,于1990年11月10日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大同电话站是个汇接局,工程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通讯公司承建这项工程后,党政领导不断深入施工工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公司还在职工中开展了“假如我是用户”的活动,激发了广大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全体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讲究科学,注重技术,严把质量关,在两个月的施工中,共搬迁市话、微载波、电力等设备143架,安装2 000回配线架1座、蓄电池4 组。使这项工程顺利完工,并填补了石油管理局以前不能自己装机的空白。
  【五项电信设备维护工作名列全省第一】 1990年,大庆市邮电局按照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对本局电信设备进行了认真的整治。在 7项整治项目中,提出四项要争第一,一项争第三(内称 “413”工程)。整治过程中,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搞好思想发动和组织制度落实工作,尤其注重大力倡导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水平。参加整治电信设备的职工,勇于拼搏,勤奋工作,不计报酬讲奉献,义务献工 300多个。在工作量大、要求高、设备条件差的情况下,局领导和职工一起奋战在整治现场上,经常工作到第二天早晨三、四点钟。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非话设备、载波机务站、市话机械、通信电源、人工长机5项整治工作,经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验收检查,均获全省第一。
  【电报通信采用具有汉字打译功能的翰林机并实现传真化】 为增强大庆地区电报通信能力,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大庆市邮电局投资30万元,对现有电报传输设备进行了更新。1990年2月5日,市邮电局在大庆至哈尔滨(2条),大庆至长春(3条)报线上,首次开通使用具有汉字打译功能的翰林机。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电报传输设备。它具有速度快,噪音小,差错少,打印字迹便于用户辩认等项优点。这种先进技术的采用,是大庆电报通信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继这项技术更新后,市邮电局于 8月底还先后在卧里屯邮电局和龙风区邮电局开通了翰林机电路。在余下的22条报线上全部淘汰了55型电传机,安装传真设备,实现电报传输通信传真化。
  【大青山、兴隆泉两乡安装程控电话】 为改变大庆市农村电话通信面貌,1990年,大庆市邮电局投资,先后对大同区的大青山、兴隆泉两乡的电话设备进行了更新。撤掉手摇式磁石交换机,安装国产BH01型程控交换机。大青山乡更新工程自1990年10月10日开始施工,10月30日完工投产使用。兴隆泉乡更新工程自1990年10月18日开始施工,11月 8日完工投产使用。使用程控自动电话后,这两乡的农村电话,进入全市邮电市话网,各村使用市话,不用再经人工总机接转,可以直拨到全市各个地方,方便了群众和用户。到1990年底,全市农村电话使用程控式自动交换机的乡,已经发展到3个。
  【全市报刊发行人均款额、人均份数连续第六年名列全省第一】 大庆市报刊发行工作,在1990年报刊大幅度提价的情况下,全市邮电部门克服不利因素,采取早宣传、早布置、早收订等措施,依靠地方党政领导,充分发挥各报刊发行站的作用,使流转额在基数过大(占全省1/10),已趋饱和和增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比率。11月份,一次性收订款额达1 208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6%。完成计划情况,在全省是最好的。1990年,全市报刊发行人均款额和人均份数连续第六年名列全省第一。
  【邮件转运工作被评为东北地区文明转运站】 1990年,大庆市邮电局积极参加邮电部邮政运输局沈阳区分局组织的东北地区文明站、车竞赛活动,他们针对邮件接发转运工作影响重大、部位关键、易出事故的特殊情况,进一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形成局、科、班三级强有力的组织管理网。在管理上,一方面坚持严格要求,修订完善《转运员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内部有限失业法》等15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针对该工种责任重大、工作较为辛苦的情况,注意解决职工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措施,邮运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全年接发总包735 989袋,没发生一件总包损失,延误率为0.04


,大大低于规定限度。在198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文明转运站的基础上,1990年又被评为东北地区文明转运站。
  【市邮电局建立报刊发行业务微机处理系统】 为提高大庆市报刊发行业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1990年,大庆市邮电局投资12万元,购进3部长城286型微机设备,建立全市报刊发行业务微机处理主控系统。该微机控制系统于1990年11月 1日正式投入使用,到年底处于试运行状态。黑龙江省第一批在报刊发行业务中采用微机技术的单位共有8家,大庆市邮电局是其中1家。采用微机技术后,提高了全市报刊发行工作的效率。原来由业务人工处理的业务管理工作,全部改用微机处理。业务人员减少一半以上,报刊订单票数准确率达到100%。
  【全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亿元】 1990年初,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给大庆市邮电局下达的年内邮政储蓄余额数为6 500万元,市邮电局内控目标为7 000万元。8 月份,在全省邮电系统内储蓄余额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为保全省大局,市邮电局决定, 将邮政储蓄余额由7 000万元提高到 1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全局总动员,在职工中开展“全员协储”活动。局党政领导把邮政储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下基层开展现场办公,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加强检查指导。根据利率调整和实行新的结算办法等情况,制定了最佳储蓄结构。经过艰苦努力,截止12月 7日,市邮电局储蓄存款余额达10 946万元,成为省内除省会局(哈尔滨市邮电局)以外的第一个亿元局。存款余额占全省邮电系统内的10.36%,纯增额在省系统内名列第一,在全市五大金融机构中名列第二。到年底,邮政储蓄在大庆市邮电局已由“拳头”产品发展为支柱型业务。年收入达181.91万元,占全局整个邮政业务收入的22%。
  【市邮电局开办异地存取款业务】 为了给广大储户存款、取款提供方便,1990年大庆市邮电局增开了省内异地活期存款业务。省内异地存取款业务是,储户在本市邮电局邮政储蓄部存款后,可持异地存款凭证,在全省各市、县邮电局储蓄台取款或续存,邮政储蓄部门仍按国家规定支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