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综述

农业

综述

综述



  【组建大庆市农业区划委员会】 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决定组建大庆市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王汉民;副主任:苑柏琴、张庆成、张延林。根据全国农业区划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办发[1990]47号文件要求以及黑龙江省农业区划第四次工作会议的部署,组织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四低”、“四荒”调查,即对现有的农林牧渔业中低产用地进行定位调查和待开发宜农、宜林、宜牧和宜渔后备资源的调查。二是编制大庆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这两项工作计划1991年全部完成。   
  【农业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提高】 1990年,大庆市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达 3.6亿元,比1989年增加1.1亿元,增长44%;农民人均收入887元,比1989年增加 127元,增长16.8%。从1986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每年以80元以上的幅度递增。
  1990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已达25个,即龙凤乡的前进村、久青村、新兴村;大同镇的一村、二村、三村、四村、民生村;庆阳山乡的庆阳山村、公民村、大岗子村、杏山堡村;兴隆泉乡的二村、五村、对喜村;大青山乡的巨宝村、老江身村;高台子镇的更新村;祝三乡的建全村;八井子乡的长安村;老山头乡的永太村;杏树岗乡的牛场村;喇嘛甸镇的繁荣村、三胜村、新华村,占总村数的20.5%。其中人均收入最多的龙凤乡新兴村已达1 484元。
  农工商、三环企业总公司的农业经济也有很大发展。农工商联合公司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劳动家属人均收入 2 400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5.6%和22.6%。三环企业总公司实现总产值2.8亿元,职工人均收入达2 107元,和1989年相比,分别增长12%和1.2%。
  【庭院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新支点】 1990年,全市有3.48万农户开辟了庭院经济生产,占农村总户数的82%;利用庭院面积 786万平方米,占其总面积的72.9%。并由过去单纯以经营蔬菜为主,向立体开发,种、养、加、服一起上。全市庭院经济总收入已达 8 904万元,比1989年增加762万元,增长9.4%。
  【农村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拓展】 1990年,全市各区针对一些群众怕政策变的思想实际,广泛宣传党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保持稳定不变,力求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学习肇东、双城等外地市县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经验,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一是加强了承包合同的管理。全市共复查修订各类承包合同 4万多份,消除了农民的疑虑,使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二是清理和纠正了农民不合理负担,使农户承包费和管理费提留,比省规定不超8%的标准还低2.26%;三是因地制宜,继续发展专业化生产。全市已发展各类专业户6 000多户,初步形成了粮食、奶牛、肉鸡、生猪等专业村屯44个,使农村商品生产逐步向一户一品、一村一业方向发展;四是实行推广了“双保制”。大同区葡萄花、双榆树乡实行的“双保制”,调动了村户两方面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均较上年大幅度增长;五是建立农民技术和合作基金协会。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大同区庆阳山乡建立了奶牛、庭院经济等技术协会,使生产、技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全市13个乡(镇)有11个建立了合作基金会,已融通集体积累的沉淀资金 6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六是积极进行改革试验小区的探索,走统分结合的路子,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统的功能。杏树岗乡民吉村,统一组织农田水利建设,统一为村民购置农用物资,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等等,把农民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龙凤乡前进村连片种植的作法,充分发挥了集体农机化的整体效能。被确定为大庆市改革试验小区的祝三乡,1990年仅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就达400多亩,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七是建立了全市上下重视农业、支援农业、服务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市、区、乡为主体,形成主干线,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加以解决的组织协调服务体系;以农行、财政、农业部门为主体的贷款分配、资金投入的资金服务体系;以种子、生产资料、物资等部门为主体,负责良种、化肥、柴油等物资的购入、下拨的农资供应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了以市、区、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室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负责农机配套、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机、水利保证服务体系。
  【为农业技术人员落实优越政策】 1990年,大庆市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已出台的有关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优越政策的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振兴农村经济若干政策的规定》。规定中强调,在“科技兴农”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可根据贡献大小申报《科技进步奖》,其技术工作总结参加优秀论文评选。并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注意解决长期在基层工作并做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尽可能创造条件,稳定和发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1990年,组织全市在农村生产一线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27人到北戴河与北京进行健康疗养;对在农村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推广工作10年以上的17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推荐中专以下学历的科技人员 138人到深圳、东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等地函授进修,使之达到大专水平;派出国研修生21人,出国考察19人。在大连举办全市高(中)级农业技术研修班,使农业技术骨干既得到了疗养,又创造了更新知识、交流技术、切磋技艺的好机会。所有这些,激发了农业科技人员大干农业、投身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热情。
  【干部下基层为农民办实事】 1990年,全市有 700多名各级农业干部、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村屯、田间地头,及时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资金等方面优质服务。仅市农牧渔业局就组织57名农业科技干部,深入生产一线。选派13名年富力强的农业科技人员分别到农村13个乡(镇)带任务常年包点。抽调 6名农业科技人员常年包“祝三乡经济改革小区”和民吉村“科技示范村”。还派了 3名农业科技人员到祝三乡、八井子乡、葡萄花乡任科技副乡长。1990年,市农牧渔业局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达I14人,占干部总人数的60.9%;共下基层 8 289天次,平均每人38.9天;实地参加传授技术和抗灾、春种、秋收等劳动 930天;在基层召开各类现场办公会80多次,就地解决实际问题490个。通过协调服务,直接为农民提供各种良种110万公斤,生产增产菌6.5吨;父母代种鸡8.5万套,商品鸡雏341万只,种蛋 2万枚;冻精3.5万粒,液氮1.2万立升,冻精配种达1.5万头;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8期,培训185人;畜牧兽医防疫部门到基层就诊320次,发放各种畜禽疫苗11种、770万份;提供鱼种7万多公斤,鱼饲料800多吨。还在发展奶牛上,协助贷款、购买奶牛、技术指导、饲料供应、落实饲料地、交售鲜奶等10个方面进行系列化服务,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奶牛滑坡,也为今后奶牛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