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畜牧业

畜牧业

畜牧业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1990年,全市猪、牛、羊等饲养量稳中有升。生猪为25.2万头,奶牛为1.91万头,黄牛为4.6万头,羊为11.2万只。分别比1989年增长15.8%、5.3%、9.6%和13.8%。禽饲养量为 871万只,虽然比1989年下降8.6%,但整个“七五”期间增长幅度较快,与1985年相比,增长2.6倍。肉、蛋、奶等畜禽产量也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量从1985年的7 657吨增加到26 773吨,增长 2.5倍,比1989年增长5.4%。“七五”期间年均产肉18 138吨,比“六五”期间年均增长1.73倍;蛋产量从1985年的3 687吨上升到13 807吨,增长2.7倍,比1989年增长25.1%。“七五”期间年均蛋产量 8 741吨,比“六五”期间年均增长近2倍;奶产量从1985年的17 788吨增加到44 580吨,增长1.5倍,比1989年增长18.9%。“七五”期间年均产奶33 016吨,比“六五”期间年均增长1.45倍。全市城乡人均占有自产肉已达26.2公斤,蛋12公斤,奶44公斤。
  【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取得效果】 1990年,在畜牧业生产上,以畜禽优良品种为重点,示范、推广奶牛群体增产技术、网胃取铁、拴系喂养、快速育肥和鸡的高产综合技术等20项,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如三环企业总公司有 3 097头成母牛,采用综合配套技术饲养,平均每头年产奶达6 248公斤,比1989年提高产奶量581公斤,增长10.25%,每头增收 395元。喂饲甜菜丝 1项,产奶量增加169.8万公斤,增收18万元;羔羊成活4 061只,比计划成活率高15.7%;纯繁殖率达到103.6%,创国内最高水平。
  另外,网胃取铁应用于 1 951头奶牛,减少经济损失15.6万元以上。奶牛性控技术,使母犊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
  【牛体植黄初见成效】 1988、1989两年,由大庆市农牧渔业局畜牧总站组织进行了牛体植黄试验 (通过手术把菌苗培植在胆囊内,造成人为胆汁感染,以便形成牛黄,创造经济效益。对牛健康无影响),先后对188 头黄牛进行了人工植黄。1990年, 先期的植黄试验陆续期满,并于10月上旬,首先对大同区八井子乡永合村5户5头植黄牛进行取黄。其结果是,除一头牛因胆囊化脓而失败外,其余4头共取黄21.9克,每克按40元人民币计算,价值876元。其中产黄最多的是刘成田家的牛,取干黄8.35克;林成江、尤林和刘成明3家的牛分别取干黄5.80克、3.90克和3.85克。
  
  【“两杯”竞赛活动取得较大进展】 “两杯”竞赛是省畜牧局为更好的落实《黑龙江省科技兴农方案》,调动增加牧业科技投入和各级业务部门推广实用技术的积极性,以加强草原管理和建设,发挥畜禽的生产性能,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的,保证畜牧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而制定的“兴牧杯”和“草业杯”竞赛活动方案。1990年,全市按照“两杯”竞赛活动内容和要求,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其中,“兴牧杯”达到了竞赛指标,获得1990年全省“兴牧杯”竞赛三等奖。肉牛出栏率达 36.9%;奶牛单产奶4 328.78公斤;单只羊毛产量3.65公斤,出栏率61.15%;生猪出栏率120.9%;蛋鸡存栏比1989年增长8.3%,肉鸡出栏 495万只,人均占有肉鸡4.95只。
  “草业杯”竞赛,使草原饲料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获1990年全省“草业杯”竞赛二等奖。全市的人工种草、星星草改碱、草原围栏和浅翻轻耙等草原改良建设面积为11.2万亩,比省下达的任务多3万亩,超额41.7%。其中,飞播牧草3万亩。青贮玉米种植2.3万亩,比省下达的任务多 1万亩,超额83.3%。据省“草业杯”竞赛检查组认为,大庆草原改良的质量是所抽查的6个市、县最好的一家。其中飞播牧草较为突出,在大庆市属于首次。1990年,市畜牧草原部门从省里争取到3万亩飞播指标,并由大庆市投入配套机耕费24万元。5月初开始,用 1个月时间,出动3 600多人次和600多台次机械力量,昼夜三班倒,吃住在现场,进行播前整地。6 月初开始飞机撒播,一周时间完成了 3万亩飞播草木樨、沙打旺草的任务。其中,三环企业总公司五牧场2万亩,三牧场1万亩。经省畜牧局检查验收,达到了要求标准。
  【首次飞播草种】 6月8—9日,一架运—5型8352号农用飞机,受省畜牧局和省民航局指派,飞到市三环企业总公司五牧场草原,首次对 3万多亩改良草地飞播草种。这对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将起到阻止作用。大庆草原总面积达299.58万亩,可利用草原有 248万多亩,草场资源丰富,牧草种类繁多,并多是营养价值高、牛羊适口强的羊草。但由于掠夺性的使用和人为的破坏使全市草原碱化、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轻度退化的草场达32万多亩,中度退化120万多亩,重度退化90万多亩,共占草原总面积的 80.7%。导致了生态失衡,草原供养能力减弱,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重视。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每年拿出10—20万元,投入草原的改良和建设,进行人工播种、施肥和灌溉等,改良草场达到30万多亩。改良后草量比天然草场增加 2倍多。在这个基础上,市政府于1990年又投资90多万元,决定进行大面积草原改良,从5月开始,牧场共出动30多台拖拉机,翻、耙退化草地3万多亩,请求飞播“沙打旺、草木樨”草种。省畜牧局和省草原饲料中心试验站等给予大力支持,投资50万元,帮助大庆市飞播草种和修建草籽库。飞播期间,省畜牧局局长张秀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隋森、副市长王汉民、政协副主席陈洪启等到现场观看,对飞播草种情况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