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商业
供销合作商业
供销合作商业
1990年,全市供销合作商业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整章建制,开展优质服务竞赛,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经济指标超同期、超计划,创历史最好水平。商品销售20 176万元,比1989年增长13.1%;实现利润344万元,增长10.96%;上缴利税总额680万元,增长1.2%;流动资金周转3.28次,加快0.28次;费用率实现11.59%,降低 0.09%;全员劳动效率为12.4万元,增加2万元,增长19.23%。
【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1990年,市供销系统全面铺开了以租赁、承包、工效挂钩为内容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其中工效挂钩是在全省供销系统第一个推行的,挂钩企业已发展到 9个。上半年对挂钩企业主要是加强宏观控制,通过检查、审计、监督等手段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下半年在做好各项验收的基础上,按照合同兑现了挂钩单位奖金和效益工资,使挂钩单位的职工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工作热情。对边小微亏的分销店推行租赁经营,改变了分销店普遍经营不景气的局面。以往的分销店是“三人店二人转,常常一人跑单干”,现在,营业员则经常挑起担子走乡串屯。农忙时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农民手中无钱,就把货赊给农民,秋后算帐;那家办红白喜事,营业员便提前到那家询问需要什么东西,并及时送到。推行租赁的38个分销店比租赁前多盈利6万余元,增长40%。
【加强整章建制,把企业纳人依法经营轨道】 1990年 1月,市供销联社由行政办牵头,组织各行政科室编辑印制了《供销企业制度汇编》,该汇编收集了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物价管理制度、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审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监察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基建管理制度等10方面内容,2.4 万余字,印刷下发到公司、部、店,对于所属企业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3 月份,收集了党委会议制度、党建、干部管理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团组织工作制度等14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有的单位还根据实际情况搞出细则。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为全系统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加强经营管理,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 1990年,市供销系统加强企业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开展治理整顿工作。原市供销联社所属的市信托贸易公司成立于1979年,主要是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几年来由于各类经营性公司的兴起,企业经营已变得越来越不景气,为此,市供销联社召开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由土产、农资、回收、果品 4个公司兼并信托贸易公司,将其人、财、物划归4个公司所有,使债务得到分解,减轻了对全局的压力。
(二)推行目标化管理和经理、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 年初市供销联社办公会下达了销售2亿元,利润 320万元的计划,分别比1989年增长9.2%和3.1%。在面临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市供销联社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层层分解落实指标。所属各公司经理、供销社主任分别同市供销联社签定了责任状,然后又把指标落实到部店、班组、人头,千斤担子大家挑。全系统普遍推行了经理、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企业考核、职工奖惩制度。各公司也普遍推行和完善了PDOA现代化管理方法,使企业的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划细经营范围,实行专业化经营。在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原土产公司分成土产公司和民用建材公司,增强了辐射力,扩大了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各公司还根据各自经营特点,重新调整或增设部、店,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土产公司将萨尔图批发部划分为土产部和建材部,果品公司将干调批发部划分为调味食品和干菜干果两个部,日杂公司也按陶瓷炊具、家俱、家电、建材划分设立了批发部。四个专业公司的各部店划分后,全年增加销售额4 000多万元。
(四)管好用好资金。通过几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市供销系统的资金使用效率逐年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到1990年末达3.28次,比1989年加快0.28次。在管好资金方面,针对存在的“三角债”问题,市供销联社成立了由主任负责,财务科牵头,各单位经理为成员的清理资金领导小组,积极清理往来货款,仅配合银行清理三角债一项,各单位就清出收回资金近300万元。
(五)开展“双增双节”工作。1990年以来,供销系统通过扩大销售,内部挖潜,压缩结算资金占用等,切实把“双增双节”工作落到了实处,到1990年末,商品销售增加 2 400万元,增加收入113万元,节约费用2.7万元。
【稳步开展购销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1990年,市供销联社除积极组织货源外,重点强化了销售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积极组织商品货源,保证市场有效供给。1990年,各批发单位共出动 1 000多人次,分赴全国各地采购商品,使购进商品比1989年增加1 915万元,库存达6 130万元。库存商品结构基本适销对路。
(二)搞好节日市场供应,丰富人民群众生活。除日常销售外,还重点抓了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市场的商品供应工作。在节日前,研究节日商品供应问题,抢前抓早。节日期间,达到品种全、质量好、价格廉。各经营单位还走出户外,开设节日摊床销售活动,活跃节日市场,增添节日气氛。
为满足中秋节市场对月饼的需求,到粮食局批拨面粉3万公斤,豆油0.5万公斤,加工月饼。同时将 1万多元补差款分拨给各食品厂,保证了生产成本高的月饼,能够以最低价格出售,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三)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强化销售。一是充分利用市场疲软,各生产厂家经营滑坡的机会,广泛开展了联营、代销、分期分批发货、分期分批付款等项业务,在现有资金不变的基础上,扩大了企业的吞吐量。二是继续坚持扩大经营范围,扩大服务领域。根据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除增加高档家俱、高档耐用消费品经营外,市供销联社将批发业务延伸到安达、青冈等附近市、县。所属民用建材公司经营的天洋洗衣机建立了24个销售网点,其中,在大庆商厦建立了代销网点。三是巩固骨干品种、传统品种的销售地位,如草袋子、大筐、锹、镐把等,仍然保持着市场领先地位。四是积极开展同厂矿企业的业务联系,增加大批量销售。五是广泛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强化销售工作。
供销系统各单位广泛开展文明窗口竞赛活动,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强化了销售工作。1990年铁东修路,使土产、日杂、农资公司及铁东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业务受到一定影响,他们便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醒目处设立站牌、路口委派专人接车等办法,保证了公司业务得以顺利开展。铁东收购部则以延长营业时间,派车下乡收购来弥补修路带来的影响。果品公司和民用建材公司坚持常年为顾客义务送货。果品干果部和调料部,其销售额的 60%是送货销售,建材公司经营的天洋洗衣机近80%是以送货方式销出。
【支农服务和农资供应】 1990年,市供销联社在支农服务和农资供应中,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资供应数量逐年增加,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一是制定支农规划。在规划中,就农资供应数量、支农扶贫、科技兴农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规划,提出了农民要什么,要多少,什么时候要都满足需求的口号。二是保证支农服务队常年活动。农资公司设支农科,回答咨询。服务队和支农科坚持经常深入村屯、农民家中,宣传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传播防病治病、科学施肥、科学种田经验,传递信息,调查了解需求。三是准备充足货源,搞好春耕生产工作。注重抢前抓早备货源,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春节期间,有13节车皮化肥到货,为保证备耕需要,农资公司全体职工放弃节日休息,及时将化肥下拨完毕。全年共购进化肥49 750标吨,比1989年同期上升 61.1%,下拨49 542.6标吨,亩施肥量达到全省最好水平;农膜下拨 357吨,农药下拨92吨,各种中小铁木农具下拨63万台件,各种农机具配套32万元,全市农资供应总额达到了3 000万元,比1989年同期增加20%,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四是在生产资料销售中,严格按照 “383工程”要求,让利销售。所有农用物资的供应,都执行“三公开”“五不准”制度,受到农民群众普遍好评。另外,还开展了义务送货业务,把农用物资及时送到农民手中,为全市农业生产大丰收做出了贡献。
【强化物价管理意识,全面贯彻 “383工程”实施方案】 1990年,市供销联社系统经营“383”品种共计49个,各经营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确保物价指数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102.7%的指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物价管理意识。市政府实施 “383工程”文件下达后,市供销联社成立了实施 “383工程”领导小组,各公司、大同区联社、直属基层社中都相应成立了实施“383工程”领导组织,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在系统内召开有关“383工程”的各种会议43次,安排布置工作,制定物价管理制度。
(二)层层分解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市政府给供销系统下达的指数指标是112.7%,比1989年的指数指标114.4%降低了 1.7个百分点。为了完成指数指标,市供销联社同所属12个单位签订了责任状,下达了指数计划,明确了责任。8 月份,降至102.7%,与年初的物价调控目标比又降低了10个百分点,增加了对物价指数的调控难度。市供销联社又重新进行了测算,同时兼顾不同单位存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重新调整分配了物价指数。并实行了跟踪测算,每月进行一次,发现有上升趋势立即调整。同时重申了系统内有关品种价格上调时,必须首先申报物价科核准,从而加强了宏观调控。截止年末,物价指数完成 96%,比市政府下达的指数指标低6.7个百分点。
(三)内部消化涨价因素,开展全方位让利。为保证 “383工程”品种的价格稳定,各经营单位克服困难,采取内部挖潜、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加大从工厂进货比重等办法,从内部消化涨价因素,开展全方位让利。到年末,让利额达到200万元,比1989年的177.6万元增加了22.4万元。
(四)开展物价大检查活动。一是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检查;二是春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专项检查;三是对影响较大的商场、商店和基层社进行重点检查;四是配合市物价局对系统内废钢铁收购价格进行检查整顿;五是结合开展财税物价大检查,对全系统流通领域商品价格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检查,及时整改了存在的问题,消除了隐患。
(五)加强和改进农村物价管理工作。这是市政府在实施 “383工程”的子方案中规定给供销系统的指令性计划。针对基层社、分销店物价管理工作薄弱的情况,在大同区供销社先后举办了两期学习班,大同区的10个乡级社主任和物价员及市供销联社直属社的物价员7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物价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工作重心向基层社、分销店倾斜,4、5、9月份,先后 3次21天对基层社、分销店进行蹲点检查,共检查了大同区社、区直3个站店、区属10个乡社、27个分销店以及龙凤供销社、杏树岗供销社等51个单位,及时纠正了不合理现象。市有关部门对3个基层社进行抽查,对农村物价管理工作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