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同区

大同区

大同区


 
  1990年,大同区全区年末总户数56 516户,总人口数 221 409人。其中:城市户数13 664户,人口数45 526人;自产粮户数 1 039户,人口数2 121人;农村非农业户数1 060户,人口数3 016人;农牧场户数 2 814户,人口数10 848人;农村菜农户数2 981户,人口数10 912人;农村粮农户数34 958户,人口数148 435人;持证人口数191人。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32 800万元,比1989年增长12.4%;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21 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0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25%和21.2%。区党政领导人为:中共大同区委员会书记薛永林,副书记宋岱武、王希彦。区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春胜,副主任宋振友、刘永安。区政府区长宋岱武,副区长于景龙、刘自荣、刘成义、耿生柏。政协大同区第一届委员会主席赵亚桓,副主席郭鸣久。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杨文,副书记魏绪臣。区检察院检察长张凤玉,区法院院长孙福义。
  【农业生产获大丰收】 1990年,大同区继续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高产高值作物种植比例,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全区播种粮豆 481 615亩,粮豆总产162 988吨,比1989年增长84.5%,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5 000吨。粮食平均亩产 338公斤,其中:玉米亩产411公斤,小麦亩产 172公斤,谷子亩产136公斤。玉米亩产最高的是八井子乡,达 476公斤,总产11 365吨;高粱亩产最高的是大同镇,达331公斤,总产1 272吨。经济作物甜菜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区甜菜总产达27.9万吨,比1989年增长127%,农民获收入4 450万元,占种植业收入的40%,人均收入达300元,单产最高的是八井子乡,达 2.8吨,庆阳山乡总产、八井子乡单产、双榆树乡向阳村总产在全省同级评比中均获得第一名。播种甜菜,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蔬菜瓜类作物获丰收。全区蔬菜亩产达 1 848公斤,比1989年增长81.7%,总产74 610吨,比1989年增长39.9%,产值1 003万元;瓜类作物播种1 654亩,产量3 877吨,销售收入116万元。在农业生产中,全区试验、示范、应用以锌肥为代表的试验项目16项,累计推广面积达98.7万亩(次);以甜菜纸筒育苗为代表的示范项目10项。仅锌肥、增产菌、大豆根瘤菌、稀土和丰产素等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达65.6万亩(次),比1989年增长1.1倍。应用锌肥平均亩增产玉米70.2公斤,比1989年增长11.85%;大豆应用根瘤菌亩增产 7公斤,比1989年增长6%;玉米应用增产菌亩增产50.8公斤,比1989年增长7.3%;甜菜应用稀土亩增产241公斤,比1989年增长14%。通过应用新技术,全区共计增产粮食18 494吨,甜菜28 455吨。
  【庭院经济有新发展】 1990年,大同区本着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积极开发新项目,强化服务职能,加快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养、加、销全面发展的新格局。1990年,全区利用庭院面积393.5万平方米,占全区庭院总面积的63.5%,农户达23 300户,占全区农户的73.4%,全年共创收3 510万元,比1989年增长11%。
  【农机具得到较好普及】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提高了,增强了对农机具的购买意识,农机具得到较好普及。1990年,全区共有大中型拖拉机 401台,其中农户用量为373台,占总量的93%;小型拖拉机2 399台,农民有2 325台,农户拥有小型拖拉机的比例为96.9%;链轨车42台,其中农户有 6台;农用载重汽车6台,其中农户有3台。另外,全区10个乡镇共有柴油机67台,电动机595台,机动脱粒机503台,磨面机 138台,碾米机362台,农用水泵657台,喷灌机械 5套。农机具的普及与应用,为逐步解放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振兴农村经济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林业生产状况】 1990年,全区城乡有造林面积 285 283亩。全区林地面积最大的是红旗林场,拥有造林面积 101 226亩,是生产林木的专业场。区园林苗圃和大同林场主要生产苗木,供应全区植树造林用。全区造林1 496亩,成活率达86.4%。其中:农防林 731亩,用材林370亩,经济林 395亩。造林面积最大的是兴隆泉乡,达325亩。全区绿化公路18.2公里,村屯23个,学校24所,庭院122处,新栽果树988户、21 070株。以葡萄为主的水果产量达18吨,产值5.4万元。  
  【农田水利建设】 1990年,区政府把涝区治理列为区政府为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除涝面积5.2万亩,排涝9个行政村、29个自然屯,受益农户2 430户,人口9 720人,全区共挖排水渠35条、83公里,动用土方I2.2万立方米。
  全区共有机电井658眼,全部配套593眼,有效灌溉面积52 640亩,井用高压线432.83公里,低压线 368.9公里。全区用于改水饮水井51眼,已有24个屯吃上自来水。尚有26个无水源屯,春种坐水矛盾突出。
  全区有水面186 565亩。其中:水库90 000亩,湖泊96 065亩,池塘500亩。从事渔业生产420人,捕渔125万公斤,产值实现212.7万元。  
  【工业企业状况】 1990年,大同区国营工业和集体企业继续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经理承包制,坚持跟踪审计,避免了短期行为的发生。国营工业有区农机修造厂,主要产品是农用机械零件。集体企业有服装二厂、橡胶厂、木器二厂、皮毛厂、钟刻社、金具厂、食品厂,主要产品有服装、翻新轮胎、木制家具、食品、金具、毛毡等。全年国营集体工业总产值 1 035万元;获利润71万元,比i989年增长12.2%。
  【乡镇企业】 1990年,全区共有乡镇企业 2 290个。其中:乡办59个,村办23个,个体2 198个,乡企局直属10个。乡镇企业中:工业544个,建筑业i12个,运输业761个,商饮服务业869个,农业4个。主要产品有红砖、钢锭、电柱、海绵、油毡纸、肉鸡、红丹粉等73种。全年创产值10 031.6万元,实现利税1 549.5万元,比1989年增长12.8%。从业人员11 24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0.5%。销售产值4 980万元,占总产值的49.6%。
  【畜牧业】 1990年,大同区积极改良牲畜品种,不断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初步形成了以肉鸡生产为龙头,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全区黄牛发展到32 270头,奶牛3 110头,绵羊45 600只,生猪91 800头,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9.1%、11%、14%和14.8%,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家禽发展到662 000只,马21 234匹,驴361头,改良黄牛 920头。全区共放养肉鸡202万只,出栏商品鸡182万只,出口肉鸡产品151吨。全区肉鸡创产值4 100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3.4%。涌现出养殖专业村6个,专业屯9个,专业大户991户。畜牧业实现产值6 846万元,比1989年下降8.3%。
  【商业、集市贸易、饮食服务业】 1990年。在商业改革方面,大中型企业实行经理目标责任制,各乡镇联社分销店实行租赁经营。全年联社和商业系统完成商品销售额 9 266万元,实现利润80.5万元。大同区个体工商业户1 944户,从业人口2 143人,自有资金 551万元,营业额1 195万元,创产值576万元。集市贸易市场全年成交额1 627万元,比1989年增加216万元,增长13.3%。饮食服务业从业户数152户,201人。主要有饭店、旅店、理发、修理等行业。
  【大同镇】 1990年,全镇土地总面积 153 916亩。其中:农业耕地53 954亩,牧业用地49 815亩,林业用地5 727亩,水面占地960亩,其它占地43 460亩。大同镇土地平坦,土质肥沃,适合玉米、甜菜、土豆作物生长。全镇8个村,18个自然屯,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 920人,其中城镇人口10 198人,纯农业人口7 810人,菜农人口10 912人,镇内4个村以种瓜果、蔬菜为主,街外4个村以种粮豆作物为主。
  大同镇的农业,由于增加土地投入,大面积使用新技术,粮食和蔬菜产量稳中有升。全镇播种粮豆31 500亩,亩产 327公斤,总产10 298吨;蔬菜播种14 727亩,亩产2 421 公斤,总产35 661吨。
  全年社会总产值3 81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 289万元(种植业产值1 344万元,林业产值4万元,牧业产值927万元,副业12万元,渔业2万元);工业产值691万元 (乡办工业566万元,村办工业25万元,户办工业1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836万元(商业160万元,饮食业130万元,服务业60万元,运输业70万元,建筑业200万元,农业企业216万元)。
  1990年全镇人均收入达969.9元,比1989年增加了169.2元。
  【高台子镇】 1990年,全镇土地总面积 364 550亩,其中:农业耕地89 786亩,牧业用地132 000亩,林业用地25 091亩,苇塘占地21 675亩,水面占地21 115亩,碱硝占地9 555亩,其它占地65 328亩。全镇11个村,48个自然屯,5 898户,总人口23 355人。
  1990年,全镇播种粮豆67 000亩,亩产 296公斤,总产19 844吨。其中:玉米45 100亩,亩产361公斤,总产16 284吨;高粱6 490亩,亩产 294公斤,总产1 907吨;谷子7 000亩,亩产118公斤,总产825吨;大豆3 000亩,亩产118公斤,总产355吨;杂粮4 110亩,亩产84公斤,总产341吨;小麦1 300亩,亩产97公斤,总产126吨。甜菜播种16 350亩,亩产1 997公斤,总产32 648吨,全镇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 000吨。
  全年社会总产值3 6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 665万元,工业产值 59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53万元。
  全镇乡办工业有4家,村办工业2家,从业人员527名,全年总产值282万元,获利48.2万元。有个体、工商业165户,从业人员183人。经营种类:商业有食杂、水果;饮食业有饭店、冰糕;服务业有理发、照像、修鞋;修理业有修表、自行车、电器等;手工业有被服、白铁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