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第五期处干班学员赴农村学习调查
市委党校第五期处干班学员赴农村学习调查
【市委党校第五期处干班学员赴农村学习调查】
根据市委指示和党校的具体安排,市委党校第五期处干班的44名学员组成13个小组, 于7月5日至9日分别到大同区大同、兴隆泉、庆阳山、双榆树、老山头、高台子、祝三、八井子、葡萄花、大青山,龙凤区龙凤,红岗区杏树岗,让胡路区喇嘛甸13个乡镇进行了学习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采取召开座谈会与个别谈心相结合、走访与深入家庭相结合、听取介绍与实地考查相结合、了解情况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形式,共召开座谈会20次,走访39个村、屯的110户农民家庭,参观了乡村集体企业、学校、卫生院、敬老院、供销社等45处, 还到草原上访问了牧牛、牧羊人。几天来总共接触乡村干部和农民420多人次。在学习调查的同时, 还帮助农民抗灾自救、发展生产、治病送药等,办了10多件实事。短短的几天学习调查,使大家看到了农村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如大同区老山头乡土地贫瘠,大多是碱土地(破皮黄),水土流失较严重。解放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老山头,苦泪流,三个黄土岗,两条大碱沟,十年九不收。”就是在1978年以前也还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是个出名的贫困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得到大幅度增长。1990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3530万元,比1979年的427万元增长726.7%。粮食总产比1979年增长223.7%。单位面积产量比1979年增长249.7%。农民的人均收入也由1979年的92元增加到1990年的830元。乡村工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如喇嘛甸镇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发展乡镇企业,到1990年底,镇企业已发展到10家,村办企业16家,总计产值18388.5万元,实现利润1661.55万元,上交税金255万元。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同过去比,越比越满意,越比越知足。如大同区庆阳山乡,1979年时,人均收入只有40元,到1990年,增加到958元。全乡7个村就有4个村人均收入超千元,其中最高的庆阳山村达1151元。有个邹子臣屯的70户农户中, 家中存款两万元以上的就占农户一半。农民以往住的矮小简陋的“干打垒”土房也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涌入农民家庭并成倍增长。 杏树岗乡民吉村的农户85%拥有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全村没有一户贫困户。
社会事业得到改善。如大青山乡从1984年以来,为中小学校投资152万元, 新建校舍5176平方米。全乡的1所中学、9所小学的学舍全部是砖瓦房。八井子乡投资200多万元,维修校舍,购置教学仪器,11所中小学校舍全部砖瓦化,环境整洁优美。老山头乡永太村富裕后,村委会决定从集体积累中每年给全村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养老费300元, 给全村的学生每人做一套服装。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全部由村里供给。
通过深入农村学习调查和在农村的实际生活,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农村政策的正确性,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教育。同时,看到农民生活还比较艰苦,农村和城市还存在不少差距,深感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这种做法,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