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油田科技攻关成果显著

科技新进展

油田科技攻关成果显著



  【油田科技攻关成果显著】
  1991年油田科技攻关紧紧围绕加强外围勘探,增加油气储量,深化内部挖潜,为“九五”持续稳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储备;搞好油气综合利用,发展机械加工技术,为油田综合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措施,增强油田发展后劲;开展配套技术攻关,解决油田稳产中的关键技术,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油气勘探技术有了新进展。围绕薄层油气勘探,发展和完善了以盆地为主的定量地质分析技术和以油气藏为主的砂岩体预测技术,研究出裕民地区扶杨油层砂岩厚度公式,可分辨累计厚度大于3—3.5米的砂岩,经钻探的8口井验证,砂岩预测符合率达84%。
  二、固井质量好,机械钻速高,基本解决以封固好薄层、高压层和上封固井段为重点的综合工艺技术,使固井优质率达到67.2%。
  三、薄层测井和固井技术有了较大突破。研制出的“高分辨率声波测井仪”和“固井水泥胶结质量评价测井仪”,解决了国家声波测井和薄层固井质量检测技术中的一大难题。
  四、高含水后期非均质油层改善水驱开发技术初步配套。针对高含水后期非均质厚油层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研究提出了在周期注水作用下层段间产生附加压力差引起窜流是提高水驱效率的根本原因,经数值模拟计算表明,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是高含水后期解决平面矛盾,改善开发效果,增油降水的有效手段;为挖掘老区潜力,寻找“聪明高效井”,采取充分利用基础井网和调整井的测井、取芯、水淹层解释、分层找水等资料,绘制夹层厚度、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及渗透率等值图,进行沉积相对比研究,画出分层沉积相带图、油砂体水淹状况图,为寻找“聪明高效井”提供有利地区。在投产的18口井中,有14口已开井,平均单井日产油24.4吨,综合含水43%。
  五、注聚合物驱油技术进展较好,加快了三次采油步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注入、采出系统工艺流程,通过中区西部单、双层试验区注聚合物试验,获得了注1吨聚合物增产原油150吨以上的效果。
  六、“3、6、9、10稳产工程”(即每口井堵水增油3吨,每口自喷井转为机械采油后增油6吨,每压裂1口井增油9吨,每投产1口二次加密井增油10吨)和注水技术初步配套。注水井多裂缝压裂技术,改善了注入剖面,增加低渗层段注入量,经现场实验证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注115立方米,有效期8个月以上;研制的长冲程抽油机及抽油机配套技术, 解决了产液250立方米/d左右机采井的环空测试问题;氰凝封窜堵水技术,一次成功率可达86%, 并可一次封堵两层;榆树林油田压裂配套技术研究试验取得可喜成果,经现场27口井试验达到了压裂后初期平均日产油9吨的预定指标。
  七、管道防腐技术有了新突破。采用注水管内衬聚合物水泥砂浆防腐技术,解决了油田注水管道内壁腐蚀严重,而对注入水水质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试验证明,与普通水泥砂浆比较,抗压强度提高2.87倍,水渗透率低于80.8%,吸水率降低90.8%,抗蚀系数提高9.7%,钢锈失重下降28.6%,拉伸强度提高3.63倍,粘结强度提高1.24倍。 在大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应用70公里,防腐效果较好,并已建成生产线。
  八、车辆检测技术有了新发展。研制的“流动式机动车安全检测站”,实现车辆外观、制动性能、轴重、车速表、里程表、有害排放物、噪声、发动机性能等项的检测,大部分实现计算机联网,并在1991年西安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发明金奖。
  九、大庆油田西部地区地下水补给条件及水质研究,解决了降水、地表水入渗补给潜水的机理和补给量,潜水越流补给机理和补给量,主要污染源的污染状况及预测,地下水水质化学特征,分布规律,氟、锰、铁组分的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及决策。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满足油田生产和生活供水需要,避免地下水枯竭、水质恶化等问题,提供了依据。
  十、勘探开发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适应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 在CYBER(电子计算机)上成功地开发研究了“彩色绘图软件包”,可完成井位图、地质相带平面图、三维地震模型岩性剖面图和等值图等彩色绘图,适应了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使地质绘图上了一个新台阶。研制的CYBER多主机终端网络,在通讯系统及时平衡了网内3台主机的作业量,发挥了各主机的能力,使地震资料处理量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