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将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大庆会战的优良传统,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从内涵上扩大再生产,努力搞活流通,使全市社会生产持续增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全市国民生产总产值达152亿元,国民收入达136.5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3.4%和3.7%。
【工业稳步增长】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5.6亿元,比1991年增长2.3%。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完成8.51 亿元,比1991年增长13.8%;重工业完成227.09亿元,增长1.9%。
石油、石油化工和电力生产持续发展。石油生产在开采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第17年高产稳产。全年生产原油5 565.83万吨,生产天然气22.87亿立方米。全年加工原油805.1万吨,比1991年增长2.6%;汽、煤、柴、润四大油品和乙烯、塑料等主要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发电43.8亿千瓦小时,增长17.2%。
替代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全年替代产业总产值达16.9 亿元,比1991年增长17.4%。地方工业克服了资金、电力、运输等困难,有较快的发展,村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24 个,产值达13.2亿元,比1991年增长17.0%。
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1992年产量 比1991年增长%
原 油 5 565.83万吨 0.06
天 然 气 22.87亿立方米 0.6
汽 油 131.58万吨 7.0
煤 油 24.36万吨 3.6
柴 油 254.39万吨 4.7
润 滑 油 23.01万吨 22.3
合 成 氨 37.46万吨 0.9
尿 素 49.0万吨 -1.0
腈 纶 丝 5.94万吨 0.3
丙 烯 腈 5.92吨 1.4
乙 烯 32.44万吨 4.6
塑 料 27.60万吨 4.2
发 电 量 43.8亿千瓦小时 17.2
啤 酒 1.09万吨 191.1
腈纶经编毯 126.0万条 35.3
乳 粉 7 605吨 11.2
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全年原油外运含水率仅为0.14%, 石油产品质量合格率继续保持100%。石油化工产品综合商品率达92.83%;石油化工总厂优质产品产值率达72.29%,有2 种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有8 种产品获银质奖,有88种产品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地方工业产品质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腈纶经编毯、全脂速溶奶粉继续保持全省名牌产品的优势。
【农业全面发展】 1992年大庆市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得到了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 亿元,比1991年同期增长7.1%。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实现2.67亿元,林业产值0.07亿元,牧业产值3.43亿元,副业产值0.25亿元,渔业产值0.18亿元。
主要农产品中,粮豆总产达32.04万吨,比1991年增长6.3%; 每公顷单产达4 982 公斤,比1991年增长4.5%。蔬菜产量比1991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受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作物中甜菜产量有所下降,油料产量大幅度上升。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1992年产量 比1991年增长%
粮豆合计 32.04万吨 6.3
其中:
小麦 2.5万吨 -0.01
玉米 26.95万吨 10.10
高梁 1.16万吨 -0.02
谷子 0.47万吨 -32.90
大豆 0.63万吨 -31.05
蔬菜 19.76万吨 23.12
甜菜 15.04万吨 -30.59
油料 1 882吨 2.89倍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蛋、奶产量、肉用猪出栏、大牲畜和羊存栏均比1991年有所增加。
产品或牲畜名称 1992年产量或出(存)栏 比1991年增长%
肉类产量 3.85万吨 19.19
奶类产量 5.36万吨 12.60
禽蛋产量 1.77万吨 7.27
肉用羊出栏 5.16万只 -2.27
肉用猪出栏 15.4万头 5.11
肉用牛出栏 1.5万头 -7.40
生猪存栏 13.58万头 -3.28
大牲畜存栏 9.36万头 5.88
其中:奶牛 2.10万头 11.70
羊存栏 6.89万只 7.76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渔业生产基地和养殖水面较1991 年都有所增加,全年产鱼4 400吨,比1991年增长4.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0.5亿元以上,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生产均有新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达4.66亿元,比1991年增长15.63%。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有较大幅度增长】 199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9.1亿元,比1991年增长22.5%。在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1.5 亿元,比1991 年增长49.1%;更新改造投资为3.13亿元,比1991年下降33.5%;油田维护费等其它投资达44. 2亿元,比1991年增长24.2%;商品房投资1 185万元,比1991年增长1.8 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 299万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较快。大庆油田新产能区开发和老区改扩建及维护工程投资达47.9亿元,比1991年同期增长15.7%。石油化工总厂基本建设投资4.63 亿元;新华电厂油改煤工程已投资1.10亿元,比1991年增长2.1倍。油田建设主要实物量指标均提前完成计划进度。钻井交井2 155口,进尺达274.77万米;铺设各种管线2 859.42公里,新建油水井1 752口,建成各种站338座,新增原油生产能力362万吨。
市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3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建成,投资1.2亿元建设了7万平方米的生产服务设施和供水、供电、供热等系统工程,具备了投资办厂的条件。地方工业又有一批新项目投产或试生产,形成了一批生产能力。竣工交付了一批教育设施。职工住宅建设进一步加快,道路建设和居民小区配套建设进度加快,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
建筑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全市建筑企业和自营建安单位总产值均比1991年增长22.6%以上。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交通运输企业稳步发展。全年铁路发运货物1 082万吨,比1991年增长4.4%,发送旅客760.6万人次,比1991年增长2.5%。全年修建公路92.45公里,养护公路207公里,大庆至哈尔滨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已全线建成投用。公路货运周转量达5.16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达2.11亿人公里,均比1991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年末长途客运车辆已达107 辆,客运线路达42条,可直接通达省内外48个地市县。市内乡镇通车率达100%,村屯通车率达46.6%。
市内公共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年末实有客运公共汽车469辆,全年客运量达1.03亿人次,客运周转量达9.34亿人公里;客运出租车行业发展很快,出租车总数已达882台。
邮电通讯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计费邮电通讯业务总量达3 875 万元。在主要邮电业务总量中,完成信函件174万件,电报133万份,长途电话1 405 万张,均比1991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年末安装电话总量已达6.8万门。
【市内商业繁荣活跃】 内贸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商品总购进达24.3亿元,商品总销售达27.3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6.8%和18.1%;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9.61 亿元,比1991年增长8.6%。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消费品零售额为19.1亿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为0.48亿元,均比1991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商品市场格局有所变化。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商业零售额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50.9%上升到60.3%,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零售额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49.1%下降到39.7%。
零售物价稳定。全年零售物价指数为107.9%,从商品结构上看,食品类为113.1%,衣着类为102.9%,日用类为100.8%。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为109.5%。
【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有新的进展】 外贸商品供货稳定。全年外贸出口商品供货总额达33.22亿元,比1991年增长1.4%。出口原油1 597.39万吨。除原油以外,出口石蜡1.79万吨、玉米胚芽饼1 608吨、冻鸡259吨、冻牛肉74吨,供货额达1.12亿元。对独联体各国的贸易又有新的进展。
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协作范围进一步扩大。1992年新批准“三资”企业47个,引进外资3 256万美元。全市“三资”企业已达64个,外商协议投资金额达4 288 万美元;已建成和正在投资兴建的“三资”企业35个,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 865万美元。
全年接待前来旅游、观光和进行经济、 技术、文化交流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7 793人天,其中接待外国人6 690人天,旅游外汇收入折合人民币达91.25万元。
【财政、税收和金融形势稳定】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各项税收和基金收入达41.5亿元,比1991年增长7.79%。市级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总收入3.64亿元,总支出3.63 亿元。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比1991年增长28.51%;各项贷款余额比1991年增长29.71%;货币净投放比1991年增长35.04%。
【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事业又有新的进展。全年取得科研成果515项,有4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推广应用新技术203项,获经济效益1.3亿元。
文化、电影、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市级文艺演出团体全年演出戏剧、曲艺节目286场次,观众达26.4万人次。全年放映电影1.82万场次,观众达1 189 万人次。全年广播电视播出2.27万小时,电视覆盖率又有新的提高。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各种学校已达424所,在校生达20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2 358人,职业中专毕业生121人,技校毕业生3 908人,职业高中毕业生1 238 人,高中升入大专院校1 54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全年培训职工16.1 万人次,全员培训率达44.6%,培训农民达4.2万人次。
卫生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各类卫生机构达286个,卫生技术人员达1.02万人,医院床位达5 228张,住院病人治疗有效率达96.55%,治愈率达71.24%,住院病人死亡率为1.36%。
体育竞技水平有较大提高。在省级以上体育竞技比赛中,获奖牌295 枚,其中金牌99枚,银牌102枚,铜牌94枚。群众性体育运动得到广泛开展。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安置劳动就业2.34万人,年末职工总数已达41.7万人,比1991年增长5.21%。全年职工工资总额达14.11亿元,比1991年增长14.86%。全民职工年平均工资3 581元,比1991年增长9.41%,集体职工年平均工资2 576元,比1991年增长5.92%,农民人均收入达1 039元,比1991 年增长8.55%。
全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达2 052.7 元,比1991年增长14.84%;平均每人每年用于生活费用的支出达1 882.41元,比1991年增长16.08%。年末每百户居民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比1991年有所增加。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年建成住宅楼72.55 万平方米,又有一批居民搬进新居。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8.18平方米。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大幅度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2.6亿元,比1991年增长19.85%。
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义务植树120万株,绿化覆盖面积3 826公顷,园林绿地3 028 公顷;工业废水处理率、废气处理率、固体废物处理率均比1991年有所提高,进一步控制了环境污染源的产生。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集体办敬老院13所,由集体供养的孤、老、残、幼达330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年末人口达96.93万人,比1991年增长1.18%;非农业人口68.88万人,农业人口28.0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01‰。
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9.38%,综合节育率达99.96%,晚婚率为66.24%,独生子女领证率为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