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加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主要做了四件工作。(一)不断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总结前几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完善承包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承包基数,建立风险机制,选择好企业经营者等方面。认真搞好承包到期企业的终结审计和合同兑现工作,不断完善承包形式。到1992年底,全市884户承包到期企业已有821户转入新一轮承包,承包面达到92.9%。
  (二)进一步落实《企业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月,由市人大牵头组织,市体改委、市经委参加, 对全市贯彻落实《企业法》情况进行了调查。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向地方工业企业和国合商业企业下放六个方面的权力,即经营自主权、产品定价权、工资分配自主权、劳动人事自主权、投资发展自主权和机构设置自主权。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颁布实施以后,进行了贯彻落实。一是通过举办学习班等方式进行广泛的学习宣传;二是对与《条例》要求相悖的文件进行清理;三是将《条例》中规定的14项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工作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分别由这些部门制定出具体的落实办法。
  (三)搞好企业内部配套改革。选择大庆乳品厂和采油三厂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劳动保险“三项制度”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打破全民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和集体职工之间的身份界限,打破工人和干部的界限,建立起新的“企业职工”制度。此外,还进行了以“五项制度”(纵向上的包干制,横向上实行企业内部经济合同制, 对工人实行岗位经济责任制,自上而下建立考核奖惩制和全面经济核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积极搞好各项改革试点。一是继续完善工效挂钩办法,全年新增挂钩企业10户,挂钩企业总数已达56户;二是积极进行股份制试点,选择石油管理局采油七厂南天实业有限公司为股份制试点企业;三是选择12户商业企业进行“六自主”改革试点;四是在市百货纺织品公司进行资金分帐制试点,并制定实行资金分帐的优惠政策。
  【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粮食购销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在继续实施“购、销、调及财务包干”办法的基础上,把议价粮油购销作为粮食经营的重点,把购进、销售、价格三权放给企业,使企业购销灵活、产销结合、方式多变、经营自主;蔬菜部门为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减少购销环节,将大同、龙凤、红岗三个区的菜站与蔬菜副食品商店合并,实行站店合一,批零统一管理;外贸系统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保证完成出口供货任务的前提下,坚持以外贸为主,以边贸、内贸为两翼,以外促内,以内补外的方针,大力开展内贸、边贸和为口岸组织计划外出口货源等多种经营活动,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又有新的进展。在市场建设方面,注意巩固和完善现有市场,改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全年新建、改扩建市场14处,总投资1 412 万元,新增面积13 840平方米,全市各类市场累计发展到51处;金融市场方面,不断扩大资金拆借业务,成立证券交易机构,开展有价证券交易,上市有价证券8 种;劳务市场方面,制定《关于加强劳务用工管理的暂行办法》和《劳务用工管理实施细则》,重点加强对农村和外埠劳力务工的管理,实行务工许可证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到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20 668户,从业人员24 982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24.1%和19.7%。私营企业累计达43户,比1991年增加20户。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六不变”的原则。全市124万亩土地中的86 万亩农民承包土地全部落实到户,种植业土地承包率达100%,全市签定承包合同累计40 582份,巩固了承包制。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把发展畜牧业及其加工业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背靠大企业的优势,加快了奶牛、肉鸡等十大商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产、供、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把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全市已基本形成五套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组织保证体系。市、区、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政策保证体系;二是资金服务体系。农行、财政、农业主管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投入保证;三是物资服务体系。种子公司、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资供应保证体系;四是技术推广体系。市、区、乡都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完善了科技服务网络;五是机械保证体系。农机、水利、管理等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保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较好地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困难,适应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进一步简政放权,逐步转变政府职能】 主要做了四件工作。一是向各区放权。市政府向各区下放500 万元以下投资项目审批权,各区自己投资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全部留给区里,各区第二轮财政包干结束以后,采取模拟一级财政包干的办法;二是向中省直企业兴办的多种经营企业放权。对中省直企业兴办的多种经营企业上缴的流转税和所得税,以1991年为基数,实行递增包干的办法;三是进一步下放产品价格管理权限。将原来市管的87种工业产品价格减少到23 种;四是鼓励机关富余人员兴办经济实体。根据中办发(1992)5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党政机关干部兴办经济实体的“二十条”规定。为政府职能转变,精减机关人员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