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2
石油化工2
【化工一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石化总厂化工一厂坚持科学管理,内部挖潜,深化集体承包、工资风险抵押金制度等项企业内部改革;实现乙烯全面超标,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两套装置全面保标。1992年被黑龙江省评为“省优秀企业”,继续保持了“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一)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生产计划。1992年的产品产量超额实现奋斗目标。共生产乙烯324 448吨,丙烯125 177吨,甲基叔丁基醚17 162吨,丁二烯28 113吨,丁烯—111 371吨。分别完成包干基数的111.8%、113.8%、114.4%、124.4%和152.3%,分别完成奋斗目标的103%/、100.1%、101%、100.4%/和103.3%/。主要产品乙烯加丙烯的能耗为577.31千克油/吨,比包干基数低42.7千克油/吨,比奋斗目标低23 千克油/吨。丁二烯能耗为322.14千克油/吨,比奋斗目标低2.86千克油/吨。利税超过奋斗目标。年化工一厂实现利税1.5735亿元,完成总厂包干基数的121%,完成奋斗目标的101.5%。实现装置的全面保标、超标。乙烯装置实现超标,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实现保标,其中,乙烯装置实现超标2万吨,年产32万吨的超标目标。
(二)质量管理水平提高。除丁二烯外,乙烯、MTBE、丙烯等产品出厂合格率连续5年达到100%,乙烯优级品率96.6%,超出石化总厂考核指标1.6%。 焦油、混合苯、碳九、MTBE等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出口标准,畅销国际市场。全年自营出口创汇2 000多万美元,占总厂创汇总额的48.9%。产品质量抽检达到标准要求。黑龙江省质量检查组抽查了丁二烯,质量合格,继续保持省优产品称号。“中国质量万里行”检查团抽检了加氢汽油,并认定为优级产品。
(三)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年设备完好率达到99.61%,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99.79%,仪表完好率达到99.57%,仪表使用率达到99.75%,仪表控制率为99.75%,分别超出包定指标2.11%、1.79%、1.57%、1.75%和1.75%。静密封点泄漏率为0.2‰,比包定指标低0.3‰。设备动力管理达到石化总厂《设备动力考核细则》的要求。 锅炉效率为92.5%,排污率为0.9%,废锅炉水碱度合格率为100%,化学水合格率为98.2%,分别超出考核标准0.4%、0.1%、 5%和3.2%。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6.2%,凝结水回收率为42.3%,超过考核指标1.2%,此项为石化总厂第一名。全年共创出完好装置4套,无泄漏装置2套,完好及无泄漏率为65%;完好机泵房31个,完好率为94%;完好仪表操作间3个,完好率为100%;完好罐区11个,完好率73%。达到了石化总厂设备管理创完好活动的要求。设备现场管理达到了石化总公司设备现场管理的“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缺”的要求。
(四)科技工作迈出可喜步伐。全厂开发了4 种新产品。按照总公司和石化总厂计划,芳烃抽提装置开车成功, 生产出苯、甲苯、混合二甲苯和抽余油等产品。全年共完成C单元二期改造、EC—301透平、脱盐水与界外联网等10 余项技术改造。科学现代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果。结合实际应用了目标管理,经济责任制,A、B、C分类法,系统工程和网络技术等7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在装置达标过程中显示了其突出的作用。其中,现代化管理成果获黑龙江省二等奖 1项,石化总公司三等奖1项,石化总厂三等奖4项,四等奖1 项。裂解汽油一段加氢催化剂实现国产化,碳三加氢催化剂,大修时已全部装完。全厂共有26台计算机,机器利用率达到100%,机器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创历史最好水平。
【化工二厂双文明一体化管理有新进展】 化工二厂在实行双文明一体化管理中,紧紧围绕生产中心,实行党政齐抓共管。在目标的确定上,坚持用装置超标来统筹安排各方面工作,制定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在力量使用上,围绕超标来协调各个方面,使党政工团一齐上,全力以赴确保超标的实现;在工作安排上,一切服从于装置超标。在工作内容上,确保职能部门工作到位,岗位人员尽职尽责,使双文明一体化管理成为装置超标的保证体系。
第二,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把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总结1991年双文明一体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物质文明建设考核细则由350条增加到440条,并将装置超标的考核指标全部量化到考核细则中去。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细则由42条增加到58条,并将宿舍管理纳入考核范围,要求基层干部关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使思想工作不仅要上岗,而且要进入职工宿舍,进入职工家庭。
第三,把检查工作与整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每月对各车间的双文明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不是简单地扣分,而是下功夫帮助搞好整改。并牵线搭桥,传递好的经验和做法。丁辛醇装置在生产丁醇改为辛醇时,有一段时间产品质量不合格,损失原料,影响装置生产进度。针对这个问题,化工二厂领导组成攻关组,从设备、工艺、操作上查找原因,摸索最佳操作条件,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化肥厂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石化总厂化肥厂强化生产管理,全年共生产合成氨31.417万吨,完成国家计划26万吨的120.8%,完成包干任务29.5万吨的106.5%;完成奋斗目标31万吨的101.35%;生产尿素48万吨,完成国家计划42万吨的114.3%,完成包干任务44 万吨的109%,完成奋斗目标47万吨的102.1%;生产聚丙烯编织袋1 229万条,完成包干任务1 000万条的122.9%;生产聚丙烯粒料1 226吨,完成包干任务1 200吨的102.2%。
全年实现利税6 373万元,实际完成计划5 500万元的115.87%,完成奋斗目标6 200万元的102.79%。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7.1707万元/人,为石化总厂计划14.2504万元/人的120.5%。
【化纤厂在七个方面创历史最好水平】
石化总厂化纤厂坚持以装置达标、保标、超标为中心,坚持双文明建设一起抓,完成了2 900万元的利税任务,并创出了七个方面的最好水平。
(一)丙烯腈装置自1971年开工生产以来,产量首次突破8 500 吨大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聚异丁烯车间提前110天完成奋斗目标,创年产8 000吨和能耗、物耗等五项指标历史最好水平。
(三)抽丝装置纺丝系统技术改造提前11 天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累计生产腈纶丝6 501吨,创出国内同类装置当年改造、当年达标的最好水平。
(四)安全工作实现重大人身伤亡、重大火灾爆炸、重大设备跑冒、交通事故等五个为零,千人负伤率下降到0.2‰,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五)抽丝聚合工段和3个车间的技术资料首次采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
(六)全厂7个车间通过基层建设达标,创完好装置3套,完好仪表间4个,完好配电间15个,并在总厂现场管理竞赛中连续两年名列前茅,企业管理创历史最好水平。
(七)在总厂“石化杯”技术大赛中,化纤厂获团体第一名,并有两名操作工获个人第一名和第二名,创职工培训工作历史最好水平。
【炼油厂重油催化装置建成投产】 重油催化装置于1992年10月2日建成,10月12日正式投产,规模为年产100万吨重油。根据石化总厂“七五”规划调整方案加工550万吨原油全厂总流程的要求,建设了1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它的建成,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一)满足了重油深度加工的需要。根据550万吨/年原油加工物料流程,在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建成投产后,重油总量为250万吨/年,蜡油总量达到300 万吨/年(包括一、二次装置产生的重油和蜡油)。在开足现有二次加工装置和润滑油装置,其重油和蜡油过剩量将达60 多万吨/年。由于大量重油和蜡油不能得到深度加工,影响全厂经济效益。
(二)提高总厂经济效益,加速乙烯还贷。由于石化总厂30 万吨/年乙烯属原料型装置,投料大而效益较低,贷款偿还期长(根据预测还清乙烯全部贷款需要到2018年)。为了提高全厂经济效益,提高乙烯还贷能力,石化总公司要求充分利用新增加化工平价原油增加效益。
(三)为了汽油辛烷值升级的需要。总厂生产汽油的主要装置有热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Ⅳ型催化和常减压。汽油总量在62—65 万吨/年。由于二次热加工汽油多,全厂汽油辛烷值平均为69.6(马达法)。按照550万吨/年的加工流程,在未建成重油催化前(保留热裂化),虽抽出37.5万吨/年石脑油供乙烯作裂解原料,尚有18.5万吨/年70号(马达法)汽油,无法达到石化总公司汽油升级规划的要求,建成1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后,将全部生产90、97 号(研究法)汽油,达到了石化总公司关于汽油升级的要求指标。
(四)为发展气体加工提供原料。6万吨/年烷基化装置于1988年建成投产,但异丁烷资源不足,N型催化生产碳四仅能满足6万吨/年烷基化50%负荷。而聚乙丁烯车间也因异丁烯不足无法进一步提高产量,当100万吨/年重油催化建成投产后,可生产丙烯3.15万吨/年,碳四6.5万吨/年(其中异丁烷占30%)。这套装置的建成投产不仅能使6万吨/年烷基化装置全负荷生产,还可为4万吨/年聚丙烯、聚异丁烯装置提供原料。
【林源炼油厂经济效益又上新台阶】
林源炼油厂1992年被国务院经贸委重新划型定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该企业积极转换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灵活促销,积极组织产品外运,保证后路畅通。全年科技攻关项目有22项取得成果,小改革项目成果42项,“五小”成果81项,创造经济效益4 384.13万元;实施节能降耗技措项目68项,创经济效益107.7 万元;工业三废利用创收902.46万元。全年加工原油137万吨,比1991年多加工1 万吨;生产汽油372 967吨,比计划增长47 967吨;生产柴油437 217吨,比计划增长41 417吨;生产石脑油114 895吨,比原计划增长19 895吨。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4 965万元,比年初计划增长14 367万元;实现利税21 397万元,超出奋斗目标1 39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由年初的39 790万元增加到421 59万元。
【深化改革,大胆创新】 林源炼油厂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一是三项制度改革,对原有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调整,实行定岗、定编、定员管理,拉开奖金档次,建立激励机制。按照新机制的要求,推行合理组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根据企业内部改革的需要,合并、调整一些部门和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理顺关系,减少管理层次。重新核定后定员为6 379 人,比原来减少782人,减员率为10.9%,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二是发展第三产业。该厂采取先挖渠后放水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成立龙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对企业富余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其次是注重搞实体,提前建立一些如钢窗厂、涂料厂、编织袋厂等建设项目,使职工与工厂分离后立即就能投入新的工作。劳动服务公司全年创利润84万元,安置待业青年160 人,被黑龙江省评为优秀集体企业。三是成立与企业分离经营的龙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集中职工手中的财力,搞贸易、办实体,内引外联,扩大开放领域,大力开展边贸、外贸、外联等工作,建立了14个独立分公司和8 个联营公司,并已取得经济效益。四是党政工团齐心协力,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使职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摆脱长期束缚思想的传统观念。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依靠工厂吃大锅饭的思想,有了危机感、紧迫感,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可以使人们大有作为的天地。
【优化生产经营方案,提高经济效益】林源炼油厂在原油缺口较大,价格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广开油源,全年自营原油134 669吨,代炼加工171 280吨,换压烧油49 070吨,保证了炼量。同时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案,多产汽油,促进销售,使生产和经营都达到最佳状态。
依靠科技进步,进行工艺调整和改革,推动“双增双节”,优化生产操作,把炼油能耗降到最低限度。减压装置改造可节标油400多吨;同轴催化装置换热流程改造使能耗降低5个单位;聚合车间高效催化剂的投用增产一倍多;重油乳化技术的应用使节油率达到8—10%。
加强设备维护,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同轴催化装置连续运转450 多天后进行了全面检修,为下周期安稳长运行奠定基础;常减压装置在检修的同时进行减压塔改造,将原油处理量由150万吨提高到250万吨。
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安全方针目标管理,把安全工作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安全生产1 280天。
【林源炼油厂党政领导人名单】
党委书记:于湖芳
副书记:朱志轩
纪委书记:朱志轩(兼)
厂 长:赵维民
副厂长:张庆华 李广武 刘自强 董孝利
总工程师:魏玉茂
总会计师:肖锐
工会主席:王殿甫
【黑龙江石油化工厂全面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黑龙江石油化工厂全年创工业总产值14 60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6 00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3 050万元(其中利润616万元,比1991年增长5.6%;税金2 434万元,增长16.5%)。截止年底,共计加工原油338 319吨,生产汽油90 883吨,轻柴油82 556吨,石脑油23 690 吨,液化气16 698立方米,聚丙烯23 690吨,发电608 万千瓦小时。轻质油收率达到历史最高点,为70.43%。催化剂单耗大幅度下降,为1.25公斤/吨。
【扭亏增盈见成效】 黑龙江石油化工厂上半年由于催化装置改造投产后生产不正常,催化剂跑损严重,停工检修费用增多,加之带料加工方案和加工条件的变化,金六井原油返利及运输费增加,消耗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1—9月份亏损额高达700 余万元,从省财政的支柱企业沦为石化行业的亏损大户。为扭亏增盈,该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技术改关小组,跟班劳动,摸清问题,逐一解决,并采取向管理要效益的措施。一是强化管理,坚持内部挖潜。加强设备管理,根治跑、冒、滴、漏;完善计量管理,强化财务、 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9月份开始重新调整内部承包经营合同,实行费用包干,压缩费用百万元。二是实行全员全方位风险抵押承包制。把职工个人利益与工厂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三是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对接。利用省政府给予计划外产品自销权和高价原油“高来高走”两项优惠政策,收集和掌握市场信息和行情,并将约1.3 万吨计划外产品直接投放市场,使价格到位,增收1 100多万元,将政策变成效益。
【油田化学助剂厂提前16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油田化学助剂厂提前16天完成石油管理局下达的全年加工原油58万吨的计划。全年加工原油61.17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5.47%,比1991年增加2.8 万吨,增长4.8%。全年共生产出90#、70#汽油,0#、-10#、-20#、-35#柴油、液化气和燃料油等8种产品。汽柴油产品总量完成31.04 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3.57%;商品燃料油完成23.7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6.3%;液化气完成1.73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1.76%。全年工业总产值2.38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1年增长6.72%;综合商品率92.48%,增长1.72%;综合自用率5.7%,降低1.51%;加工损失率1.66%,降低0.24%;轻质油收率50.57%,增长1.16%。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开展了“学吉化,上水平,争一流”活动。5 月中旬,由43人组成的考察团前往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学习,在全厂掀起岗位大练兵热潮。10个主体车间的68个岗位开展了以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事故处理为内容的300 题练兵活动,突出了全员性、生产性、竞争性、效益性的特点。1992年, 该厂装置泄漏率由0.5‰降低到0.35‰,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设备管理水平达到总公司一级标准,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安全生产又夺金牌,并被市局评为清洁无害化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