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有新发展】 1992年,大庆地区防洪工程、乌裕尔河交叉水质改善工程相继竣工;坐水种植面积达到66.1万亩;全市共建成农村自来水112 处;水利第一批执法队伍的46名水政监察员正式上岗开展工作;“寒区塑料管道浅埋输水”及“双上孔”型薄壁管移动式微喷灌等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均取得满意效果。
【大庆地区防洪工程全面竣工】 大庆地区防洪工程于1992年6月全面竣工,并通过国家和省组织的验收。该项工程共开挖河道130 公里,修建各类桥、涵、闸、跃水、排水口等建筑物70座,完成总工程量2 200万立方米,完成总投资15 720.67万元。这项工程的竣工投产,使王花泡、北二十里泡、中内泡、库里泡等四大滞洪区总库容达到6.7 亿立方米,解决了大庆市百年一遇洪水的安全问题,保护了大庆市、安达市、依安、林甸、明水、青冈、肇州、肇源等两市6县的农田65万亩,草原206万亩,人口42万。
【乌裕尔河交叉水质改善工程提前竣工】 乌裕尔河交叉水质改善工程于10月提前两个月全部竣工。投产后,大庆水库、红旗水库的水质由原来的4级提高到2级,龙凤、卧里屯、东风新村、采油一、三、六厂等北部地区的生活水质得到较大改善。
【东风引水改造工程建成】 9月18日,东风引水改造工程竣工并试运行。该工程新建和维修进水闸、泄水闸和泄水涵洞4座,扩建渠道5.2公里,完成土石方6.05万立方米。截止年底,无名泡已达到设计水位146.8米,东风水库和三永水库也接近设计水位,共引嫩江水700多万立方米。
【完善喇嘛甸铁路涵洞配套建设】 按照庆汛字[1989]1号文件精神,齐市铁路分局于1991年建成了喇嘛甸铁路涵洞。为了尽快完成配套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洪水威胁,1992年5月份,受益单位干部、群众和受益农民奋战13天,抢挖配套渠2 公里,修建涵洞4处,使该地区在遇到洪水情况下,不再有灾情。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水利局从全市农田水利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兴利与除害结合起来,以打井抗旱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利条件为目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一)打新井,努力增加抗旱水源,以解决无水源村屯的抗旱水源, 共计打井32 眼,完成年计划打井任务的110.7%。(二)抓检修,不断提高机电井效率。春播前,共检修机电井30眼,水泵39台套,变压器42台,高、低压电路83.7公里。(三)下拨抗旱物资,保证备水抗旱。市水利局购置抗旱水泵55台套,塑料输水管880米,抗旱水桶197个,并将这些物资送到基层。通过以上三项措施,全市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春播期间,参加抗旱人数最多的一天达63 000多人,出动畜力和机动车辆13 400多台。使全市坐滤水种面积达到66.1万亩,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32.7%。
【军民携手,治涝保收】大同区祝三乡万龙泡涝区总面积71 200 亩,内有4个村、18个自然屯,1 584户、7 280口人,有耕地39 000亩、草原19 200亩。1992年该地区连遭暴雨,造成26 700多亩耕地受涝,绝产面积达9 100亩。
为了防御万龙泡涝区再遭洪涝灾害,在资金紧、治理没排上计划的情况下,市水利局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先挖渠道通水,后上建筑解决当年安全度汛的方法,组织了万龙泡涝区治理会战。在大同区祝三乡3 400多名干部、群众和坦克旅1 200 多名官兵共同努力下,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了支、干排水沟渠22.93公里,总工程量达39 700 多立方米,在汛期的几场大雨中,万龙泡涝区的水基本都从新挖的干、支渠中排出,使这个涝区免受了损失。
【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减少氟病危害】为了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防止氟病对人畜健康的危害,1992年市政府投资40万元,经过调查、设计和定点,分别在让胡路区、龙凤区、红岗区、大同区建成了农村自来水工程8处,完成年计划的133.3%。 截止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自来水112处,已有75 088 农村人13吃上了自来水,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