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工业卫生】 市卫生部门加强对石油管理局工业劳动卫生执法的管理、服务工作。根据《全市小型工业企业安全卫生管理规定》,继续深入开展地方工业劳动卫生执法管理。1992年共完成5项专业工作。(一)为实现年初“三同时”(对新、改、扩建与技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验收时,同时设计、施工、验收工业卫生设施)审验率达70%;审验合格率,中省直企业达78%、地方企业达50%的目标。市卫生局会同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和市防火办,加强对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全年完成300 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的预防劳动卫生监督共计35个,“三同时”审验率达100%,审验合格率达95%, 对不合格项目均提出了整改要求。各区卫生局,加强了地方工业厂点“三同时”的审验管理。 地方工业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共计155个,“三同时”的133个,达88.8%,审验合格率达85.8%。 (二)开展劳动卫生防护效果评价。对石油管理局化学助剂厂、龙凤区毛条厂、油建焊接中心等29个厂、车间的防尘防毒、消声防震设施进行了卫生监测评价,评价率达100%。(三)开展职业体检工作。全市总计完成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职业体检74 585人,应检率达98%。其中,中、省直企业职工定期体检率达98.5%,地方工业企业职工体检率达97.7%。全市招收录用新工人10 873名,就业前体检率达92.3%。其中,国营企业新招收工人7 260 名,就业前体检率达95.6%; 地方工业企业新招收工人3 613 名,体检率达85.8%。分别完成年初制定的77.5%和50%的目标。经体检,全年新确定诊断矽肺病4例,急性职业中毒3例(死亡3人),缓慢职业中毒1例,年度职业病发病率为0.866/万,比年初的3.6/万目标值降低2.734/万。 (四)开展尘毒职业危害的定期监测评价。市职业病防治所增加了B超和电测听仪等设备,井下作业公司、安装公司、建材公司、采油四厂等10多个厂、公司分别购置监测仪器,开展部分职业危害的测定工作。全市应测点5 230个,其中,粉尘点1 372个,毒物点2 114个,物理因素点1 744个。监测4 139个点,中省直企业监测率为77.8%,其中,工业卫生达标点3 266个,工业卫生合格率78.8%,均实现年度目标;地方工业企业1 216个,共计4 864个尘毒作业点。应测点701个,实际监测515个,监测合格率为73.5%,卫生合格率为51.6%。
【公共场所、饮水及化妆品卫生监督】
1992年底,全市有公共场所1 317个点,从业人员7 566人。其中,市卫生防疫站下管单位114个,区卫生防疫站管理1 203个;有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143个,其中,市站直管单位49个,区站管单位94个;集中给水水源17个,自备水源62个、205 眼单井,市站负责79个水源的全项定期监督监测,区站负责区辖范围内末稍水4 项指标的定期监测任务。全年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共计完成公共场所卫生监督2 800 户次,监督覆盖面为100%;完成公共场所主要卫生指标监测样品384个,监测完成率为100%;完成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286户次,监督覆盖面为100%。经过监测,水质综合达标率,出厂水92.1%,末稍水86.6%;自备水源末稍水94.7%, 均实现年度控制目标。
【食品卫生监督】 年末,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已发展到8 100个,比1991年增长7.9%。为搞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加强了食品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市区任命了103名食品卫生监督员;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知识,强化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定期出刊《食品卫生公报》,每季度向社会公布食品卫生评价结果一次。全年出刊四期公布食品卫生质量低劣的34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表彰21家依法加强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食品的服务单位。
【传染病防治成绩显著】 截止年末,全市各种传染病总报告发病人数为2 490例,与1991年相比,下降14.1%。其中,肝炎发病569例,下降29.7%;细菌性痢疾发病1 430例,下降13.4%;猩红热发病率为21.79/10万,下降9%;淋病发病率为19.3/10万,下降16.4%。1992年,全市未发生一例脊髓灰质炎病人,碘缺乏病、地甲病、大骨节病无新患发生。肺结核患病率控制在209/10万,比计划指标下降62%,肺结核治愈率达98.7%,其他传染病也都得到相应控制。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市精神病防治工作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医疗卫生工作为中心,以精神卫生工作为重点,抓住办院方向、服务范围、管理方式、防治手段与综合效益等几个要害问题,在建立并逐步实现“四个过渡”的发展方向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 在办院方向上,第三医院通过强化精神病三级防治网,成立康复机构,兴办康复活动手工作业场,使院内院外防治衔接,妥善管理起3 000 多名精神病患者,实现了从单纯治疗型向预防、治疗、康复、培训、回归社会等五位一体型过渡。(2) 在治疗方法上,在过去多种疗法基础上,针对社会、心理因素开展了酒精戒断、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20多种治疗措施,使医院从单纯药物治疗向药物、心理、音乐、行为、物理及综合防治等多种疗法过渡。(3) 在管理模式上,对大部分轻型病人实行院内半开放或全开放管理,病人在医护人员监护下,能够在病区、院内、园林场、音疗室、手工作业场自由活动,接受康复公娱疗法,有的还可以请假回家,更多的接触社会,减少心理压力,增进疾病的康复。实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管理型过渡。(4) 在服务范围上,他们在加强专业主体科室业务技术建设的同时,成立了神经症病区、小综合科室和心理治疗咨询室,定期组织精神卫生医疗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向社会人群提供普查防治服务,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实现了从单纯重视对病者服务,开始向社会,转向于对全体市民服务过渡。
同时,不断加强以院本部为医教研中心,以八个防治站为基点的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防治康复网络,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行了“三个结合”。即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和精神病的预防、康复后的巩固结合起来;将精神病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将院内康复和院外康复结合起来。
工作在市区内八个防治站的34名医护人员较准确地掌握着区域内精神卫生工作动态,特别是对3 540 名重症精神病人做到了四清楚,即病人姓名清楚,居住地址清楚、残病程度清楚、目前状况清楚。并先后建立起家庭病床800 余张次,定期巡诊随访;开展精神残疾的日间托管服务,使70余名患者得到康复;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协助学校定期对弱智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指导智力启萌,使培养工作收到明显效果。并控制了部分精神病人的突发肇事。
院内积极开展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采取多种治疗与康复措施,控制急性期病人主要症状,然后进行康复。对慢性精神病人在小剂量药物治疗下进行行为塑造、多功能训练,延缓和防止患者继续衰退。使患者通过适应训练,再适应再训练直至职能恢复。
1992年,市第三医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省精神病防治工作样板单位;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领导誉为“已经具备了社会化和开放式的中国精神卫生管理模式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