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同区

大同区

大同区



  1992年末,大同区总人口数223 367人,较上年增加654人,增长0.3%。全区社会总产值达4.35亿元,比1991年增长14.5%;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实现2.56 亿元,增长7.9%;农民人均收入1 002元,增加50元,增长5.2%。全区有43个村农民人均收入超千元,占行政村总数的50.6%。区党政领导人为:中共大同区委员会书记薛永林, 副书记王希彦、 李泽田;区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春胜,副主任杨文、朱玉霞、沈全义;区政府区长王希彦,副区长于景龙、于忠江、刘自荣、耿生柏;政协区第二届委员会主席赵亚桓,副主席王玉岭、陈炳枢、回景云;区纪委书记梁治中,副书记魏绪臣、王耀举;区检察院检察长岳宪忠;区法院院长周太。
  【全区农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全区共有土地3 619 322亩,其中农用耕地702 065亩,牧业用地1 672 186亩,林业用地286 673亩,水面186 565亩,苇塘107 355亩,碱硝地76 155亩,其它用地588 323亩。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区播种粮豆作物495 285亩,总产实现1.98亿公斤,平均单产399公斤,分别比1991年增长11.4%和7.5%;林业生产全面完成计划。全年造林2 113.4亩,义务植树35.9万株,育苗228.8 亩。全区绿化了10个屯、10条公路、9所学校和50个庭院。全区森林总面积达32.1万亩,覆盖率达9.8%;畜牧业生产迈出较大步伐。全年放养肉鸡320万只,出栏商品鸡248 万只,创产值6 080万元,纯收入644 万元。区冷冻加工厂加工肉鸡45万只,产成品900吨,出口250吨,创汇45万美元。奶牛发展到5 475 头,黄牛发展到38 320头,生猪发展到121 600 头,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36.8%、100.8%和121.6%。绵羊发展到55 600只,家禽发展到101.5万只。全村有养殖专业村11个、专业屯27个、专业户1 968户,集体兴办畜禽养殖场12个。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9 40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6.2%;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3 102家,从业人员14 680人。其中区办14家,乡(镇)办51家,村办19家,户办3 018家。创产值1.46亿元,为年计划的119.1%,比1991年增长30%。实现利税1 541万元,增长13.6%;庭院经济有较快发展。开发利用庭院面积678.8 万平方米,组织农民新栽果树12.5万株,果树总量达22.5万株,8户农户栽果树超千株。已建成果园43个,葡萄专业屯100个。全年共计产果约6万公斤,创收4 180万元。
  【地方工业超额完成产值计划】 大同区共有8 家地方工业企业,它们是:大同食品厂、市木器二厂、市皮毛厂、大同橡胶厂、大同钟刻社、立志金具厂、立志实验厂和市被服二厂。共有职工285人。有固定资产609万元,净产值427 万元。1992年,深入贯彻《企业法》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使企业出现产值、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 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 273元,比1991年增长21.3%。实现销售收入1079万元,完成利润111万元,税金82万元,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全年共进行9项城市建设工程,建筑面积15 430平方米,总投资863万元。建成了区机关办公楼、33中教学楼、35中试验楼、商品住宅楼、百纺商场、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等。还集资修建了同北路排水工程,经有关部门验收,6 项工程在全市获奖。乡镇建设工作,修建2所敬老院、1处变电所和9 个农贸市场。文明村屯建设上了新台阶,共建成文明标准屯31个,文明屯63个。
  【乡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全年共投入资金220万元,修筑乡村砂石路55 公里,完成年计划的108%。 养护乡村道路22.6 公里,好路率达46%。 区地方道路建设工作由1991年的“进步县”晋升为“铜牌单位”。至此,全区10个乡(镇)全部通上柏油路,在85个村中,还有82个村通上砂石路。
  【部分乡镇电话实现自动化】 区邮电部门针对乡镇电话机几十年一贯使用摇把子式电话,通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先后从八井子乡、高台子镇、大青山乡、祝三乡、兴隆泉乡筹集资金22万元,又自投30 万元,在祝三乡、大青山乡、兴隆泉乡安装128门程控小交换机,架设大同至八井子乡的5.1杆公里线路,加排50对电缆1条,使祝三乡、大青山乡、兴隆泉乡、八井子乡、高台子镇和立志等乡镇电话实现自动化,进入市话网和全国网。
  【区财政收入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区政府结合第二轮财务包干,改革和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制度,使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区财政包干税种收入达到685万元,完成年计划150万元的456.7%。区政府对各乡(镇)继续下放5 个税种,实行超收部分按比例提取奖励费和手续费奖励税收人员等办法,调动了各乡(镇)增收的积极性,财政收入达到150.4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41万元的366.8%,缓解了乡(镇)财政紧张的局面。全区工商税收完成1.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
  【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全区发展工商企业83户,累计达到467户;发展个体工商户500户,累计达到2 450户,从业人员2 670人。收缴个体管理费34.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83%,比1991年增长38.8%。税收等费收缴75 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70%,增长25%。区投资142.5万元,兴建12处市场,面积为4 210 平方米,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市场,厂厂有市场。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量1 800 万公斤,商品成交额2 900万元,收缴市场管理费40.3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71%、193%和161%,分别增长28.6%、20.8%和15.1%。同时,开展打假活动,查出假茅台酒217瓶,假五粮液943瓶,总价值14.2万元;清理场外交易400多人次,取缔无照经营94人,补办营业执照47个。大同工贸市场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大同农贸市场、庆葡市场、林源市场被评为市级文明市场。
  【供销系统圆满完成各项指标】 区供销系统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改革各基层社的分配制度,实行百元工资含量包干;稳定型企业(利税超过工资总额)实行“工效挂钩”;在供销商场开展经营自主、商品价格自主、发展投资自主、机构设置自主、劳动用工自主、工资分配自主“六自主”改革试点等。同时,采取多方进货,增强市场供应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扩大销售;增加服务项目,扩大经营范围,狠抓销售。圆满完成了各项指标。完成购进总值5 923万元,比1991年同期增加740 万元,其中,农副产品收购757万元,为年计划的168.1%;废旧物资回收77.9万元,为年计划的100%;销售总额6 106 万元,为年计划的100%,增长12.2%;实现利润11.1万元,为年计划的111%,增长11%。
  【大同区建起第一个村级文化中心】
  大同区积极启动农村文化市场,以城带乡,以点带面,在大同镇一村建起全区第一个村级文化中心——民乐园。园内设游戏厅、卡拉OK厅,是广大农民活动的娱乐场所。大同镇文化站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乡(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