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
肇州县
肇州县
【自然环境】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与省会哈尔滨相距120公里。地处东经124°47′51″~125°48′03″;北纬45°38′28″~46°16′08″之间。东邻肇东市,西界大庆,南与肇源县毗邻,北与安达市接壤。全县地势平坦,东部略高,西部和南部较低,属漫坡漫岗,略有起伏间分布小型沼泽和较大面积的低平草原。平均海拔150米,最高点228米,最低点130米。全境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72公里,总面积为2 445平方公里。
全县辖肇州、丰乐、兴城、永乐、朝阳沟5 个镇;万宝、托古、朝阳、二井、丰林、小城子、永胜、杏山、双发、榆树、双龙山、新福12 个乡和卫星种畜场乃乐园良种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62个居民委员会,185个村,732个自然屯。
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凉爽早霜。年平均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36.8℃,极端最高气温38.1℃;年日照时数多在2 900小时左右,是全省光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之一,为省内第一积温带;年平均降水量300.3 毫米,多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刮大风21天,多集中在4~5月份;年平均无霜141天,最多156天,最少130天。
自然资源。境内无江河湖泊,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全县水资源量为53.15 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为52.55亿立方米,有2.11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使用;有92万亩草原,生长三棱草、狼尾草、羊草、星星草等十几种草种,可供发展畜牧业用;有中草药防风、甘草、艾蒿、苍耳、百合、蒲公英、车前子等;兽类有少量的山兔、黄鼬、田鼠。鸟类有麻雀、雪雀、乌鸦、野鸡等。昆虫类有蝴蝶、蜻蜓等;草原盐碱化程度高,可用土法熬制盐、碱、硝、卤等。地表土下为黄粘土,是烧制砖瓦的好材料;另据勘探,地下含有石油、天然气,已有少量开采。
【人口与民族】 1992年全县总人口为416 742人,由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413 824人,占总人口的99.3%。其余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8个少数民族,仅有2 918人,占总人口的0.7%。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76‰,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为6.46‰。
【经济发展状况】 199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实现95 318 万元,比1991年增长2.83%,国民收入48 512万元,增长9.93%,工农业总产值为27 444万元,增长4.5%。
农业。1986年开始, 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商品粮交售先进县。1988年以来,粮食总产超过5亿公斤,人均产粮1 390 公斤,跻身于全国百个产粮大县先进行列。1989年被国家商业部授予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称号。1992 年产粮近5亿公斤,单产364 公斤;畜牧业稳定发展,是省和国家黄牛生产和细毛羊生产基地。1992年末,肉猪存栏133 315头,羊存栏127 055只,大牲畜66 032头。产猪牛羊肉10 741公斤,收购牛奶6 655 000公斤,产羊毛575 000公斤;林业曾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和“三北”防护林绿色长城杯竞赛第一名;鱼产量达70万公斤。1992年由于实施粮牧企三位一体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各项经济指标有了新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46 1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63元。
工业。1992年,全县3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和98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实现总产值27 444万元,比1991年增长1.5%。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产值17 408 万元,减少1.77%;集体所有制企业实现产值7 284万元,增长4.62%。轻工业实现产值21 767万元,减少1.87%;重工业实现产值5 677万元,增长16.6%。主要产品产量为:食糖17 000吨,乳制品1 085吨,啤酒115 910吨,水泥15 013吨,化肥594吨。由于销售不畅,生产速度回落和部分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实现利税负224万元,比1991年下降113%;定额流动资周转由439 天延长到509天。原材料、能源和资金紧张是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交通运输。1992年,全县有汽车1 017 台,其中客车37 台,货车514台,小汽车442 台,特种车24台。主要公路干线有绥肇线(绥化——肇东——肇州——肇源),肇大线(肇州—大同,同时延伸到哈尔滨和大庆),共计近千公里。 县内乡镇全都建立客运分站,公路路面改为渣油路面,通车里程1 221公里。县客运站曾于1984年被国家交通部授予全国文明客运站称号。1992年,完成货运量50 万吨,周转量为271 104吨公里;客运量完成705千人次,客运周转量为44 128千人公里。
邮电。全县有邮电局(所)17个。市话有纵横自动交换机2 000门,已装1 103门;农话自动交换机120门,已装119门;非自动交换机1 170门,已装654门。另外,市话用户交换机750门。通话线路,市话51.1杆程公里和电缆22.9皮程公里,农话1 056杆程公里和电缆123皮程公里,邮路长度为213公里。
商业。199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23 588万元,比1991年增长8.2%。商业和供销系统实现利润负329.5万元,下降164.8%。各种商业网点2 540个,从业人员9 421人。
199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 593万元,增长5.2%。财政收入2 797万元,支出3 407万元,收不抵支。
【社会发展】 科技。1992年,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技术职称的有6 895 人,其中高级职称79人,中级职称1 342人,初级职称5 474人。1985年到1992年获奖科研成果65项,其中18项获省奖,5 顷获国家奖。如葵花提出蛋白质的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梁轴校正模刃工作台研究成果获国家机械工业部奖励;按地推广化肥用量方法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土地评查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教育。1992年,全县有各类学校233所,其中小学196所,教职工2 356人,在校学生44 57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普通中学22所,教职工1 531 人,在校学生20 405 人;县办农职中学3所;行业系统办职工学校7所。聋哑学校、职业中专、卫生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省电视大学肇州分校各1所。全年勤工俭学收入400万元,加上团体和个人资助的50多万元,实验小学建起面积1 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双发乡和平村投资90 万元,给和平小学建起教学楼。1990年,县教育局曾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和改善教学条件先进单位。榆树乡中心校被评为全国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
文化。全县有影剧院5个,农村有容纳500人以上的俱乐部17个,电影放映队105 个,县电影公司1989年和1990年被评为省电影系统先进单位;有文艺团体7个,其中县办1个,1984年以来每年举办1次“肇州之夏音乐会”;有县文馆及乡镇文化站17 个,1982年永胜乡文化站曾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医疗卫生。全县有医院院所226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医院分门诊处7个,企事业卫生所12个,乡镇卫生院16个,农村卫生所179个,个体诊所10 个。另外,还有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结核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卫生学校各1个。共拥有病床900 张,医务人员1 400多人,技术人员40 人。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A电超声诊断仪、心电机、高倍光学显微镜、B型超声诊断仪、心动超声诊断仪、心脏起搏器、血液自动分析仪等共39台。
广播电视。1956年建立县广播站,1988 年改为调频广播,有调频发射机1台,天线高度45米,覆盖半径25公里;电视,1992年有微波站2座,发射机4台,塔高92米,覆盖半径18公里。还建有卫星接收站1座。
体育。县城内设有体育场1座,3 600平方米。足球场1个,排球场4个,水泥地面灯光篮球场2个,高尔夫球场1个,冬季还设有冰上篮球场。业余体校主要训练项目为篮球、田径和冰上运动,有专职教练员6名,运动员60 名,几年来向国家、省、地区输送人才50多名,其中1992年输送4名。
【县党政领导人名单】 中共肇州县委书记马殿有,副书记徐贵生、胡福锦、王洪琛、孙玉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维山,副主任李国兴、张策、牛广文、孙东海;县人民政府县长徐贵生,副县长于万金,杨再兴、李荣、于淑范、盛俊峰;县政协委员会主席邢崇礼,副主席王德金、张金才、李凤歧、裘一章、邹华斌;县纪检委书记刘建平,副书记王绍仁、王和;县检察院检察长孙显录;县法院院长高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