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2年大庆市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劳动模范共4人,他们是:钻井三公司一大队1202钻井队队长马军、石油化工总厂裂解车间工人技师周君、井下作业公司第一分公司103 队队长毛金泉、三环企业总公司乳品研究所工程师张润培。现将他们的主要事迹简介如下:
全国优秀生产能手——马军
1957年8月出生,男,汉族,辽宁省建昌县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他1969年10月至1973年6 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十中读书,1973年6月至1980年7月在伊春市木材加工厂当知青劳动。1980年7月来到大庆在钻井1202队当钻工,一年半后就成了这个队上的司钻。1985年2月至1986年3月任副队长,后又任队长,直至1992年。 他参加工作十几年如一日,从没因私事随意缺过勤,耽误过班。在井队苦累脏险工作中,他总是走在前面,先后三次受公伤,断过两根肋骨,一个大脚指造成粉碎性骨折,两次疲劳过度累得吐血。领导照顾他,两次调他出井队,一次当调度,一次当安全员,可他不干,硬找领导要求回一线。他说,多打井多出油,我心里踏实。
10几年来,马军当工人是劳动模范、技术尖子,当干部是群众信赖、领导放心的好干部。他不仅自己带头钻研技术,还认识到要使钢铁1202钻井队这把尖刀永不卷刃,除发扬老一辈传下来的好思想、好作风外,还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把队伍进一步武装起来,为尖刀淬火加钢。他和队上干部多次研究后,决定在用人上,引进竞争机制,进行优化组合。在分配方面试行效能工资,在司钻岗就拿司钻工资和奖金系数,并与岗位责任制和进尺数量质量考核相结合,确定奖罚金额。其他场地工、架子工等也都是这样,较好地体现了多于多得,少干少得。在分配时增加透明度,把分配过程、分配结果公布于众。同时注意培训工人技术,结合生产实践现场讲课,全队职工素质不断提高。1991年全队共打井48口,进尺突破5.5 万米,胜利实现人均一口井。1992年提前155 天完成全年任务,打井口数、进尺、优质率等8 项主要生产指标名列全公司29个井队之首。他带队伍的几年时间里,年年被评为市局和天然气总公司的双文明一级队或单项冠军队,并先后夺得2枚铜牌、1枚银牌,1992年又申报为金牌队。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市局优秀党员和模范标兵,并在1991年被评为共和国重点工程建设青年功臣,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党组织推荐出席第十四次全国党代会代表。
全国优秀生产能手——毛金泉
1959年5月出生,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初中文化。他原是杭州知识青年,1972 年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1973年招工到大庆,当了一名井下作业工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沾染上了一些不良恶习,最后被劳动教养2年。回作业队后,在领导和群众的帮助教育下,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决心改头换面, 重新做人, 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并当上了班长。他以一点带一片,转化小队后进层。1984年7月, 作业队实行承包制,搞优化组合,有六个后进人物,哪个班都不愿要,毛金泉主动向队里请求,把这六个人组成一个争气班。他以身作则,用自己做反面典型来教育他们,使全班人员深受感动,在实际工作中争了气。《工人日报》还在头版头条以《回头浪子带领浪子回头》为题做了报道。1988 年他被提拔为103作业队队长后,积极配合支持党支部工作,带领队上工人走正路。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努力学习文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尤其是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有一些人闹动乱,队上有的职工思想也有波动。他和党支部成员一起教育职工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为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他带领全队职工仅用半个月就完成油水井压裂5口,6月份又完成7 口施工井。在日常生产劳动中,他严格管理,时时注意以身作则,认真执行公司制定的企业升级达标条例,积极开展安全达标和职工达标活动。四年来全队达到生产事故为零,井下作业没有出现一起质量事故和返工井。1991年,全队共完成油水井压裂71口,完成年计划的111%,完成作业总井次290口,累计增油81 669吨,创利润133.11万元。1992年,全队更上一层楼,油水井压裂施工83 口,为年计划的118.6%,作业总井次324口,为年计划的123.7%,作业总收入954.38 万元,为年计划的109.1%,全年累计增油11.34万吨,实现利润304.5万元,施工全优率98.7%。103 队还荣获公司双文明先进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一级队称号,成为一个能攻坚啃硬、作风顽强的队伍,毛金泉被评为市局劳动模范,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润培
1933年8月生,男,汉族,北京市崇文区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工程师。1949 年2 月参加工作,先在国营通化农场当拖拉机手,1953年1 月调至萨尔图红色草原牧场任修理工,他用几年功夫自学了高中课程。凭着一股钻劲很快成为机耕队里的技术能手,1957年被破格提拔为技术员。1958年3月任红色草原牧场机修厂技术室主任,1979年3月至1992年任三环企业总公司乳品机械研究所所长。
张润培参加工作40多年来,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工人成为工程师和技术室主任、所长,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是靠顽强的刻苦自学,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被打成“走资派”黑典型,也没有放弃过学习,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 早在1957 年由于他成功地改装当时从德国进口的拖拉机调速器,被评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8年光荣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1959年又成功地制作了简易母机——龙门刨、简易铣床、成型铣刀、精密铸造模具等生产急需设备,节约资金几十万元,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的表彰。曾先后10次被省、市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自学成才标兵等荣誉称号。
1980年以来,他克服家庭、身体等各种困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科研、革新活动,为大庆乳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他经过多次反复试验,解决了乳品厂焦粉的难题,使大庆乳品厂大庆牌奶粉的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特级粉的标准,为夺得轻工部优质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1985年,他大胆改革,勇于探索,设计完成了处理30吨鲜奶的干燥塔,仅此一项,节约投资20万元,年节电16万度,折合人民币2.6 万元,回收奶粉近10吨,折合人民币6 万多元。1986年,为了适应家庭牧场发展的需要,他研制成功了移动式电脉动挤奶机,获国家星火成果计划“铜奖”。1987年,又研制成功手压式挤奶机,1989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在全国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展交会荣获“金奖”,1991年在全国“七五”星火科技展览会上荣获“银牌”。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全国优秀生产能手——周 君
1950年9月生,男,汉族,辽宁盖县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1966年9月,在大庆炼油厂参加工作后,在热裂化车间看泵、烧热裂化炉,从二级操作员提为一级操作员,又提为班长,几乎干遍了热裂化车间的各个岗位,一干就是18年。由于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成为热裂化岗位一名过硬的技术工人。1984年,当30万吨乙烯投产时,被点名调到裂解车间。面对进口的先进设备,只凭以往的经验和拼命苦干是不行的,必须学习理论知识。从此,他白天在炉上转,晚上便啃起了书本,他找来了《操作说明书》、 《管式加热炉原理》、《基础有机化学》、《裂解车间工艺规程》等书,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有不懂的地方,就向技术人员请教,晚上学习,白天实践。
1990年开始,乙烯装置的8 台裂解炉经常出现各种生产故障,影响生产负荷和全年产量达标,周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迎着困难,主动承包了8 台裂解炉的烧炉任务,从此一头扎进裂解装置里,没日没黑干起来。为了调整好炉子的燃烧问题,他整整在炉子旁转了三天两宿,昼夜在现场测试,摸索规律。在他承包裂解炉最初的100 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时常深夜回家,有时惦着裂解炉,半夜又从床上爬起来,跑回厂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使炉子的清焦周期由过去的20 多天,延长到60 多天,大大提高操作平稳率,为高产、多产乙烯做出了贡献。3 年来,周君与技术人员一起共对裂解炉进行技术改造28项,其中碳五燃料油节流增速操作法等5 项内容,改变了原设计,使碳五变废为宝,每年节约燃料400 多万元。1991年,为发挥群体优势,组织上决定裂解炉由个人承包转为群体承包,工作中,周君言传身教,克己奉公,带出了一批思想作风硬、技术高的操作人员,使裂解炉的操作平稳率又有新的提高。 裂解炉关键指标火咀温差控制在±2℃以内,达到国内同行最好水平,乙烯产量大幅度提高,在1990年完成28万吨的基础上,1991 年产乙烯31 万多吨,在石化总公司系统实现了第一个竣工投产、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第一个全面达标的好成绩。在多年实践基础上,他总结出了烧好裂解炉的一整套经验:“火咀温差的控制与调整”、“裂解炉烧焦”、“炉管表面温度监测与调查”、“特殊情况下的判断与操作”等六个方面,并写出了题为《浅谈乙烯裂解炉出口温度的控制与操作》的论文,在1991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乙烯年会上获一等奖,还被中国石化总公司主办的《石油炼制》1992年第一期刊用,他也被聘为工人技师。《中国石化报》发表报道周君事迹的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石化事业需要千万个周君》。自1984年至1991年,周君连续8次被评为石化总厂先进生产者,1990年市优秀党员,1991年石化总公司、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