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渔全面启动
科教兴渔全面启动
【科教兴渔全面启动】 1993年,全市水产部门一直把“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贯穿工作始终,在“科教兴渔”中,侧重抓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省下达的“丰收计划”,即“池塘模式化养鱼增产技术”。3000亩池塘总产量达到113.95万公斤,平均亩产379.8公斤,其中有300亩池塘亩产超过500公斤。总盈利 186.87万元,平均每亩盈利622.9元。
二是引进推广新品种。全市引进杂交鲤、颖鲤、移核鱼、革胡子鲶、镢鱼等优良品种 580多万尾,新品种培育面积达1900多亩,并进行颖鲤人工繁殖试验,初获成功。
三是发展“三网”(网栏、围网、网箱)养鱼,充分发挥大水面的生产力。全年“三网”养鱼达到1万多亩。肇源县八家河渔场有1.3万亩的大水面,其中网栏养鱼面积达1 万亩,围网面积20亩,网箱养鱼面积50平方米,均取得一定效果。全市美式小网箱养鱼发展到25箱,体积为34.6平方米,总产4306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24.45公斤。
四是推广驯化养鱼。全市驯化养鱼面积发展到6000亩,平均单产达到250 公斤。市鱼种试验场1058亩池塘,全部实行驯化养鱼,总产达到20万公斤,平均亩产189 公斤,使连片的盐碱池塘终于突破了年产15万公斤鱼的大关。
五是综合开发大水面。钻井二公司渔场,放养水面1.2 万亩,他们采取投放优良品种、轮捕轮放、捕大留小、网箱养鱼等综合技术措施,在连续几年稳产25万公斤鱼的基础上,1993年产鱼35万公斤,平均亩产29.1公斤,创全市万亩水面连续夺高产的先例。
六是大水面投放夏花取得成功。大水面养鱼,在水域条件具备之后,投入最大的是放养鱼种。杜蒙县为减少投入,增加效益,全县投入夏花鱼种4814万尾,投放面积12.3万亩。由于采取了轮捕轮放技术措施,有些渔场鱼是越养越大、越捕越多,出现了产量连年递增、效益逐年提高的好形势。
七是继续发展稻田养鱼。全市稻田养鱼发展到700多户,面积达到2.23万亩,其中肇源县2万亩,林甸县0.23万亩。稻田养鱼平均亩产 10.5公斤,总产235.3吨,并推广垄稻沟鱼新技术,获得了鱼稻双丰收。
八是培训科技人才。全市举办学习班23期,培训人数达500多人次。杜蒙县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210 人次,全县水产专业人员受教育面和及格率均达100%。市里还充分发挥水产学会的作用,举行学术交流、新技术讲座活动6次,参加人数达190 人。组织外出考察5次,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向市科协推荐4篇,无偿咨询10项,改革性建设2项。
九是自繁自育鱼苗。全市自繁鱼苗1.57亿万尾,培育夏花1.456 亿万尾。连环湖渔场加强了鱼苗繁殖场的建设,自育鱼苗3000万尾。
十是开展科学试验。由市鱼种场承担的“提高碱性池塘鱼产量技术的研究”课题,试验面积503 亩,采取了以肥压碱、以水冲碱、引进耐碱养殖品种、改革养殖方式、利用机械化驯化养鱼方式等技术措施,总产鱼12.2万公斤,其中商品鱼45亩,产成鱼1.2 万公斤,比1992年增长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