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沟水产养殖场经济效益比上年增长175%
石人沟水产养殖场经济效益比上年增长175%
【石人沟水产养殖场经济效益比上年增长175%】 杜蒙县石人沟水产养殖场,注重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渔业生产创出十几年来企业最好的经济效益。1993年盈利30万元,比上年的10.9万元增长175.2%,职工人均收入达1632元,比上年增长9.1%。
这个厂是拥有1000多名职工的老企业,前几年亏损严重。在加强经营管理,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过程中,他们砸碎大锅饭,在实行集体经营、两级核算、三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坚持养、管、捕并重的生产方针,实行限制网目、捕大留小的生产方式,保证渔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经济效益逐年好转,企业逐步走出了低谷。他们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93年在制定承包方案、分配比例上增强激励机制,经济利益向工人倾斜。在鱼种生产上,过去职工收入定额偏低,奖金没超过基本工资的50% ,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鱼种生产始终没有突破20万公斤。1993年把职工奖金定在可超过本人工资总额的50% 以上,鱼种生产量一跃达到26万公斤,亩增产20公斤。他们还提高了牙鱼的捕捞工资,全年比上年多生产牙鱼4 万多公斤,增加收入40多万元。职工人均劳效达到937元,比上年增长180元。同时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和管护措施,投资几万元购买管护设备,增加管护点和渔政人员,处罚违纪人员100多人次,保证了鱼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增加科技含量,搞好技术、人才和优质鱼引进。1993年企业组织有关人员多次到涝洲渔场、吉林劳改九支队渔场等地考察学习水花发塘、驯化养鱼、鱼种投放密度等生产经营技术。经过实践,水花发塘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首次开始驯化养鱼,9亩精养池,亩产达到253.5公斤,比普通养法的113.5公斤提高140公斤。他们聘请省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曲维良,指导间断多年的鱼种产孵生产,解决了亲鱼培育、人工配种和孵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使草、鲢、鳙鱼种生产由原来的9.5 万尾达到1000万尾,配鱼种2300万尾提高到3000万尾,企业首次实现水花、乌仔自给有余,并对外销售水花176万尾,收入7万多元。他们还从武汉、吉林等地引进鲂鱼、高背鲍优质鱼种456.8万尾。为企业增添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