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农牧业生产。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 3.3亿元,比1992年增长12.6%;牧业产值1.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41.5% 。根据县委、县政府“以牧为主,稳粮重企,上渔兴林,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大牲畜存栏第一次突破10万大关,年末,大牲畜存栏10.2万头(匹),羊存栏6.7万头,猪存栏6.2万头。大牲畜中奶牛3.2万头,黄牛4万头,马骡驴3万匹。省拨草原建设专款100 万元以扶持畜牧业的发展,种植青贮作物3.4万亩,改良草场1.5万亩。全县实有畜牧专业村42个,养畜禽大户 1417户。根据市场需求,以县域为中心再度掀起养狐、养貉热,年末,狐存栏9400只,貉存栏1.36万只,比年初成倍增长,狐、貉交易额630万元。粮豆薯总产10.6万吨,粮豆平均亩产146公斤。县根据省的“玉米丰收”计划,开展玉米大面积高产攻关,有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为扩大水稻生产,投资兴建输水干渠4万延长米,种植水稻5 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庭院经济利用面积1.24万亩,种菜1.16万户,种果5910户,总收入703万元,户均收入251元。渔业产值5580万元,鲜鱼产量 1.3万吨。敖包、布木格、翻身3 个农业小区的开发已进入第三年,总投资903.8 万元。开发项目有草原建设、低产田改造、养鱼、造林等,粮食、牛奶、鱼类、肉类的产量和销量较开发前翻了一番到两番,开发区人均年收入1067元,较开发前增加368%。
工业·商贸·旅游业。该县1993年度,实现工业产值1.35亿元,比1992年下降13.6% ,减少盈利1886万元。县内几家最大的工厂如毛线、毛毯、造纸、钢厂等因资金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陷入困境。县属32家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净亏1424万元。乡镇企业获得省市县的支持,深化改革,优化产品结构,引进项目45个,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实现利润 764万元,上缴税金211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41.5%和50%。本县主要工业产品有毛线、奶粉、白酒、人造水晶、钢锭等。
1993年,基本建设投资3187万元,其中省、市投资504 万元,县内自筹投资1039万元。建筑竣工面积5.6 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项目有示范镇建设、样板房建设和商贸城、赛马场、教学楼,电视塔、微波塔、住宅楼等。
该县国营、私营商业本年度有较大发展。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 亿元,比1992年增长11.2% ,其中国营商业1.76亿元,集市贸易4358万元。共有商业网点2742个,其中个体私营销售点2646个。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县外贸公司、供销公司、粮油公司取得外贸出口委托代理权。外贸出口总额151万元,出口绿豆240吨,活牛304头。
杜蒙县的旅游业在原连环湖国际水禽狩猎区的基础上,1993年又投资242.6 万元,初步建成从泰康镇出发,经寿山将军墓、新甸森林公园、至连环湖的“三区一线”旅游景点。连环湖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万人次,收入12万元。
科教·文体。全县普通中学23所,职业中学11所,小学161所,小学教学点128个。其中蒙古族中学8 所,蒙古族小学47所。普通中学在校生9209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40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170人,占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29%。适龄儿童入学率99%。全县有科技人员6 269人,其中高级职称72人,中级职称1201人。列入国家、省、市星火、火炬计划的科技攻关项目共10项,如县机械厂人造水晶项目,国家、省投资920 万元用于研究和生产,取得显著成果。化建厂引进建筑用镇水粉项目试生产成功,年产400吨,销售300吨,实现利税27万元。
全县文化生活日益活跃。1993年,文艺演出90场,观众2.6万人次;电影放映900场,观众4.5万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1.8万人次。蒙古族歌舞团应邀赴东宁县与来访的俄罗斯青年歌舞团同台演出,取得成功。该团创作的歌舞《婚礼酒歌》在全省广告文艺大赛中获创作、表演二等奖。文化馆组织业余作者编写反映本县企业家风彩的文学专集《远野》一书已出版。
全县有体育训练馆、田径场、摔跤房、灯光球场等场馆35处,国家级裁判109 人,向省、市输送运动员6人。市投资150万元,在县城西郊建赛马场1处,占地235亩,看台座位5000个。1993年县第16届那达慕大会在赛马场举行,与会群众5 万余人,有2000余名运动员参赛。传统项目有赛马、射箭、摔跤、布鲁(曲棍)、沙特拉(棋)等。会议期间,进行了大型文艺、体操表演,开展了旅游、经贸洽谈、商品交易等活动。巴彦查干、胡吉吐莫、敖林西伯3 个蒙古族聚居的乡镇也举办了那达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