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4年大同区明确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跨越式发展乡镇企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全区经济不断登上新台阶。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城镇,加快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步伐,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收到明显效果。全区工农业生产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社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达到 3.3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 2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3%、18%、和13.8%。
农业。种植业生产获得特大丰收。全区粮食总产达到24.5万吨,平均亩产 466.5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2.2%。畜牧业生产获得突破性发展。全区生猪发展到14.5万头,黄牛发展到4.7万头,奶牛发展到7 328头,绵羊发展到6.9万只,放养肉鸡40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0%、6%、13%、13%和13.5%。肉类总产量达15万吨,蛋类总产量达到 3 0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20%。庭院经济向前迈出了可喜一步。全区已开发利用庭院面积913万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积的82.6%。新建果园10个、栽植各种果树10.5万株,其中,新引进锦红苹果2.3万株。林业生产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全区共造林112公顷,育苗9.9公顷,分别完成计划的112%和110%。绿化村屯10个、学校10所、庭院20处、道路16.4公里,处级绿化点10处。
工业。乡镇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5 087家,比上年增长23.5%。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92亿元,总收入2.5亿元,利润1 883万元,税金 92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41.3%、43.2%和40.8%。
个体私营经济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 84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6家,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63%。个体私营经济营业额达5 632万元,比上年增长50%。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共进行10项公共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 900万元。其中,建住宅17栋、1.6万平方米、230户,是建区以来建职工住房最多的一年。全区建成10个乡(镇)集贸市场,大同镇新建灯光夜市 1处,新增商品经营房110所。文明村屯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累计建成文明村屯 94个,其中,老山头乡永太村和八井子乡长安村跨入省级文明村行列。
科教文卫。全区开展农业试验示范项目7项,进行企业技术改造6项,创造经济效益 480万元。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4年,全区有 803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院校。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1.6%,比全省平均升学率高 6.6%。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新建、维修校舍 4 600平方米,城内学校全部实现了楼房化,乡村学校全部实现了砖瓦化。医疗保健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村级办卫生所率达100%,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治病就医难的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好成绩。全年新出生 1 852人,人口出生率为11.01‰。计划生育率达93.7%,综合节育率达 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4‰。文化、新闻、广播、电视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文化市场,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社会治安。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安定团结的好形势。全区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78起,比上年下降12.3%,侦破64起,破案率达82%。发生治安案件 147起,全部查处。民事调解和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民事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事纠纷1 215起,调解成功率 达99%。信访部门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00多件,立案34件,办结率达 97%。安全工作狠抓防范措施的落实,各项安全指标均控制在上级规定标准之内。全区有79个村实现了无村民犯罪、无刑事案件,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