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农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 685公顷。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农业总产值60 997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0.9%。农村经济总收入56 048万元,增长24.1%。粮食总产量 54.13万吨,增长27.8%。猪牛羊肉产量14 191吨,鲜鱼产量7.5万吨,蔬菜产量7.5万吨,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1994年在开展“十大基地”建设中,实现产值51 7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 84.8%,在超等和八家河两个农业开发小区达标之后,立陡山综合开发小区建设提前启动。本年度全县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总额控制在2 608万元,人均80.60元。1994年全县植树1 357公顷,育苗189.7公顷。全县林地总面积2.88万公顷,覆盖率11.5%。
  肇源县沿松花江和嫩江沿岸筑有169公里防洪大堤,修建万亩以上 9大灌区,929条配套渠道,总长1 08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在水利建设方面,1994年国家投资357.1万元,群众自筹397万元,以及部分收费和县财政匹配等,投资总额946万元。完成水利工程53项,新建蓄水池7个。塘坝12条,农田水利建设土方量200万立方米,新打抗旱水井52眼。12月 9日第六次荣获省水利建设“黑龙杯竞赛”金杯奖。县水产业发达,自然捕捞和人工养殖并举。全年渔业总产值5 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养鱼水面达到1.54公顷,增长18.5%。商品鱼产量1.28万吨,增长1.56%。继续保持“全国淡水鱼生产超级重点县”荣誉。全县草原面积182万亩,畜牧业总产值16 280万元,比上年增长6.7%。年末大牲畜存栏11.97万头,增长2.3%;羊存栏12.65万只,增长4.3%;猪存栏19万头,增长0.2%;禽存栏178.8万只,增长 4.5%。全县畜牧业专业户2 550户。
  工业。全年工业总产值2 114万元,比上年下降5.8%。在深化改革中有8家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 “国有民营”,中型企业中的肇源县罐头厂实行剥离经营。 主要产品的商品量白酒1 686吨,啤酒8 321吨,白糖4 879吨。乡镇企业总产值37 522万元,比上年增长50.7%。年内新增企业520户,全县总企业数达到7 560户。
  在城乡基础建设方面,以居民住房和商业用房为主,总施工面积 6.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万平方米。
  商贸、金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 3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国内商品购进总额24 163万元,下降4.7%。商品销售总额31 138万元,增长41.3%。外贸出口收购总额2 048万元。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充足,需求量增加。全年煤耗36 104吨,钢材耗1 969吨,原木耗1 162立方米,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年末企业总数为7 170户,其中个体户6 445户。1994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 983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加上省的定额补贴继续保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8 039万元,比上年减少 2 315万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 932万元,减少1 507万元。
  教、科、文、卫。全县有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963名;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847名;高中5所,在校生2 115名;普通中学24所,在校生14 863名;小学367所(含159个下伸点),在校生48 804名。全年教育投资1 400万元,新建改建校舍4.85万平方米,为学校配置各类设备1 000件。小学生入学率99.3%,毕业考试及格率县城97%、农村90%。中学生考试及格率61.4%。高考录365 名。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6 982名。其中,高级职称98名,中级职称1 326名。全年科技发展基金 115万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8 项,其中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4项。全年举办文化活动16次,艺术演出97场,放映电影104场。自本年度起开始启动农村文化市场。4月 18日,被授予省级“文化活动先进县”称号。全县有医疗单位24个,卫生技术人员770名,病床612张,年完成门诊量163 446人次,其中急诊量 5 052人次。全年出生人口4 603人,比上年增加333人。人口出生率10.79%。,计划生育率 91.9%,一孩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6.75‰。1994年全县举办体育竞赛 107次。人口体育达标率较上年有所下降。在体育比赛中获市级奖9项,打破县纪录6项,打破市纪录3项。向体校输送学员17名。2月21日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3月4日获省级“体育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