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农业。通过积极推进稳粮、兴牧、大上乡企和发展生态型、科技型、效益型、“两高一优”农业战略,以及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种植业在严重的旱、雹、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并发的情况下,仍然夺取了较好收成,全县粮豆薯总产2亿公斤,亩产201公斤。畜牧业稳步发展。集体牧场、养畜专业村、专业屯、专业大户及养畜一条街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集体牧场发展到28个,养畜一条街达到50条,专业村、专业大户建设分别达到29个和253 个。全县大牲畜存栏6.4万头(匹),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奶牛存栏2.1万头,肉牛存栏1.5万头。羊存栏9.5万只;生猪存栏7.2万头;禽存栏65万只。全县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 9.1%。乡镇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户数发展到4 986户,从业人员1.6万人,完成乡企总产值1.83亿元,总收入2.26亿元,利润 1 616万元,税金418万元,以上4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64.3%、50.3%、51.1%和53.7%。林业、渔业和庭院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还较好地完成了减轻农民负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工作。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9.37%;农业总收入达到3.o8亿元,增长 28.3%;农村人均收入1 136元,增长25.9%。
工业。本着“统筹兼顾,宏观指导,协调配套,因企制宜,逐步铺开”和“借鉴经验先启动,依据政策后规范”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按股份公司的模式,着手对2户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造。按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实行了对5户财政支柱企业的改造。按先剥离或分立后出售、租赁的模式,对74户负债率较高企业的改造;按转让产权和引资嫁接的模式,对13户历史包袱较重,但转机有望的企业的改造;按破产、拍卖模式,正在进行对 4户历史包袱重、转机无望企业的改造;对其它65户企业,按照职工个人承包、职工集体承包、领导班子集团承包经营的模式进行改造,收到较好效果。同时,把产品销售、货款回收、扭亏增盈和新产品开发作为工业生产的重点来抓,工业企业新上项目6个,新增产值1 000万元。玉米综合加工项目在省里获得通过。矿泉水已完成化验、地质勘测及初步规划,正在积极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全县实现工业产值1.7亿元,为年计划的84%;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为年计划的97%;实现税金1 419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全县工业亏损1 825万元,比上年减亏105万元。
商业、金融。流通领域通过培育市场和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好势头。在完善城乡集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批发市场,积极发育生产资料市场,开辟市场新领域,完成了农贸批发市场和西城市场水泥地面建设,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已经启用,劳务市场初步形成,鹤乡市场重新启用。同时,完善了三合乡胜利村等 6个专业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7 014万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市场营业额6 619万元,增长50%。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 300户,比上年纯增632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1户,比上年增加15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2 565万元,比上年增长77%;产值1 239万元,增长90%。财税和资金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国家要求,实行了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现体制,完成了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机构分设,理顺了工作关系,保持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时,深入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了乡级财政,实行财政经费分级包干管理,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县本级财政收入实现2 489万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支出3 131万元,比上年增长0.7%。
城乡建设。在城镇建设上,完成了城镇四条街混凝土路 1 100延长米,新铺黑色路面14.1公里,改造给水管线1 000延长米,延伸地下排水管线500延长米。在邮电通信建设上,完成了6000门程控电话安装、调试和开通营运工作,以及 3个乡的程控电话并网任务。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3万余元。
科技、教育、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项工作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