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继续控制油井含水上升

继续控制油井含水上升



  【继续控制油井含水上升】 为继续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1995年,油田开发系统各单位在油田保持较高分层注水比例的基础上(全油田有分层注水井6 763口,分注率为71%),重点加强老区合理细分注水层段工作。认真研究储层油水分布状况及油水运动方向,综合分析层段划分现状,采取适当措施。全年细分作业 857口井,取得控制含水上升、减缓产油量递减的效果。杏北地区4—6面积井网,3月份开始细分层作业 91口井,注水层段由223个增加到346个,平均单井段数由2.56个提高到3.8个。按新的方案注水后,与细分注水层段相连通的153口油井受效,日产油由1 517吨增加到1 750吨,综合含水由80.24%下降到78.75%。统计32口注水井,细分前后的吸水层数、吸水砂岩厚度、吸水有效厚度比例分别增加17.0、7.4和7.3个百分点;统计有环空测试资料的15口油井,出油层数、出油砂岩厚度和出油有效厚度比例分别增加9.72、9.78和6.73个百分点。地层压力年对比上升0.24个兆帕。
  为了进一步搞好低压区治理和部分达不到方案指标的二次加密井治理,以及部分外围低产井治理工作,抓紧转注 1 259口井(包括更新井、老油井),提高了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全油田的油、水井数比由1994年的2.31提高到2.18。继续在产能建设地区推广油水井同步投产和转注的做法。其中,在新井上采取泡沫混气水洗井等措施,直接转注 403口井,对保持新投产的油井的生产能力起到较好作用。根据综合治理需要,各单位在提高油田注采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狠抓吸水能力差的低注井增注措施的实施,酸化、压裂、补孔等增注措施 766井次,年增加注水量 564.3万立方米,还因地制宜地采用提高泵压、分质分压等措施提高吸水能力;二是推广改进钻调整井关井停注和恢复注水的作法,努力减少对注水量的影响。“钻关”距离普遍从600米缩小到450米,喇嘛甸油田的高台子油层“钻关”距离已缩小到 300米。经统计,钻调整井影响的注水量比1994年少 174万立方米;新井年注水1 369.94万立方米,由于提前转注,比1994 年多注58.91万立方米。全油田注采比由1994年的1.24提高到1.28。各大开发区,特别是其中的18个重点治理区块的注采比普遍提高,喇萨杏3个油田的注采比由1.19提高到1.26。全油田全年注水4.22亿立方米,在总体上满足产液结构调整和恢复地力的前提下,合理区配各套层系井网和各类油层的注水量。平面上限制特高含水来水方向的注水量,增加中、低含水来水方向注水量;纵向上控制特高含水层注水量,增加中、低含水层注水量;通过新井转注,搞好中间调整。全年共实施调整方案3 489井次,注水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