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关于大庆市1995年财政决算和199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财政·税收·审计

财政

关于大庆市1995年财政决算和199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关于大庆市1995年财政决算和
            199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1996年2月6日在大庆市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
              大庆市财政局局长 王玉超
  一、1995年财政决算
  1995年,市财政工作通过认真执行《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培植和开辟财源,狠抓扭亏增盈,强化税费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从紧从严控制支出,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圆满地完成了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199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31 438.9万元(含省财政对县级结算补助净收入及上年结转789万元),按可比口径,完成调整预算(122 001万元)的 107.1%。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16 785.9万元,为调整预算(111 559万元)的 104.7%;县级财政收入实现14 653万元(含省财政给县级结算补助净收入及上年结转789万元),按可比口径为预算(10 442万元)的132.8%。全市财政总支出实现131 314.2万元,为调整预算(122 641.7万元)的107.1%。其中,市本级财政支出实现116 700.2万元,为调整预算(111 557.7万元)的104.6%;县级财政支出实现14 614万元,为预算(11 084万元)的131.8%。全市财政收支相抵结余 124.7万元。其中,市本级结余85.7万元。全市共实现税金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9.4%。
  各项收入预算的执行情况是:
  (一)工商税收完成53 99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52 841万元)的102.2%。其中,市本级完成48 387.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49 932万元)的96.9%,短收1 544.4万元。没有完成调整预算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欠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二)企业所得税完成4 47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4 445万元)的100.8%。其中,市本级完成4 409.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4 352万元)的101.3%,超收57.3万元。
  (三)企业所得税退税和企业亏损补贴完成1 357万元,完成预算(2 022万元)的 67.1%。其中,市本级完成904万元,完成预算(1 500)的 60.3%。没有完成预算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应享受先征后退政策的企业年底前未办理退库手续。
  (四)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收入完成 5 47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5 077万元)的107.9%。其中,市本级完成1 761.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 790万元)的 98.4%,短收28.4万元,未完成调整预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受灾减免使农业税短收。县级完成 3 715.3万元,完成预算(3 287万元)的113%,超收428.3万元。主要原因是由于油田占地增加,耕地占用税征收相应增加。
  (五)专款收入完成13 979.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2 842万元)的108.9%。其中,市本级完成13 694.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2 650)万元的 108.3%,超收1 044.9万元,主要原因是加强了教育费附加、排污费、城市水资源费的征收。
  (六)其他收入完成 4 51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2 900万元)的 155.6%。其中,市本级完成3 940.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2 300万元)的 171.3%,超收1 640.6万元。超收的主要原因是控购办清理小汽车补收控购附加费增收270万元,税收财务大检查收违纪款830万元,罚没款收入增加300万元等。
  (七)补助收入完成50 351万元(含省财政给县级结算补助净收入及上年结转 78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45 918万元)的 107.9%。其中,市本级完成45 49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42 035万元)的108.2%,比调整预算增加3 461万元,主要原因是省一次性补助及税收返还增加。
  各项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是:
  (一)基本建设支出完成20 379万元,全部为市本级支出,完成调整预算(19 976万元)的102%,超支403万元。主要原因是少儿活动中心建楼和东风新村热网工程贷款利息支出增加等。
  (二)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完成1 06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650万元)的164.5%。其中,市本级完成92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
  (400万元)的230%,超支520万元,主要是为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活力,企业技改多投入520万元。
  (三)科技三项费支出完成325万元,完成预算(325万元)的100%。
  (四)地质勘探费支出 990万元,由于在调整预算时省对应返还给我市1994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帐没有定下来,所以没有列入调整预算,在年底结算时返给了我市。我市将这部分资金全部用于了地质勘探。
  (五)支农支出完成2 78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2 731万元)的101.9%。其中,市本级完成2 48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
  (六)城市维护费支出完成12 80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2 264.7万元)的104.4%。其中,市本级完成12 413.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2 058.7万元)的102.9%,超支355.7 万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东风新村管理处取暖费收支补贴。
  (七)各部门事业费完成62 16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58 538.8万元)的106.2%。其中,市本级完成50 903.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49 966.8万元)的101.9%,超支936.4 万元。主要原因是年底增发了职工住房补贴和公积金补贴。
  (八)公检法支出完成8 50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7 274万元)的117%。其中,市本级支出完成7 479.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6 571.2万元)的113.8%,超支 908.1万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职工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东风新村保安队开办费、见义勇为表彰基金及办案补助费等。
  (九)价格补贴支出完成1 27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 292万元)的 95%。其中,市本级支出完成1 159.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 114.3万元)的104%,超支44.8万元,主要原因是物价上涨,增加了部分副食补贴。
  (十)其他支出完成 3 19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2 763万元)的 115.5%。其中,市本级完成2 070.4万元,完成调整预算(2 039.5万元)的101.5%,超支30.9万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少数民族补助费及打假经费。
  (十一)专款支出完成1 3 88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2 842万元)的 108.2%。其中,市本级完成13 604.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12 650万元)的 107.5%,超支954.3万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企业教育费附加返还和东湖水厂建设款。
  (十二)上解支出完成3 985.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3 985.2万元)的100%,全部为市本级支出。
  为完成预算任务,市政府加强了对财税工作的领导,在预算执行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八项工作:
  (一)深化和完善财政财务改革,振兴市财政。一是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市财政会同税务局,先后深入五个区,按照《模拟区一级财政改革方案》,对1994年各区利税完成情况进行了核定,对虚增包干收入等问题进行了调整和处理。同时,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取消新体制中保留的一些不规范做法,建立增值税防伪交叉稽核体系。各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46个乡镇建立乡级财政金库,并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抓了公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财政与体改委、卫生局一起制定了《大庆市职工医疗改革试点方案》,按照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抓了萨尔图区、肇源县公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在林甸县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林甸县开展公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三是深化救灾体制改革。为增加农业自我保障能力,按照省厅的要求,把救灾款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市、县、区(萨区除外)财政都建立了 “217”专户,设立救灾预备金 260万元。1995年,我市遭受了严重的干旱,救灾预备金支援了各县区的抗旱打井。四是积极配合并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帮助市商业局对四户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政策上给以支持。为促进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制定了《大庆市财政扶持民营企业周转金使用管理办法》,拿出 100万元周转金,扶持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五是抓了住房制度改革。今年以来,市财政配合市房改办和工行、建行房地产信贷部,在我市全面启动了房改,实行了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推动了卖房和住房提租。到12月末,市本级已累计缴存公积金1 400万元。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我市首次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了政策性房改贷款,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将首次住房公积金 700万元,用于1995年的“安居工程”建设。
  (二)积极扶持企业,培植和开辟财源。今年,全市各级财政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扶持企业发展。一是加大支持我市经济发展的资金额度。1995年,仅支农周转金,市本级即安排 800万元,比1994年增加 63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市财政还在原支农、乡企、工业、文行周转金和扭亏基金的基础上增设了商粮、外贸、社区服务、民营科技周转金 400万元。二是充分利用财政预算外间歇资金,为地方企业解决临时性资金困难。1995年市财政共利用间歇资金1 570万元,扶持企业 23户,缓解了这些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三是管好用好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厂扶持地方经济发展资金。到1995年 9月中旬,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厂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 5 000万元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市政府将这部分资金委托银行贷款,同时要求银行匹配五倍的资金。这些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县、区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四县工业生产开始走出低谷。四是积极向省争取周转金。1995年,共从省厅争取各项周转金 21笔1 068万元,支持了24个项目。五是鼓励、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政策。各级财政部门结合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认真落实《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第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实施意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扩大了财政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范围,积极兑现了国家税收减免政策。1995年市本级预算安排了1 500万元退税计划,到12月末,已完成退税904万元。
  (三)积极组织收入,强化税费征管。一是在资金上支持税务部门加大《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等税收法规的宣传力度。二是不定期地召开税务、国库等单位的业务协调会,研究落实收入进度,做到了长计划、短安排,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各级财税部门加大了清理欠税力度和对零散税源的征收力度,杜绝了跑、冒、滴、漏。四是进行农业税政策复查。各县都利用这次复查的机会,对农业课税面积进行了清理,全市共清理出63.5万亩耕地,增加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收入300多万元。
  (四)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在资金管理上,一是严格控制计划拨款进度,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二是对临时性支出严格审核,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或不花钱也办事。三是出台了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主要有《大庆市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管理办法》、《大庆市工业企业周转金使用办法》、《大庆市罚没收支管理办法》、《大庆市单位住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大庆市住房资金财务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对各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四是加强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不断扩大专储面,积极组织预算外收入,到1995年末,市财政预算外资金专储户已达92户,比1994年增加 10户,预算外资金收入已达2亿元,比1994年增加近一倍。另外,对各单位1995年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对设备购置、发放奖金、基本建设等支出从严掌握。对市工商局、公安局等六户预算外收入较多的行政单位划归市财政直接管理,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结合起来统筹管理,节约资金支出650万元。
  (五)抓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一是认真抓好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督促各单位将1994年查出的应入库而未入库的违纪资金 843.8万元,及时交入国库。1995年大检查自查到10月25日结束,10月26日至春节前进行重点检查。全市应自查14 886户,已全部自查,自查共查出有问题单位856户、违纪资金594.9万元,应入库407.3万元,已入库407.3万元,入库率为100%。截止1995年末,全市重点检查出有问题单位1 646户、违纪资金1 464.6万元,应入库1 417.6万元,已入库1 210.4万元,入库率为85%。我市自查工作所采取的“五个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大检查工作组的赞许,并作为经验发全国各地交流。二是开展了水利事业费、教育费附加和民政事业费等专项检查。对查出的挤占、挪用等违纪问题,做了严肃处理。三是开展了清查“小金库”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和设立举报电话,自查和重点检查,查出违纪单位 109户,违纪资金462.9万元,已入库 60.7万元。四是开展了罚没款专项检查。共收缴入库违纪资金58万元;罚款及收取滞纳金26.2万元;清理罚没项目82项149条,清理封存过期票据 42本;对截留、坐支罚没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五是开展了对非经营性收费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检查,对违纪问题已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市政府领导。六是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维护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1995年末,市会计师事务所共承办企业资金验证 307户,注册资金总额14.7亿元;接受委托对基建单位的工程决算进行审查,共查出问题450个、违纪资金5 000多万元;对17户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共核定各类资金1.12 亿元。
  (六)抓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积极支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1995年,全市共实行租赁经营52户,股份制改革20户,省级现代企业试点1户,委托经营试点1户。二是开展了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工作。三是对1994年清产核资企业进行了资金核定。审定了企业资产损失及资金挂帐数,并按有关文件规定,相应作了冲减国家资本金、公积金及核销银行贷款等处理,为企业卸掉了部分包袱。四是协助土地部门做好土地清查估价工作。五是对1994年我市清产核资漏掉的34户市属国有企业,进行了补课,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六是对全市国有境外企业结构的国有资产进行了清理。七是对全市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了清理。
  (七)抓扭亏增盈,努力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截止12月末,全市共有亏损企业 114户,比1994年减少 72户,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11 099.3万元,比上年减亏8 035.6万元,减亏幅度为 42%。为完成全市减扭亏工作任务,我们做了积极的努力。一是认真抓了1994年《大庆市企业扭亏责任状》完成情况的审计和奖惩兑现工作。按照市扭亏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全市各级扭亏办与审计、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对全市亏损企业和有包袱企业的1994年年终决算进行了逐户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对肇州县人民政府等 8个完成减(扭)亏指标较好的主管部门给予了奖励。二是配合市直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企业扭亏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并开展了对工业亏损企业的调查工作。三是下达了1995年各单位(行业)减(扭)亏指标。四是根据全省农财工作会议精神和《粮食业务实行商业性经营和政策性经营“两条线”运行实施细则》,抓了农口企业和粮食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
  (八)抓会计教育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财会人员的素质。一是抓了培训工作。1995年,全市共举办财政、财会培训班197期,培训财政、财会人员8 448人次。二是认真抓了全市会计人员职称管理和珠算等级鉴定工作。全年共进行珠算鉴定116场,鉴定4 526人。三是加强了“会计证”管理工作。严格会计证发放,并在石油管理局等企业实施了会计证年审制度。
  1995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困难和不足。一是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建设难度很大。二是资金分散和浪费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财政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偷漏税和财经违纪行为还时有发生。四是财政、财务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企业效益低下。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1996年预算草案
  1996年是我市实行“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财政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又有诸多不利因素。有利条件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第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以及《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保证;国家强调的“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力度”,“加强资源保护、资源更新和资源补偿”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市搞活国有企业,开辟第二战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省财政厅已决定把我市视为一级财政管理,从1996年1月1日起执行,这也将调动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增收的积极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将明显增强。不利因素是,1996年财政硬性增支因素较多;几年来,我市经济处于低速增长,1996年财政增收幅度也不会很大,而支出又安排比较满,这将使今年全市财政困难比较突出。1996年全市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是: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把支出控制在收入增长的范围内,不列赤字,不留硬性支出缺口;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先保证职工工资、补贴、取暖费和社会稳定开支,继续对农业、教育及科技等重点支出倾斜,加大对生产的投入,涵养老财源,培植新财源,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和各种弹性开支。
  根据这一原则,1996年全市财政收支主要目标,一是力争实现预算平衡,逐步消化基本建设等历史包袱和各种增支因素。二是力争实现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促进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力争实现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财力可能情况下,加大生产性支出比重。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支出增幅要高于财政总支出的增幅。四是力争使三个县财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是继续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保证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199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153 927万元(含省财政对县级结算补助净收入及结转下年5 31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9.2%。其中,市本级安排139 88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11%;县级安排14 040万元(含省财政对县级结算补助净收入及结转下年5 31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降低4.2%。当年全市可用财力合计153 927万元,本着以收定支的原则,当年全市总财力支出安排153 92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17.1%,收支持平。其中,市本级安排139 887 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 16.1%,收支持平。县级安排14 04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预算增长26.7%,收支持平。
  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1、工商税安排63 868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6%。其中,市本级安排59 37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9%。
  2、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收入安排5 14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降低2.6%。其中,市本级安排1 69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8.2%。
  3、企业所得税收入安排4 33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 16%。其中,市本级安排4 1 2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12.6%。
  4、专款收入安排14 763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 2.7%。其中,市本级安排14 49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3%。
  5、其他收入安排4 97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1.8%。其中,市本级安排4 20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6.6%。
  6、补助收入安排62 808万元(含省财政给县级结算补助净收入及结转下年5 31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实际完成增长 18.1%。其中,市本级安排57 492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19.6%。
  7、企业所得税退税及亏损补贴安排 1 96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44.4%。其中,市本级安排1 50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实际完成增长65.9%。
  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1、基本建设支出安排27 55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减少 8.9%。其中,市本级安排27 551万元,比去年调整预算减少8.9%,主要是东风新村热网工程还款较去年减少。
  2、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安排3 72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164.6%。其中,市本级安排3 50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172.7%。
  3、地质勘探支出安排4 550万元,比去年实际支出增长359%。全部为市本级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省返还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增加,相应多安排了支出。
  4、科技三项费支出安排67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282.9%。其中,市本级安排560万元,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250%。
  5、其他部门流动资金安排2 480万元,主要为各医院增加流动资金和开发区支持企业流动资金。
  6、支农支出安排3 12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 20.5%。其中,市本级安排2 85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21.4%。
  7、城市维护费支出安排11 803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83.3%。其中,市本级安排11 42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 83.2%。主要是东风九号院维修还款及增加环卫和东风新村管理处补贴。
  8、各部门事业费支出安排68 91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16.5%。其中,市本级安排59 032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 16.7%,主要是去年下半年增加技能工资和各项补贴翘尾增加支出。
  9、公检法支出安排9 80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加 32.7%。其中,市本级安排9 03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加35%。主要是去年增加技能工资和各项补贴翘尾以及办案补助费增加支出。
  10、价格补贴支出安排90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 1.3%。其中,市本级安排80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
  调整预算增长12.6%。
  11、其他支出安排2 93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91.1%。其中,市本级安排1 11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10.7%。
  12、专款支出安排14 363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调整预算增长 11.8%。其中,市本级安排14 09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11.5%。
  13、上解支出安排892万元,是按照与省结算帐安排的,全部为市本级支出。
  14、总预备费安排 2 220万元,是按照《预算法》规定,结合我市财力情况安排的。其中,市本级安排2 000万元。
  今年省财政厅将对我市实行视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在税收入库方面与其他地市按一个政策办理,但正式文件尚未下达,如省正式文件下达后,省财政将把市属企业的流转税下放给我市市级财政,将影响我市1996年的预算。届时,需要对我市1996年预算进行调整。
  三、振兴财政,为圆满完成1996年全市财政预算任务而奋斗
  1996年全市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市委四届十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以及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市委确定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高举二次创业旗帜,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确保石油稳产和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替代产业和以乡镇企业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加速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到本世纪末形成石油、石化、替代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加强财税征管,严控财政支出,深化财政财务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强化财政监督,坚持以法理财,为振兴财政,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1996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二)巩固和完善新财税体制,进一步深化财务改革。
  (三)加强税收征管,确保收入预算完成。
  (四)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
  (五)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六)抓好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七)认真做好扭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