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5年,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紧紧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深入贯彻区委确定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建设农业强区的意见,在面临特大干旱袭击的情况下,解放思想,优化结构,转换机制,开发资源,稳定主业,多元发展,使区六届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 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实现3.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 183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2%、94.3%和91%,基本达到了减产不减收。
农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瓜菜为重点的高效农业。本着沿路开发、靠厂矿推进、邻集镇发展、围水井延伸的工作思路,重点建设蔬菜小区,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共建成高效示范村 12个,示范屯100个,5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春夏菜小区63个,大葱小区110个,500亩以上的土豆专业屯 28个。全区发展高效农业面积 10.6万亩,比上年增加4.2万亩,增长 65%,产值7 000万元。仅瓜菜一项就收入6 500万元,比上年增加4 000万元。畜牧业生产突出了基地建设,向规模经营方向迈进。重点实施了肉鸡、肉牛、奶牛和生猪“四个生产基地”建设和本地鸡、大鹅“两个50万”工程建设。全区共建成畜牧养殖小区11个,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村屯96个,专业户 3 654户,形成了辐射全区的典型群体。兴隆泉乡充分发挥草原面积大、草质好的优势,利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建设奶牛生产基地,全乡共发展奶牛2 705头,约占全区奶牛总数的30%。全区生猪发展到17.8万头,奶牛8 151头,黄牛5.8万头,绵羊8.6万只,分别完成年计划的 115%、107%、123%和134%,比上年分别增长20%、17%、31%和31%。放养肉鸡300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1.96亿元,比上年增加2 934万元,增长19%。
工业。实施“33551”工程(抓好3个重点乡镇,3个产值超千万元产业,5个产值超500万元企业,5个工业小区,永太村总产值突破 1亿元大关)建设,重点上项目、搞技改,乡镇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7 919家,实现产值 5.07亿元,收入4.56亿元,利润2 630万元,税金1 742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0.7%、119.6%、106%和105%,分别比上年增长71.4%、82.4%、40.4%和40.9%,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 55%。老山头乡、大同镇和高台子镇企业产值分别实现1.4亿元、7 200万元和 4 750万元,合计产值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1.2%。区冷冻厂、兴盛禽业公司分别实现产值94.6万元和1 403.9万元;5个500万元企业全部实现了超500万元的目标,其中,区第四建筑公司建安工作量达到 2 200万元;5个经贸小区全面启动,共引进资金7 500万元,创产值6 419万元。规模较大的太阳升工业小区已吸引业户 530户,引资总额6 000万元。1个亿元村——老山头乡永太村,实现产值1.25亿元。全区投资1 323万元上马了兴盛禽业公司冷冻加工厂等21个新项目,增创产值3 700万元;投入技改资金 897万元,对区冷冻加工厂,雀朗姆皮革制品有限公司,高台子一、二砖厂等企业设备进行改造,增加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商贸。除继续巩固原有批发市场和10个乡(镇)农贸市场外,投资1 400万元,新建了8 000平方米的大同商贸城和蔬菜批发市场,对商品一条街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增临街商品营业房40个,解决了全区多年来没有综合市场、群众购物难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 9条规定,在项目审批、办照手续、税费收缴等方面放宽政策。同时,对经济管理、执法、执罚等部门进行了重点整顿,坚决制止乱收费和勒、拿、卡、要等现象发生,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 484户,私营企业发展到 41家,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60%。实现工业产值3 369万元,完成销售额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88%。
城乡建设。区政府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积极为群众办实事。为解决镇内基础设施差,影响居民生产和生活问题,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 210万元修建了两条水泥路,长达1 470延长米; 新修了东家属区排水沟;维修和改造了大同镇内中区、北区住宅室内外供热管线;新建了区中医院,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全区共进行公共设施建设10项,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总投资2 700万元。其中,住宅楼3栋、1.18万平方米、138户。
全区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全年发生各类刑事案件288起,侦破157起,侦破率54.5 014;发生治安案件83起,全部进行了查处。民事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事纠纷 1 182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9.8%。信访部门共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628件次,立案21件,办结率达100%。
科教文卫。以“科技之冬”为契机,采取集中办班、电视讲座、典型说教、发放材料、巡回讲课等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78场次,培训人数4.6万人(次),印发各种资料 7 000余份,使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在全区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全区开展农业试验示范项目13项,进行企业技术改造8项,增创产值1 760万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995年,全区有 332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新建和维修校舍 2 372平方米,实现了城内学校楼房化、农村学校砖瓦化目标。永太村在保持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的同时,顺利通过了国家的扫盲验收。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广泛开展群众性娱乐活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全区医疗保健设施进一步改善,新建了区中医院和葡萄花乡卫生院,村级办卫生所率达到100%。全年新出生人口1 128人,人口出生率6.68‰,计划生育率90.2%,综合节育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7‰,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