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抓住二次创业契机,积极开辟第二战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工业管理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发展乡镇企业、畜牧业和第三产业,使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5.6亿元,国民生产总值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7.4%。
农业。1995年全县降雨量267毫米,为正常年景的59.3%。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采取适时早播、坐水埯种、液体施肥、多铲多趟等科学耕作方法,提高了土壤和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粮豆总产达到5.O1亿公斤,连续8年在5亿公斤以上,稳居全国百个产粮大县行列。充分发挥草原面积大、饲草饲料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县建成畜牧小区76个,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1 703户,大牲畜存栏8.6万头(匹),比上年增长14%,其中黄牛存栏4.8万头,奶牛存栏0.3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9.5%。生猪存栏20.8万头,羊存栏15.1万头,禽存栏19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5.1%、11.9%和14.7%。肉类总产量2.1万吨,牛奶产量1.9万吨,羊毛产量628吨,禽蛋产量7 4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7%、8.3%、11.7%和15.1%。畜牧业产值实现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农业总产值的32.6%,比上年提高 7.6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坚持实施“抢着上、逼着上、推着上”的战略,转换经营机制,在项目开发、联营联合和小区建设上搞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5.9亿元,集体工业产值 1.68亿元,总收入8.25亿元,利税完成9 069万元。产值占整个农村经济的 51%,比上年上升6个百分点。一大批乡镇企业已成为县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面对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增支因素不断增加,生产资金始终严重短缺的不利形势,紧紧抓往“转制、上项、融资、管理”四个重点,结束了1992年以来的下滑态势,到1995年下半年开始呈上升势头。塑料编织厂、味精厂、骨胶厂、造纸厂等一些停产大户,转制后很快扭转了连续下滑的局面。全年工业总产值实现2.32亿元,比上年增长 5.1%,利税减亏816万元,减亏幅度为32.9%,产品销售收入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税金入库 2 343万元,比上年增长8.5%。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啤酒达到18 613吨,乳制品达到 1 780吨,塑料制品达到1 117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5%、36.7%和3.3%。
商贸。全县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实现4.03亿元,比上年增长 30.3%;商品购进总额实现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3.2%;批发贸易业网点3 066个,零售贸易业网点8 792个,餐饮业网点323个;财政收入6 092万元,工商税收4 24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和37.8%;社会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14.9%,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全县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11 964户(其中私营企业118户),比上年增加6 457户,实现产值2.68亿元,营业额4.47亿元,分别是上年的1.2倍、4.1倍和4.3倍。个体工商管理费收入264.7万元,税金524.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49.6%。个体私营经济税金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6%,成为县域经济新的生长点。
科技、教育、卫生。继续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新技改项目,先进技术覆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都有新的提高。获市级科技成果奖 3项,县级科技成果奖42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85%。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6家。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实施。全县筹资2 000万元,改造、新建校舍3.7万平方米,城乡校舍砖瓦化率达到95%。 成人教育取得新成果,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责任状指标,名列全市四县之首。全县人口出生率为 11.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9‰,分别比上年下降0.49和0.74个百分点。医疗三级网建设有所加强,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较快。治疗有效率达到93%。农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县镇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成果显著,居民排水难、行路难、入厕难、住房难和吃水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城乡绿化美化、环境保护达到省市的要求标准,被省政府评为“双文明”标兵县。全县绝大部分地区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生活过渡。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 329元,比上年增加108元;城镇人均收入达到 1 663元,比1990年增加 298元。城乡居民家庭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明显增加。农村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35.2%;新建职工住宅 4.6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6.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