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6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经济结构有所调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达到了“九五”开好头、起好步的目的,为“五年任务三年完”目标的实现,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7.2亿元,增长1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2.6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5亿元,增长17.4%。全市共上缴税金108.1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18.9%。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6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把大庆建设成为黑龙江省农业最发达地区为目标,全面推进“九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努力增加对农业的物质和科技投入,明确责任,务实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各业的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1.1亿元,比1995年增长25.3%。
  种植业灾年获得好收成。1996年,全市的农业生产克服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有力地促进了“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全市粮豆薯总播种面积38.7万公顷,比1995年增长5.1%;粮豆薯总产量205.8万吨,增长50.9%。粮食每公顷单产5 309公斤,增长34.6%。
  主要农产品产置如下:
  农产品名称 1996年产量 比1995年±%
  粮 食    205.8万吨    50.9
  其中:水稻   25.2万吨    44.3
     小麦   3.1万吨   -48.4
     玉米  133.7万吨    46.2
     高梁   27.9万吨   146.6
     大豆   4.2万吨    40.4
     薯类   6.1万吨    49.1
     油 料   1.0万吨     8.1
     亚 麻   1.4万吨    -5.4
     甜 菜  32.5万吨     27
     烤 烟   2 979吨    59.6
     蔬 菜  81.3万吨     46
     水 果   1.0万吨    14.5
  林业生产收到明显效果。全年造林面积达16.8万亩,比1995年增长 26.3%,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3 323万元,增长6.7%,造林数量、绿化面积和成活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1.3亿元,比1995年增长10.4%。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出(存)栏数如下:
  指标名称  1996年产量 比1995年±%
  肉类总产量 11.5万吨      7.5
  其中:猪肉 6.9万吨      7.8
     牛肉 1.5万吨     15.4
     羊肉 4 253吨     33.3
  禽蛋产量   4.2万吨     10.5
  牛奶产量  21.3万吨     12.1
  绵羊毛产量 2 213吨      6.4
  肥猪出栏  79.7万头     19.1
  家禽出栏 1 375.8万只     6.4
  大牲畜年末存栏56.8万头     9.9
  猪年末存栏 84.5万头      8.3
  羊年末存栏 66.8万只      9.9
  渔业生产成绩突出。全年养殖收获面积达8.42万公顷,比1995年增长 18.7%。水产品产量达7.74万吨,增长12.55。生产鱼类达2 912吨,增长5.3%,基本实现了鱼类自给。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1996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 6.5万吨,比1995年增长12.5%。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供应量142公斤,增长6.0%。农村用电量1.26亿千瓦时,增长20.9%。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2 279吨,增长 17.1%。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5万千瓦,增长7.0%。大中型拖拉机3 400多台,下降10.5%。小型拖拉机3.2万台,增长6.7%。排灌机械总动力7.0万千瓦,增长14.8%。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5.9万千瓦,增长1.7%。
  【工业和建筑业成绩显著】 工业生产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1996年大庆市的工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95.1亿元,比1995年增长8.9%,其中:中省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9.5亿元,增长4.9%,地方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6亿元,增长31.8%。在全部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产值254.2亿元,增长5.0%,非国有企业产值40.9亿元,增长42.0%。
  原油生产实现连续21年高产稳产。油田生产在坚持“稳油控水”的开发方针和以搞好油田注水及五项治理为重点的基础上,克服了地下情况变化和水灾比较严重的困难。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实施三次采油新技术,全年生产原油5 600.9万吨,与1995年持平;生产天然气 23.2亿立方米,增长1.3%。
  石油化工生产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石化工业以乙烯三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为标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加工原油971.3 万吨,比1995年增长2.3%,合成氨43.7万吨,增长4.1%,乙烯35.2万吨,增长13.5%,塑料34.0万吨,增长15.6%。
  电力工业有新发展。全年发电量为67.9 亿千瓦时,比1995年增长 4.8%,完成供电量80.7亿千瓦时,增长7.9%,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增长16.9%。
  地方工业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全年地方工业实现总产值55.6亿元,比1995年增长31.8%,其中,市区地方工业实现总产值42.1亿元,增长38.0%,四县工业实现总产值 13.5亿元,增长15.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1996年产量 比1995年±%
  原油   5 600.9万吨     持平
  天然气  23.2亿立方米     1.3
  汽油     192.3万吨     -1.8
  煤油     21.5万吨     -3.6
  柴油     339.8万吨     13.2
  润滑油    22.5万吨     9.3
  合成氨    43.7万吨     4.1
  尿素(折纯)  25.0万吨     5.0
  腈纶丝     6.6万吨     4.8
  丙烯腈     9.1万吨     26.1
  乙烯     35.2万吨     13.5
  塑料     34.0万吨     15.6
  发电量  67.9亿千瓦时     4.8
  啤酒     4.7万吨    -12.2
  腈纶经编毯 173.3万条     -6.5
  乳制品    1.55万吨     3.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项目开发为重点,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在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领域,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框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利税3.5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02%和17%。超大容量电容器、IC卡等8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重点推进的 14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在开发区已经全部实施,产值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92%,即将成为黑龙江省的电子产业基地。
  据初步统计,1996年全市乡及乡以上(产值百万元以上)独立核算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599.3亿元,比1995年增长8.02%,实现利税206.8亿元,增长2.27%。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01.45,产品销售率、奖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98.24%、35.43%和25.8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9 622元/人,流动资金全年周转2.47次,比1995年增加0.05次,增加值率为67.78%。
  建筑业稳步发展。1996年,全市实现建筑业总值53.8亿元,比1995年增长 20.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6.7%,实现利润总额26 900万元,增长29.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适度】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3亿元,比1995年增长16.4%。在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9.3亿元,增长4.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0.6亿元,增长26.5%;其他投资70.9亿元,增长20.5%;房地产开发投资1.5亿元,增长 1.7倍。从隶属关系看,中直单位投资140.9 亿元,比1995年增长15.1%;省属项目投资1.1亿元,增长4.0%;市属项目投资8.5亿元,增长34.9%;四县投资1.4亿元,减少2.9%。新增固定资产134.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7.3%。施工项目194个,1996 年竣工交付使用的150个,项目竣工率77.3%。
  投资结构变化平稳。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106万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 0.1%,与1996年持平。完成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133.4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6.8%。完成商业、邮电业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7%。房地产开发与住宅建设等项投资完成14.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9.4%。
  重点建设项目圆满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大庆石油管理局全年完成投资 113.1亿元,比1995年增长1%。新增固定资产104.6万元,新增原油生产能力384万吨。石化总厂投资也大幅度增加,完成投资19.7亿元,增长 50%。乙烯三期工程建设进入关键性一年,两套主要生产装置苯乙烯装置和聚苯乙烯装置都已建成投产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林源炼油厂催化装置续建工程和干气制乙苯等两项工程已于年内全部竣工,完成投资1.1亿元。新华发电厂油改煤工程完成投资1.3亿元。东风新村九区安居工程全面竣工,建成住宅楼25栋1 264户。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稳步发展】全年铁路发运货物1 145.76万吨,比1995年增长2.1%,发运旅客780.8万人次。公路货运营运车6 173辆,全年公路发运货物1 229.4万吨公里,增长13.3%,货物周转量2.9亿吨公里。到1996年底,全市共有公路客运站9个,长途客车 478辆。发运旅客342万人次,增长35.9%,旅客周转量7.6亿人公里,增长16.9%。
  邮电通信业成绩显著。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5亿元,比1995年增长 45.8%。其中,完成信函件925.7万件,电报21.3万份,长途电话3 859.5万件。截至1996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49.61万门。比1995年增长20.9%,实装户数达 33.79万户。市邮电局与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市话网联网运行成功,为发展石油与石油化工建设,繁荣地方经济和外商投资创造了宽松环境,同时也方便了全市人民的生活需要。
  【国内贸易繁荣 市场物价稳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0亿元,比1995年增长20.0%。其中,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增长20.0%。四县达12.7亿元,增长19.9%。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国有经济占46.2%,集体经济占 9.4%,其他经济占44.4%。分行业看,全年餐饮业零售额比1995年增长14.9%,批发零售业增长 18.4%,制造业增长18.3%。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增长32.8%。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 130个,成交额达17.9亿元,比1995年增长26.1%。
  市场物价得到有效控制,状态平稳。1996年市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使物价在1995年高位运行基础上,大幅度回落。全市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6.3%,比1995 年降低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7.5%,降低7.8个百分点。完成了省要求的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
  【对外贸易形势良好】 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除原油外)为5 021万美元,其中进口2 738万美元,出口2 283万美元。贸易结构由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转变,现汇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 267万美元,完成省下达计划的 129.3%。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1996年全市共审批外商投资企业9个,项目总投资2 890 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 10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 100万美元。
  【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运行平稳】 财政部门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培植和开辟财源,优化支出结构。据初步统计,199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0.29亿元,财政总支出20.25亿元,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金融形势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78.7亿元,比1995年增长37.6%,其中企业存款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08.5亿元和166.2亿元,均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各项贷款余额达166.9亿元。新增贷款比1995年增长22.3%,其中短期贷款占 78.2%主要投向石油管理局、石油化工总,一等大中型企业;中长期贷款占 17.7%,主要投向基建和技改等项目。
  【科教文卫体蓬勃发展】 全年科技攻关项目786项,取得鉴定成果635项。安排新技术项目187项,获经济效益5亿元,至1996年末,全市已有科技企业 500家,实现产值4.2 亿元。投入科技经费5 600万元,比1995年增长1.8倍。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 262所,在校生总数 44.4万人,在校学生数比1995年增长2.9%,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95年的 90.8%上升到92.3%,初中毕业综合升学率由1995年的60.0%下降到 56.2%,高中毕业生升人大专院校人数为3 781人,比1995年增加392人,综合升学率为69.1%,增长9.0%。各类职高、中专、技校的在校人数有所减少。成人教育稳步加强,全市参加各类各级学习的职工为 28.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47.4%,较1995年增长0.9%。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专业文化艺术创作精品辈出,全年文化艺术创作作品 128部(首)。开展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11次,组织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 400多场,组织参加省级以上文艺比赛12次,获奖作品101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台6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3 022小时,获奖作品52件;电视台2座,电视转播台15座,有线电视台21座,全年广播电视播出时间3.8万小时,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至1996年末,全市共有医院、门诊所、疗养院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349所,设有病床位8 20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 063人,均比1995年有所增加。在卫生防疫方面,小儿疫苗接种率达90%,碘食盐食用合格率达95%,连续5年无小儿脊髓灰质炎发生。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参加省部级以上比赛34项(次),获金牌97枚、银牌70枚、铜牌60枚。参加国际比赛 7项(次),获金牌12枚、银牌6枚、铜牌3枚。各类体育活动场所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监测站(点)28个,对各类污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全年共获监测数据25 000个。全年投入资金总额 1 524万元,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6个,使全市的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改善。
  【人口有效控制 人民生活改善】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全市共出生人口3.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7‰。至1996年末,全市人口总数为24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7.9万人,农业人口134.3万人。
  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职工总人数60.9万人,比1995年增加2 751人.职工工资总额达53.0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8 763元,分别增长18.2%和15.8%。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表明,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6 5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602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 18.7%和23.7%。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由上年的8.53平方米提高到8.71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由上年的8.53平方米提高到8.71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也有所增加,住房砖瓦化率已达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