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管理
统计管理
统计管理
【精心组织年报工作】 在年报工作中,建立市年报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年报期间,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听取各专业年报进展情况汇报,对存在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严字当头,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切实保证年报质量。纵向严格坚持面审、复审、机器审核,发现差错及时查询、订正;横向严格进行逻辑审核和增减幅度审核,使统计指标数出有根,字出有据。
【加强统计现代化建设】 1996年,市统计局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不断加强统计现代化建设。首先,增购微机并配备数据处理设备,微机性能和档次有较大幅度提高,微机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增强,保证了各项普查和年报及各种定期统计报表数据处理的正常进行。其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微机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全局 70%以上人员能够独立上机操作,有的已达到相当高的理论实践水平,全局 90%业务量实现微机化。再次是积极开发应用软件,先后开发《大庆通讯》、《大庆统计年鉴》(电子版),拥有各种版本和解毒系统等,为确保统计数字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技术保障。
【建立数字质量法制保障机制】 首先是深入宣传,加强培训,增强统计管理人员和统计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黑龙江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颁布后,利用年报会、专业例会、各种普查培训班讲解统计条例,主管局长先后讲课10余场次,直接受培训人员 2 000多人,印发宣传材料 2万多份,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提高统计人员和执法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同时,严格执法,加大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保证统计数字质量。1996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统计执法大检查,成立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深入到2个县、2个主管部门、16家企业进行重点抽查,共检查发现统计违法行为32 件,立案处理11起,处以经济处罚4起,通报批评7起。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在主动服务方面主要体现“急、难、准”三个特点。“急”即是对领导急需的数字主动、及时提供。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各级领导急需掌握“八五”期间经济建设成果,以便为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供依据。市统计局搜集整理大量“八五”与“七五”对比资料,编辑《“八五”回顾》一书,从11个侧面反映了大庆“八五”期间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大庆期间,市统计局及时为领导提供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及对比资料。“难”就是有关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全力协助完成。1996年,市委对4县5区党政班子政绩考核,其中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考核数字难以掌握。市统计局制定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到县区、机关、企业、乡镇、农户、家庭实地调查核实计算,对县区党政班子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准”就是一个窗口对外,把好统计部门所提供、审核的数据质量关。全年共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核各种材料70多篇,提供或审核数据5 000笔,深受领导和有关部门信赖。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统计优质服务】 一是根据经济运行状况跟踪反馈,客观反映全市经济运行走势。全面分析农业春耕生产、工业生产形势、投资完成情况,提出问题及建议。二是抓住难点、热点及领导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喜报喜,有忧报忧。针对大庆市的严重春旱情况,组织人员深入到肇州县农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春旱、春耕、抗旱技术推广等基本情况调查,及时撰写出《旱情严重,抗旱保苗迫在眉睫》的分析,受到领导好评。统计部门还紧紧抓住国民经济各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剖析,相继撰写了《迅速崛起的大庆邮电通信业》、《大庆市粮食产量又创新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辉煌的“八五”——我市建筑业成绩喜人》等调查分析,从不同侧面详尽阐述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三是改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对大庆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改版,增加了财政收支、税收等20多个领导关心的实用性强的指标。
【圆满完成各项大型统计调查】一是完成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工作登记、填报、审核、录入、汇总上报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普查。做到人员、经费、办公用品三个落实。全市共选调2 898名工作人员,同时,各县区还选调普查员4 483名,普查指导员799名。三是基本单位普查。完成正式普查表的填报和统计登记、审核、抽检质量及录入工作,数据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中。四是深入开展城乡经济调查工作。全年下点采价324人次,深入各类商业网点调查采价900多人次,取得价格数据12万多笔。在住户调查中增加访户次数,开展支大于收调查、食品调查等。全年访户 3 700多户次,准确及时地反映了全市城市居民生活的水平。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6年市统计局被市委授予市“双文明单位标兵”,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统计系统先进集体,局长崔益寿被评为全国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