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石油化工厂
黑龙江石油化工厂
黑龙江石油化工厂
【走出困境 扭亏为盈】 隶属省石油化工厅的黑龙江石油化工厂,1996年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扰,1~8月份生产经营连续亏损,累计达 1 000多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滑入最低谷。生产上出现两起亡人事故,催化装置被迫多次停工抢修,工作极其被动。面对严峻的形势,厂党政领导通过冷静的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决心从企业内部管理抓起,抓管理保安全、抓安全保效益,扭转松散现状,消化减利因素。在具体作法上,一是派人到哈依煤气厂等先进单位学习,找出差距,进行整顿,强化企业管理。二是开展“安全月”活动,从劳动纪律、劳保穿戴、厂内禁烟抓起,上下统一行动,厂领导与车间工人一视同仁,使违纪现象得到控制。三是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成本否决,车间二级核算逐渐走入正轨,为扭亏增盈提供了保障。通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亏损势头逐渐得到遏制,并于 9月份开始实现当月盈利,生产经营恢复良性循环,到年底终于实现了扭亏增盈,基本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1)全年加工原油51.99吨,完成计划的103.35%,比去年同期减少17.52%。(2)生产轻质油总量37.9万吨,比去年减少10.72%。生产液化气5.16万吨,比去年增长13.17%;生产聚丙烯1 867吨,比去年增长 41.44%;生产壬基酚1 088吨,比去年减少2.42%;生产精丙烯1 726吨,并首次打入国内市场。(3)平均轻质油收率达到73.99%,比去年提高2.54%。(4)实现工业总产值2.53亿元,比去年减少16.10%。实现销售收入6.70亿元,比去年增长12.28%。(5)实现利税8 662万元,其中税金8 558万元,利润104万元。
【保证装置安全平稳运行】 黑龙江石油化工厂1996年认真汲取两起亡人事故和多起停工事故的教训,进一步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努力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全年共开展安全检查16次,查处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522项,为装置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各生产车间从事故中受到教育,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狠抓了平稳操作。催化车间轻质油收率提高1.32个百分点,液化气收率提高1.07个百分点,为工厂年终实现扭亏增盈作出贡献;常减压车间完善内部奖惩规定,努力提高柴油产量,使轻质油收率较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聚丙烯车间加强工艺管理,开展劳动竞赛,做到人休釜不休,年产聚丙烯1 867吨.创该装置投产以来的最好水平。各主要车间及时安排对生产装置的自检工作,为机修进入装置创造了条件。机修、供电、仪表等车间作为检修的主力军,发扬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优质快速地完成检修改造工作,为装置实现长周期安稳生产奠定了基础。
【深化改革 加强管理】 1996年,黑龙江石油化工厂进一步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大胆聘用有才干的年轻人,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在分配制度上,实行风险承包责任制,在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和奖金捆在一起作为效益工资,纳入统一考核;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择优上岗,岗变薪变。逐步形成了一套用人公平竞争,人才合理流动,收入与实绩挂钩,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机制。在企业管理方面,还开展了以成本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按指标分解、加强核算、成本否决的原则层层展开,使二级核算逐步走入正轨。在“双增双节”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全年节余大修费 384万元。
【强化营销 拓宽市场】 龙江石化厂1996年坚持面向市场,使生产适应市场变化。为解决冬季20号柴油本省销售难的局面,在河北、山西等地开拓了市场。为建立灵活实用的销售网络,在无锡建立壬基酚产品销售处。为加强就地付货销售,强化营销手段,运销处和财务处等单位坚守岗位,节假日坚持上岗,千方百计保证产品出厂。根据市场变化,这个厂还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增产溶剂油、镏份油、液化气和聚丙烯,在增量上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内抓管理,外拓市场,融通资金,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在原油加工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实现扭亏增盈。为拓展滞销油品市场,该厂与省石油销售总公司联合组建“博孚公司”,经营上取得显著成效,工厂分得红利227万元,是投入这个公司资金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