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级主要医院

市级主要医院

市级主要医院



  【第一医院完成医疗任务】 1996年,市第一医院(油田总医院)共完成门诊量 425 765人次,日均1 615人次,其中急诊诊疗22 930人次,占门诊总量的5.4%。抢救危重病人1 984人次,抢救成功率为 92.92%。全年出院病人17 207人次,床位使用率为93.6%。卫生部规定的医疗12大率,除尸检率外,其他11项均超额完成,其中,床位周转次数为20.73次/年,平均住院日数为16.12天/人,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6.7%,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8.3%,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为98.8%,临床与病检诊断符合率为94.7%,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5%,入院三日确诊率为 96.7%,住院病案书写甲级率为98.3%,处方合格率为99.8%。全年住院手术7 572例。放射科共做各项检查79 465人次,检验科完成化验231 000人次,病理科完成检查7 318人次,物理诊断科完成各种检查78 323人次,核磁共振检查4 100人次,CT室检查 18 208人次。药剂科全年采购药品1 266种,药品使用率为99.1%,完成投方量为 685 763张,制剂生产大输液11 个品种,小针制剂及眼用制剂10个品种,完成产值185万元。
  【科研成果丰硕】 1996年,第一医院共有20个项目通过专家鉴定,其中,省级项目6 个,市(局)级项目11个,市(局)级推广项目3 个。“创伤外用药氟派酸锌的研制与临床应用”为国内首创的新型药物,被专家评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T11治疗对癌症病人抗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被专家评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香港医学情报中心已将此项研究成果输入国际信息网络。“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临床研究”等都有较大突破,被专家鉴定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全院还评出科研、新技术项目76项,撰写论文 236篇,其中33篇发表在中华系列医学杂志上,47篇发表在省级杂志上,44篇发表在医学汇编上,151篇参加各级学术交流会,著书3本,发表译文57篇。
  【临床应用医疗新技术】 1996年,第一医院有 100项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循环内科为11例病人做了“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均获成功,填补省内空白。神经内科为100余例脑出血病人做了“头部CT 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使病人损伤面小,疗效好。他们进行的“注水控压”技术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中医科用“胞血停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对 100余例病人治疗,疗效显著,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麻醉科的“深静脉穿刺技术”在危重病人抢救和重大手术监测中的应用,普外科的“钳闭式低位直肠吻合器”在临床的应用等,都在医疗中发挥较大作用。
  【第二医院主要医疗技术指标稳步提高】 1996年,市第二医院各项医疗技术指标稳步提高。门诊收治诊断与临床确定诊断符合率为98.8%,高于目标 2.7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治疗有效率为97.6%,高于目标3.6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 0.23个百分点;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83%,完成计划目标,比上年同期低8个百分点;床位使用率为79.82%,高于目标4.8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 5.5个百分点。坚持以医疗为中心,拓展医疗服务功能,各项技术指标稳步发展。目标管理连续 2年获全市卫生系统第一名;获全市第四次岗检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圆满通过省检查团验收;荣获“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八五’期间结核病防治先进单位”及国家卫生部授予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深化改革见成效】 1996年,市二医院提出了“四个转变”的办院方针。即由单一的传染病专科服务向以专为主兼治多病的综合服务转变;由福利型向福利效益型经营转变;由靠国家补贴向依靠市场要效益、求发展转变;由封闭型办院向开放技术协作型转变。靠改革、靠内涵建设发展医院。一是扩大服务范围。先后选派技术骨干到东风新村和乘风地区开设分门诊,变坐等病人上门为主动占领医疗市场,加强社会医疗保健,更好地满足病人需求。二是增强服务功能。在做好结核、肝炎传染病诊疗基础上,在门诊开设肿瘤诊室和乙肝疫苗注射室;新增“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妇产科常见病诊疗等对外服务项目;开展常见肝胆外科和妇科手术,使一些住院病人得到及时治疗;为了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筹建了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和消毒室,为病人家属开展感染监控消杀灭服务;鼓励有组织地开展家庭病床、院外服务、特约会诊,根据需要开展特殊护理和上门服务。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卫生部关于“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的要求,对制剂室实行企业化管理,到年末自制药品达7个品种,创纯利21.8万元。
  【坚持科技兴院】 市第二医院把科技兴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取得较好成果。全年完成市级科研项目2顶,跨年度项目 1项,院级项目3项。在重症肝类高黄胆病人治疗研究方面,应用降黄丸治疗慢性活动型肝炎临床观察;将科研成果HBV特异性T细胞治疗乙型肝炎应用于临床,治疗50余例病人,见到明显疗效;新开展的 HBV—DNA和HCV—RNA的PCR法检测,并将抗——HCV 作为常规检验项目,提高了诊断技术水平;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弥漫性肝脏疾病进行观察和分析共 193例。通过观察肝静脉多普勒波型变化,反映肝实质损害程度,为临床提供了可靠诊断信息;利用德国产西门子X线机优势,全面开发多功能机和DSA功能,并与治疗新技术结合起来,使治疗肺、肝部肿瘤技术有新的突破。 5月至12月成功地开展了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癌、颈部腺癌的治疗10人次,其中9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二周后病人安全出院。
  【第三医院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996年,市第三医院积极推进精神卫生,面向全社会服务,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医疗工作。截止11月末(以下目标均为11月30日),人出院诊断符合率 98.2%,比计划目标提高3.2%,比上年同期提高2.7%;治疗好转率 97.2%,比计划目标提高2.2%,比上年同期提高0.21%;越级上访医疗纠纷为零;医疗责任事故发生率为零; 社区合同单位对医院服务满意度90%,比计划目标提高5%;处方书写合格率98.9%,比计划目标提高0.9%;完成精神医学司法鉴定38例,完成劳动能力鉴定128例。
  护理工作。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7.72%,比计划目标提高2.7%,比上年同期提高2.7%;基础护理合格率97.6%,比计划目标提高2.6%;特一级护理合格率98.3%,比计划目标提高3.3%;五种表格书写合格率98%,比计划目标提高 3%;无菌物品消毒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护理事故、严重护理差错、褥疮发生次数均为零;护理人员“三基”训练考核平均成绩80分以上,比计划目标提高5分。
  防治康复工作。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率为30%,半开放和全开放管理4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区内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控制在0.22%以下,精神分裂症复发率控制在30%以下,精神病人监护率达到90%,肇事率控制在8%以下,居全国领先水平。
  科教工作。学科带头人年培训率45%,比计划目标提高 15%;后备学科带头人年培训率40%,比计划目标提高20%;全员人均培训 120学时,比计划目标增加40学时。开展科研5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2项,院级1 项,在科研层次、质量上均有显著提高。科研进展顺利。
  防疫工作。辖区计划免疫接种率100%,比计划目标提高2%;消毒药剂、一次性卫生用品索证率100%;传染病报告疫情漏报率为零。
  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率、一孩领证率继续保持100%。
  【科研教育取得成果】 1996年,市第三医院加强对科技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临床开展新技术10项,开展科研5 项。《氯氮平治疗中脑电与脑地形图改变的对比研究》、《氯氮平血浆浓度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临床疗效相关研究》荣获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行为疗法、音乐疗法、两化模拟康复训练等科研成果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为推动全院职工学习钻研业务,医院举办第三次科技活动月活动,在为期 2个月的活动中,组织了市精神科学术年会,精神医学讲习班和多工种业务技能竞赛。还承办了市第十二届医药卫生人员知识竞赛,获全市团体第二名。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撰写论文114篇,其中有38 篇在省、市刊物上刊载,有6篇获奖。
  【加强人才培养】 市三医院为解决医院人才断档问题,实现“名人战略”的目标,一是采取外聘、反聘的形式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层次,先后聘请湖南医科大学教授、国内著名精神病学专家杨德森、哈尔滨医科大学精神科教授明焕彬为技术顾问,聘请殷祖成等3 名省内名医为客座主任医师,他们每年定期来院讲学、查房、出诊,对中青年医师传、帮、带。同时反聘医院退休专家回院工作。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自办班等形式提高队伍整体技术水平,5年内送到全国对口专业医院、大学、研究机构学习53人次,举办讲习班5期,总计 400多学时,请国内专家讲学36人次。1996年送出2名年轻医师报考硕士研究生,送出5人考入大学本科学习,临床医疗队伍大专以上学历占30%,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38%。三是提供优惠条件鼓励自学,先后有27名医护人员通过在职学习,提高了学历水平。四是长期坚持每周二业务学习制度,以学分制管理办法督促广大医护人员学习业务。五是严格控制临床医疗专业毕业生的学历等级,原则上只接收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疗专业毕业生。
  【第四医院超额完成主要工作目标】 1996年,市第四医院收治住院病人 9 583例,出院病人9 523例,全年门诊量 170 648人次,抢救危重病人598例。门诊收治与临床确定诊断符合率达95.29%,同比提高0.66%;临床初步与临床确定诊断符合率达97.63%,提高0.33%;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43%,提高0.62%;基础护理合格率达96.9%,提高 2.36%;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96.86%,提高2.66%;实际床位使用率为95.50%,比去年同期下降2.94%;门诊量达17.06万人次,超额实现工作目标。
  【中华医学会大庆第九疼痛临床中心成立】 市第四医院的专业发展在巩固“二甲”水平的基础上,为了形成重点突出、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1996年先后开展了 8个“三甲”项目。骨外科、心内科进一步巩固了专业重点学科地位,脑外科积极发展,向专业重点学科靠拢。为了完善特诊科功能,经过积极筹备,成立中华医学会大庆第九疼痛临床中心,以此扩大了特诊诊疗规模,进一步满足了社区医疗需求。
  【医疗质量明显提高】 市第四医院1996年着重在完善体系、提高首诊质量上下功夫,抢救急、危、重症病人589例,抢救成功率为90.4%,其中有集体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和烧伤等成批伤员的抢救,还有各种创伤和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都收到满意效果。在日常急救中坚持做到“三不”,即未经上级医院同意不随意外转病人;未经急诊处置的急诊病人不盲目收院;未带治疗费用的急诊病人不拒绝抢救。
  为了满足临床急需,提高医疗质量,全院筹集资金100多万元,集中更换了病床120张、医用电冰箱20台;装备了部分科室投入少、见效快的小型设备35台件,常规器械176 件;更新妇产科母婴床31套,改善了医务工作环境。
  【第七医院医疗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市第七医院(妇幼保健院)年内制订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强化医院的科学化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一)医疗指标。完成门诊量149 290人次,比计划提高 6.2%,出院患者6 481人次;临床初步诊断与临床确定诊断符合率99.2%,比计划提高4.2%;门诊初步诊断与临床确定诊断符合率98.3%,比计划提高8.3%;治疗有效率98.4%,比计划提高3.4%;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零,比计划降低0.5%;45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88.2%,比计划提高4.2%;实际床位使用率86.1%,比计划提高6.1%;病案甲级率90%,杜绝了丙级病案。(二)护理指标。护理操作合格率91.8%,比计划提高1.8%;基础护理合格率88.4%,比计划提高3.4%;特级、一级护理合格率86.9%,比计划提高1.9%。(三)感染监控指标。常规器械消毒合格率100%,完成计划100%;抗菌素使用率75.7%,比计划提高10.7%;细菌检验率69.9%,比计划提高19.9%。
  【加强急诊急救工作】 市第七医院在医疗工作中,坚持做到急诊急救。一是调整急诊用房,扩大使用面积,房间由原来的10间,增加到15间,抢救观察床由原来的 7张,增加到10张。二是增加医护人员,护士由原来的9 人增加到13人,医生必须是具备三年以上住院医师资格的高资医生,实行24小时坐班制。三是配全配齐抢救药品、设备。急诊急救工作环境明显改观,抢救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开展科研教育】 市第七医院全年开题市级科研项目 1项,获市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三等奖1项;院级科研项目开题17项,年内完成 5项,有3项通过市级科研项目鉴定;向各级学会、刊物投稿200余篇,录用110余篇;15名高、中级医务人员完成大庆卫校、萨区卫校 440学时临床课授课任务,接收生产实习生141人、进修生7人;组织专题讲座18次72学时,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理论考试3次,外送长期进修28人,短期培训51人;举办1次技术运动会,有 382人参加,75人获奖、优胜单位3个;组织320人参加全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智力竞赛,获一等奖 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组织32人参加全市科技人员外语竞赛,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全院参加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习的50余人,高护自学50余人,考入本科11人。全年投入科教研经费16万元,职工全员培训率达80.2%。
  【成立医德医风接待室】 1996年,市第七医院成立医德医风接待室,主要任务是接待上访、调解医疗纠纷、受理患者投诉,向有关部门或领导呈报违反职业道德纪律情况,并负责医德医风的日常监督和考核工作。接待室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做到首诊医生负责制,杜绝“红包”、“吃请”、“坐车开药”等现象,并对承诺的内容广泛宣传,让医护人员和患者人人皆知;重新制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考核细则,详细规定了对违纪现象处罚条款,使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章可循。全年全院为患者做好事256件,收到锦旗4面,表扬信41封,拒收礼品90余人次,拒收红包48人次,拒吃请 138人次,报纸、电台、电视台表扬24次,义诊6次。
  【中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提高】 1996年,市中医院为提高护理质量,一是抓业务学习,规定各科室在每周四下午进行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二是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定期进行“三基”训练。三是举行全院性基本理论考试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8月份举行了护理技术操作抽签考核和 9月份举行的临床医疗医技人员基本理论考试,在岗的医务人员全部参加。
  【科教工作取得进展】 1996年,市中医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多渠道的人才培养和培训。选送12人到省内外参加长期进修或短期培训;举办心脑血管病、检验、心电、病案、院内感染等方面的学习班或讲座5 次;有14人参加自学考试;首次举办院内感染知识竞赛。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有80 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或学术会上交流,53篇论文在市级学术会上交流。
  【严格药品管理】 市中医院在加强药品管理工作中,一是进一步理顺关系,搞好各个环节间的协调与衔接。对药品采购计划、审批程序、进药渠道、质量把关、药品保管以及相关科室之问的相互配合和保障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理顺了药品采、供、销各个环节的工作。二是健全制度,认真落实。重新修订《药品采购制度》、《药品人出库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调配制度》、《汇款制度》等,重新调整药事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责。将购药品收到的让利款,全部进入医院大帐。三是对库存积压药品进行清理处理,使库存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0万元。加强药品管理,解决了过去临床用药短缺和库存积压过多的现象,药品销售额比1995年增加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