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财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由不是一级财政变为一级财政,进一步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全市五个区都建立了区级金库,按一级财政运行,调动了各区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由政企不分的财务行为向规范化的政府财政行为转变,明确了各层次管钱的职责权限。由过去“大锅饭”的报帐制度变为“分灶吃饭”的包干制,市直机关经费包干方案得到全面落实,经费支出管理明显改善,行政经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行政经费比1996年减少 3 000多万元,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已基本确立。由“吃饭”财政变为“吃饭”、建设兼顾的财政,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通过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等办法,加大经济建设支出比重。1997年已拿出1.73亿元用于支持六大支柱产业、地方企业拨改贷和农业发展,占整个支出的比重增长 4.5个百分点。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很大潜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挖掘潜力。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为特点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加养老保险达97 900人,占应保人数的 20%;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1 000人。四县分别自己统筹,参加人数达 50 384人,其中离退休人员9 817人。从1976年1月到1997年9月,市区社会统筹累计收缴养老保险金2.38亿元,累计拨付1.64亿元。四县累计收缴3 260万元,累计拨付3 132万元。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市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41.4万人。累计收缴失业保险金8 067万元,累计救济失业人员1 654人,发放救济金89.8万元,加上一次性救济13 611人,救济金额达313万元。四县累计收缴失业保险金575万元,发放救济金54万元,救济人员5 925人。
另外,大庆作为国家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出台了总体实施方案和各项细则,按照分步实施,局部启动,统一制度,规范行为的改革思路,县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市本级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准备全部就绪。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普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推进住房商品化,公有住房出售率达 90%。大幅度提高住房租金,提前达到国家确定的2000年住房租金标准。
【农村产业化步伐加快】 1997年,在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草原水面承包、营林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特别是产业化步伐的明显加快,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涌现出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达46家,其中 6家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大庆“金锣”建成投产,标志着全市农业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全市生猪、养鸡、绿豆、甜菜、胡萝卜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特别是生猪养殖基地发展较快,建成千头猪场 109个,万头猪场5个,养猪一条街108条,养猪小区118个,专业户达4 252户,已形成47万头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建成各类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34处,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32个,社员总数达19.2万户,吸纳股金 3 476万元;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关系越来越紧密。仅龙头企业就与农户签订合同1.5万多份,肇州龙庆集团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后,为发展基地建设投入资金67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