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干部培训卓有成效】 1997年,在干部培训方面,确立并坚持了以实行“三个结合”为主要标志的指导思想。即在培训方式上,由过去的封闭式培训,向封闭式与开放式培训相结合转变;培训内容上,由单一理论培训向理论培训与现代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转变;培训方法上,由单纯灌输式向灌输式与研讨式相结合转变。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促进了干部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74期,培训人员 22 184名。其中市级培训班51期,培训干部5 400多名。在市委党校举办12期培训班,培训干部720名;在外埠培训基地无锡和厦门共举办 4期培训班,培训干部70名;选送20名优秀专业技术干部到上海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选送10名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处级干部到中央党校进行重点培养;选送20名乡镇领导干部到常州挂职锻炼。此外,与人事局联合举办4期公务员培训班,培训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 248名;与市妇联联合举办女干部培训班20期,培训女干部 1 000名;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17期处级干部培训班,培养处级以上干部260名;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学历培训班,参训人员2 140名。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女、少、非干部】
1997年,进一步加大了对年轻干部和女、少、非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其数量是历年来最多的。全市共选拔35岁以下的处科级年轻干部616名,女干部262名,少数民族干部89名,非中共党员干部72名。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按照省、市委三年规划的要求,己全部配齐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和女、少、非干部。市直机关各部门中,己有近 80%的领导班子配备了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近 50%的领导班子配备了女干部。各县区也都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培养,大胆选拔。共在科级领导班子中配备35岁以下年轻干部 351名,女干部 132名,少数民族干部47名,非中共党员干部54名。同时,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还十分重视选拔任用其他年龄段的优秀干部,注意发挥其他年龄层次干部的作用,注重知识、年龄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搭配,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包扶整顿农村基层组织】 1997年是按照中央要求对农村基层组织集中进行三年整顿的最后一年。为保质保量完成整顿任务,市委采取部门包村和下派工作队的办法,加强了对后进村的整顿。先后从市、县、乡三级机关抽调 495名熟悉农村工作、素质较好的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并成立扶贫整顿工作督查组,确保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村级管理混乱,干部不廉洁、办事不公道等问题,在林甸县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市农村推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同时,通过实施“双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整顿力度,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54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通过“电教致富工程”,使全市70个乡镇、 565个行政村建起全部配套的播放站点,分别占乡村总数的100%和74%。各级电教播放站点共播放电教片1 653本、2 133场,收视人数达到88 250人,提高了农民特别是农民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致富本领。通过以上工作,基本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目标,使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实现“五个好”的村已从整顿前的194个,发展到476个。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1997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和中组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市各级党委和企业党组织在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全力推进“五个好”工程中,突出了领导班子建设这个重点。针对有的企业班子软弱涣散、缺乏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等问题,下功夫抓了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调整和充实提高工作。先后对全市197个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班子、34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考核。通过考核,充实调整86个领导班子和 217名领导干部。1997年年底前,市委组织部组织力量对市属国有企业班子进行了民主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类划档,促进了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带动了“五个好”工程的深入开展。同时,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交流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等25个“五个好”先进单位的经验。对于党建工作较差的企业,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帮助企业结合实际,确定工作重点,制定改进措施。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市县区所属企业中达到“五个好”的已增加到518家,占总数的27.20,比1996年提高 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