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7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区街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工业。全区地方工业完成产值6.23亿元(含私营工业),完成年计划的142%,比上年增长108%,实现利润1 50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0%,比上年增长23%,实现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建筑安装业完成产值2 25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1%,比上年增长31%,实现利润11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79%,比上年增长6%;电业管理业营业额完成1 02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7%,比上年增长11%, 实现利润8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7%, 比上年增长11%。个体工业户实现产值1.44亿元,实现增加值4321万元;私营工业实现产值5.11亿元,实现增加值1.53亿元。
为了实现区街经济持续发展,区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电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使萨尔图区成为大专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之一。
全区工业小区22万平方米土地已开发11.4万平方米, 占园区总面积的50%。进区企业已有6户,到位资金5 550万元,高新技术23项。6家企业全部达产后,可年增工业产值2.6亿元,利税3 150万元。辟建胜利建材小区、火炬化工小区,可新增产值2.2亿元,为区街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城市建设与管理。针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局部地区脏乱差、繁华地段占道违章经营等问题,区委、区政府坚持依法对所辖区域进行规划和管理。修建了中五路两侧排水干线4 000延长米,完成了铁东、铁西 2 000延长米的主排水渠工程,修复中十一路、萨尔图大街等街路的破损路面1.84万平方米,更换了铁西、西下洼子居民区热网管线 2 100延长米,维修、新建旱厕20个,重新设计更新杨三屯给水管线 1 000延长米,解决了群众反映多年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在市邮电局和新华书店后侧,打通了会战大街和会战东街,建成一条宽9米、长537米的设施功能齐全的高等级公路,取名中贾路,彻底解决了这一地区行路难、排水难的问题,清除了多年的卫生死角。查处违章建筑272个、21 760平方米,取消影响市容摊点2 000余处,落实门前交通合同900余份。让路进屋,让路进市,使城区环境卫生发生了新变化。
社会治安。认真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适时组织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治理,基本实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全区没有发生带有政治色彩的突发事件和集体上访等危害社会稳定事件。全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冬季行动”、“春季严打攻势”、“64小时,48小时统一行动”、整顿油田周边秩序、打击贩卖扎吸毒品的犯罪、扫黄打丑和缴黑枪等一系列专项斗争。进行了重点区块的整治,从重从快地惩治了一批杀人、抢劫、盗窃油田物资、涉枪等犯罪分子。全区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 24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83人,摧毁犯罪团伙108个343人。查处治安案件823起,处罚违法人员1 647人。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防范机制进一步落实。建立了“三位一体”治安防范体系,在繁华场所增设110报警服务站4处,在复杂路段设治安卡点12处,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大大增加。为了进一步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投入350万元,新增110报警车和122巡逻车 30辆。区辖11个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相应的办事机构,以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为载体的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80个楼房和居民小区,已建成安全文明小区50个,占居民小区总数的 62.5%。全区46个二级企事业单位有24个单位无刑事案件发生,占总数的52%;615个矿、大队级单位有427个实现“四无”,占总数的69.4%。全区人口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十以内。道路交通和火灾事故各项指标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政法机关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安分局被省厅评为全省执法标兵单位,治安大队被评为全省优秀治安巡警大队,检察院的检察技术被评为全省先进,会战、站前派出所荣记集体三等功。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7年,按照市的统一部署,区属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成立了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抽调干部28人组成了工作队,按照《萨尔图区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萨尔图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意见》,因企制宜,分批推进,使改制取得较好效果。全区46户应改制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44户,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95.6%,出售2户,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4.4%。
商贸。区委、区政府把培育、建设专业市场与区街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组织实施了“五街、七场”工程。先后规范了“五街”:团结路汽车配件及维修一条街、萨大路建筑陶瓷一条街、萨尔图水暖器材一条街、会战东街烟酒饮料批发一条街、经五街生活日用品一条街。辟建“七场”:旧物市场、建材市场、装饰材料市场、运输市场、劳务市场、副食品综合批发市场、糖酒批发市场。在中贾路两侧建商业门市房 17栋4 710平方米,新增个体工商户160户,新建5 000平方米的灯光夜市一处。
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商品零售总额267 234万元,其中,国营商业完成营业额6 781万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利润6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商、饮、服完成营业额 83 519万元(含私营商业),比上年增长96%;实现利润1 239万元,比上年增长 38%。个体私营经济由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全年发展个体工商户2 839户,累计达24 608户,比上年增长13%,从业人员6 137人,累计达40 226人,比上年增长18%;新发展私营企业346户,累计达821户,比上年增长73%。从业人员2 523人,累计达7 989人,比上年增长46%;个体工商、集市贸易营业额成交额完成313 951万元,比上年增长52%;管理费收缴1 325万元,比上年增长21%;私营商业完成营业额72 856万元,实现增加值22 140万元。
科教文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2次,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420 项。普通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普九”工作一次通过国家验收。素质教育进程明显加快,教师持证上岗率达100%,中小学毕业生及格率达到81.5%和100%,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到98.6%。有 6所学校晋升为省级示范初中和省级标准小学,有 4所学校晋升为省级“双全”、“双优”先进校。招生工作获省级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萨尔图区在大庆市教育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办学水平跃居全市首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四苗接种率达98.6%;婴儿死亡率控制 2.8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为零;临床初步诊断符合率达99.7%,治愈好转率达96.2%,区红十字会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 98%。全区无医疗责任事故发生。医药市场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参保职工达 3 567人。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均达到市里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文化市场净化率达 90%以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名列全市五区第一。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深入,连续三年保持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