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7年,大同区按照市委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区”的总体目标,在深化认识区情的基础上,确立了“突出一个中心(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把握二个重点(廉政建设、环境建设),做好五篇文章 (联合联营、科技兴区、郊区经济、非国有经济、现代化农业) 的总体思路,使本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区社会总产值实现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7%。
  农业。农业是大同区的支柱产业。1997年,在种植上突出高质高效,以陆地瓜菜、棚室小区、43型温室为主的高效作物面积增加到15.2万亩。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4.4万吨,产值6.57亿元。在畜牧业上突出生猪生产,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形成乡乡有基地、村村有大户的新格局。肉鸡、奶牛、大鹅等生产基地也得到巩固和提高。在林业上突出网络建设,共造林3.5万亩、义务植树65.2万株,营造网眼130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9%。
  工业。在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地方工业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全区 101家企业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75家企业,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的19家,股份合作制的28家,拍卖出售的17家,兼并的2家,破产的9家,有20家租赁企业和 6家承包企业维持和执行原合同。股份制企业共吸纳股金1 193.8万元,出售和拍卖企业共收回资金505.7万元。通过破产、以资抵贷、抵贷返租方式共卸掉债务 5 800多万元。改革把企业推向了市场,加快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全区现有工业企业53家,主要以化工、酿酒、食品、建材为主,1997年实现产值3.85 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乡镇企业在巩固与完善永太、恒远两个集团的基础上,重点与大企业进行了联营联合。兴建的年生产能力10万吨、产值3 300万元的同源水泥厂已经投产,实现了与大企业联营联合零的突破。全区现有乡镇企业6 577家,产值、利润、税金分别达到8.04亿元、4 085万元和3 210 万元,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牵动力量。
  个体私营经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逐步完善了农贸、工贸和建材、粮油批发等各级各类市场,使个体私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13万户,从业人员1.3万人;私营企业发展到87家,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11家,50万元以上的15家,10万元以上的24家。个体私营经济营业额2.06亿元,实现产值8 369万元,成为全区发展最快的经济增长点。
  城乡建设。全区投资 6 082万元,兴建了办公楼、住宅楼,整修了镇内主要街道,打通了环城路,砌筑了护城壕,新建了带状乡园。城市绿地逐年增加,居民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有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2 008元,比上年增加387元。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共支出最低生活保障基金12万元。电话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已经走进农民家庭,全区电话装机容量已达20 080门;农用机动四轮三轮车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主要生产交通运输工具。
  社会治安。公、检、法、司等机关把打击犯罪、保一方平安作为神圣的职责,发挥敢打敢拼,连续作战的作风,全力以赴,密切配合,侦破了一批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大案要案,从重、从快惩处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良好环境;民事调解和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民转刑案件明显减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人们的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教育、文化、卫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区共有 2 948名初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学校深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内学校全部达到了楼房化,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砖瓦化。1997年,筹资1 10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 22 000平方米的职教中心。文化、广播、电视工作效果明显,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的原则,净化了文化市场,促进了全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区10个乡镇都安上了闭路电视,1997年,筹资 300万元新建了文化广播综合大楼,并更新了部分设备,收视质量明显好转。爱国卫生工作得到广泛开展,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硬件建设得到加强,防治手段不断更新,患者就医难问题有所缓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好成绩,计划生育率达到96.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