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3633”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走旱作农业之路;深化企业改革,走国有民营之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多元发展之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走招商引资之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果。
农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粮、牧、企多元并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种植业:全县上下面对降雨量低、“五旱相连”的严酷现实,积极抗灾自救。坚持耕作、工程、栽培、生态四项措施综合并用,大力加强生态旱作农业建设。全年投资600万元,更新配套大型农机具41台(套);投入抗旱资金3 454万元,打机电井786眼,安装管输工程 425处,浇灌农田20万亩,开发水田3 000亩;推广玉米保护地栽培32.8万亩,建设43型节能温室 112栋;完成造林任务2万亩。粮豆薯总产达到6.11亿公斤,连续10年保持在 5亿公斤以上,稳居全国百个产粮大县行列。畜牧业:充分发挥草原面积大、饲草饲料充足的优势,以大庆金锣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和县食品公司大鹅生产线上马为契机,加快商品猪基地建设和大鹅养殖基地建设。建成10万头猪场 1处,万头猪场3处,年出栏2 000头猪场16处,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大户280户,全年出栏商品猪9 200头。朝阳沟、朝阳、新福、卫星等9个乡镇(场)落实了1 800个大鹅养殖大户,总饲养量达到50万只。奶牛、黄牛、绵山羊存栏分别达到10 299头、61 696头、18万只,肉蛋鸡以及一些珍奇动物的饲养量和商品量比上年均有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7 570 吨,鲜奶总产量达23 086吨,鲜蛋总产量达9 6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4.1%和16.3%。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9%。渔业:实现产值672万元,比上年增长20%。乡镇企业:坚持“普遍发展,重点提高,骨干掘起,规模推进”的总体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工农共建这一契机,积极组织上新项目和推行技术改造。投资 6 784万元新上的聚丙稀颗粒、塑料编织袋、玉米秸颗粒粕、豪华塑钢装饰板等17个较大项目,有11个试车投产。全年乡镇企业实现产值3.88亿元,利税2.74亿元,又获得“乡企杯”竞赛先进县称号。
工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啤酒厂、亚麻原料厂和液压件厂等企业破产重组后,机制灵活,轻装上阵,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通过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很快恢复生产或实现满负荷生产。企业改制后积极进行内部配套改革,强化管理,加大销售力度,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全年实现产值4.14亿元,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1 7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9%、11.9%和23.6%。
商贸。全县商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柜台承包制度。营销人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辟县内外市场,搞活流通,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使商贸经济进一步活跃。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59 亿元,比上年增长7.2%,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3.9%,比上年回落了 2.7个百分点。坚持“发展、管理、提高、规范”的方针,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 891户,私营企业发展到 587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49.6%,实现产值6.51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个体工商管理费收入300万元,税金1 3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10%。个体私人经济税金占整个财政收入的13.5%。
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全年建筑面积为87 151平方米,竣工面积为87 151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9.2平方米,楼房率达到40.1%,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 42%。修建绥肇公路28公里。邮电部门完成了市话增容 1万门的任务,铺设了通往各乡镇的地下光缆,开通了各乡镇的程控电话,开办了数字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业务。有11个村 3 800户安上了有线电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 962元,农村人均收入1 751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248元和84元。居民家庭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明显增加。社会福利事业越办越好,有光荣院1个,养老院15个。
财政金融。财政工作从培植财源入手,实行严经严管,使财政收入实现 9 708万元,比上年增长26.42%,同时严格控制公用经济和社会集团购买力,实现收支平衡,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发放贷款16.6亿元。保险部门积极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新险种,保费收入416万元,比上年增长65.1%,理赔 1 940起,125万元。
科教文卫。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新技术项目。全年完成省、市下达的科研项目,推广农业新技术23项。引进工业科研成果 5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 3项。科技进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实施,各类教育长足发展。全县有广播电视大学分校1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2 002人;普通初中26所,在校生24 492人;小学199所,在校生45 332人。全年教育投入资金1 470万元,扩建、维修农村校舍 17 40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基础教育得到加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稳中有升,考入大专以上院校的 375人;中专在五区四县名列前茅,升入中专的 453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引进了CT等先进设备。人口出生率为8.84%。,计划生育达标率为98.76%,群众文化、体育事业也有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