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纪实之七

纪实之七



  纪实之七——
                  钢铁长城中流砥柱
  这是一片与人民军队渊源很深的土地。
  60年代初,3万多名转业官兵在这里战天斗地开发出举世瞩目的大油田。
  90年代末,又有3万多名部队将士来到这里舍生忘死保卫她。
  历史,经常会出现相似的一幕。
  大庆,总是与子弟兵有不解之缘。
  ’98之夏,史无记载的特大洪水从北、西、南三面向大庆袭来,占据中国石油工业半壁江山的大庆油田存亡系于一发,大庆危在旦夕。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紧急关头,沈阳军区、武警部队、预备役官兵 3万余将士,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确保”的重要指示,从四面八方驰援大庆,同大庆人民一道,与洪水展开了殊死较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
                   中流砥柱的作用
  8月10日,嫩江特大洪峰形成,大庆进一步告急的求援电波一次次飞向北京, 飞向党政军最高首脑机关。
  “保卫大庆,保卫大庆油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沈阳军区和国家武警总部所属部队紧急动员。自 8月11日凌晨省武警总队奔赴拉海大堤时起,一支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千里跃进,奔赴大庆抗洪一线。驻黑龙江省某集团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抵杜蒙、林甸前线,一路直达肇源江防;驻辽宁某集团军紧急北上,32小时饮马松嫩两江;武警8610、8620两支机动师星夜奔袭,火速赶抵各险堤弱段;省军区所属牡丹江、绥化、齐齐哈尔三个预备役师,也迅速集结,增援大庆。
  8月13日,沈阳军区参谋长葛振峰中将率抗洪前线指挥部移师大庆。接着, 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中将、政委姜福堂中将、国家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朱曙光中将也亲抵大庆抗洪前线,现场指挥作战。至此,参加在大庆抗洪抢险的将军已达16位,参战部队共3.89万人。
  沈阳战区军政首长向全体抗洪官兵发出了“洪水不退决不收兵”的动员令。大庆保卫战总决战全面打响。
  经过20多天的艰苦鏖战,截至 9月上旬,抗洪将士千里机动,天天攻坚。先后修筑加固了拉海、马场、南引渠首、胡吉吐莫、鲤鱼嘴大坝,以抵御西线洪水;修筑加固了胖头泡、发展村、葡南、古恰、南引大坝,以抵御南线洪水;加固加高库里泡和安肇新河大坝、炸开老坎子大堤,以排泄北线和胖头泡漫堤洪水。连续打了80多场硬仗,转移群众10万余人,抢筑、加固堤坝 300余公里,排险3 200多次,打桩8万多根,搬运土(面)袋1 600多万个,动用土方100万立方米,成功地挡住了进犯大庆的洪水,确保了大庆市区和主力油田的安全。广大官兵用血肉之躯和赤胆忠心筑起了——
                   一道道钢铁长城
  在百年不遇洪水的冲击下,按20年一遇标准建设的大庆沿江堤防顿时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拉海告急!省武警总队接连派出3个梯队1 500多名官兵冒雨开上大堤。政委吴云峰带头跳进激流进行抢险。13日凌晨 2时,洪峰挟着恶浪大面积漫过堤顶,一处发生大裂缝。危急时刻,某坦克旅旅长吴殿军带领 1 800名官兵旋风一般扑上最险地段。封管涌、堵裂沟、战漫堤,牢牢控制住险情。
  老龙口、立陡山一线,国家甲级险段,是保卫大庆油田及下游数十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三大要点之一。8 月14日,此段江堤告急。曾经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的某集团军67师临危受命,3 000猛士一路征尘赶到这块岌岌可危的防线上,连续奋战54个小时才解除了险情。 而后连续十几个日夜坚守在这四面环水、短粮食少饮水的大堤上,靠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钢铁般意志,死死守住了这段被认为是“很难守住”的大堤。
  西线,汹涌的嫩江洪水漫过“拉海”,撞开“马场”,步步逼近油田腹地,市抗洪前线指挥部紧急决定,在胡吉吐莫镇至长发屯一线再筑第三道防线。然而,要在 3天完成理论上认为平常30天才能干完的工作量,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善打硬仗的人民军队迎难而上。3 000 多名官兵在这里摆开了战场,在大庆机械的帮助下,争分夺秒,昼夜奋战。为争取时间,武警8620部队迎着洪水赶到前方加固鲤鱼嘴民堤,阻击脱堤的洪水。当19日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一道本不存在的泰一大坝和鲤鱼嘴那道“没有希望守住”的民堤,奇迹般地巍然屹立在杜尔伯特大草原上,死死锁住了东侵的洪水。
  在南引渠首保卫战中,担负大排排国堤守卫任务的某集团军地炮旅面对死神的威胁,成立起“抢险突击队”、“党员敢死队”和“团员抢险班”负责抢险,全旅 800多名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奋战10个昼夜,保住了国堤。从此,西线无战事。
  南线,从胖头泡狂泄下来的洪水一路咆哮着冲向采油七厂和大同区。
  必须拒洪水于七厂之外!近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和预备役官兵,以“人在堤在,誓死保卫大庆”的坚强决心,连续奋战,在12小时内筑起了一道长13.6公里的最后防线,喝令肆虐了两个月的洪水俯首南去。
  8月16日凌晨,民意乡大库堤出现漫堤, 牡丹江预备役师二团40多名战士组成敢死队趴在大堤上阻挡洪水,其他官兵紧急抢险筑坝,经过7小时苦战,排除了险情。
  在肇源古恰乡泄水干渠,堤下,江水滔滔,洪峰裹着浊流滚滚而泄;堤上,军旗猎猎,迷彩服与救生衣组成的官兵长龙往来穿梭。这里是南线第三道防线的一处要塞,一旦失守,洪水就会直灌肇源县城。
  重兵保重点,强将守险关。某集团军坦克五师被放在这里。面对困难,他们响亮地喊出了“学铁人精神,展铁甲雄风,筑钢铁大坝,保大庆油田”的豪迈口号。全师官兵奋战 3昼夜,硬是从2公里外背回5万多立方米沙土,堵住了管涌、鼠洞和裂沟,被人们赞为奇迹。类似的奇迹在抗洪前线俯拾皆是。而在这些奇迹的背后,凝结着子弟兵——
                   无私的奉献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保卫大庆的抗洪前线,到处都闪耀着子弟兵无私奉献的光辉。武警8610部队长于得水在构筑南线第三道防线时,连续 8天不下堤,累得晕倒在大堤上,鼻孔出血苏醒后又重返大堤指挥战斗。该部七连连长马汝胜拉痢疾、发高烧,两天粒米未进,4 次虚脱在大堤上,仍坚持战斗在一线。
  某炮兵旅一营营部卫生员刘小强,连续54个小时没有休息,一天之中扛了 500个土袋。在一次排险战斗中,为救战友而身负重伤,造成瘫痪,被称为“抗洪铁人”。
  8月11日,南引渠首大堤告急。驻军某部坦克旅三营将士紧急奔赴抢险。打木桩、 投沙袋、压水泥板,冒险护堤,使险情得到了控制。14日凌晨 2时,距渠首闸门25米处坝基突然发生直径1.5米的巨大管涌,水柱有1米多高。关键时刻,政委陈晓林沉着指挥封堵管涌。九连连长姚立斌冒着生命危险跳进管涌,经全连官兵 4个小时的苦战,终于遏制了险情,使大堤化险为夷。
  在参加保卫大庆的部队中,有不少已被宣布撤销或降格,但广大官兵心不散,劲不减,全力抗洪。某集团军铁岭工兵团是一个 9月份就要撤销的单位,但他们抗洪抢险的斗志不减,始终战斗在最艰险的地方。发展村大坝决口,7 000 多名官兵和群众被围。团长陈刚亲自带官兵冒险在洪水中架起浮桥,使遇险人员安全转移。
  驻哈某部将由师降旅,但洪水当前,全师没一个人后退。一连连长王金平面对自己刚刚出院、随后岳父病故、妻子受伤住院的巨大不幸,毅然递交了申请当突击队长的决心书。他说:“我不是没有夫妻爱,也不是没有父子情,而是在人民和个人的天平上,还是人民利益这头沉。”
  半民半兵的预备役官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迅速集结,奔赴大庆抗洪前线。齐齐哈尔预备役师二团战士王来才,报到时岳父刚去世 4个小时。炮兵团战士刘景林不顾自己贷款48万元承包的渔塘溢水,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抗洪的队伍里,为保卫大庆做出了牺牲。
  “苏宁团”抗洪官兵响亮地喊出:“灾区就是家乡,灾民就是亲人;险情就是命令,大坝就是战场”的口号,顾大局讲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七连指导员贾文库阑尾炎手术第五天就随队参加抗洪。伤口被水长期浸泡感染化脓,不得不住进医院。可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偷偷跑出医院。辗转300多公里赶回了部队。
  子弟兵那一桩桩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再次向世人证明,他们不愧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50年前,人民群众用小车支援前线,配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世纪之交,大庆这片拥军的热土再次沸腾,240万抗洪军民心连心,手拉手,风雨同舟,共同谱写了——
                   新的双拥篇章
  抗洪部队转战千里灾区,攻坚啃硬,拥政爱民,秋毫不犯,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也极大地激发了地方人民的拥军热情。
  驻守肇源县民意乡江段的某部教导大队官兵,宁可到几百米外取土,也不动坝脚下64座坟茔一锹土。可谓爱民入微。当地百姓也深明大义,主动掘开自家的祖坟……
  在某团野炊点,3 名开着黑E29247号车的妇女连续两次给战士们送来慰问品,战士们拦都拦不住。问啥都不说,实在被追问急了,答日:“人家解放军为的是什么?我们要是为了落个名就不来了!”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子弟兵”,这些早已化为全市上下自觉行动的双拥传统在抗洪中得到了最好的弘扬,成为子弟兵战胜洪魔的坚强后盾。天气炎热,人们送来了毛巾和饮品;天气转凉,人们送来御寒的衣物和热乎乎的姜汤;官兵们吃不上蔬菜和热饭,菜农和个体私营业户主动捐上各类鲜菜,妇女自发地组织起来为部队做饭,部队抢筑泰一大坝和南线第三道防线,急需大型机械,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厂和民营企业宏伟集团先后调来 260余台工程车投入战斗;胖头泡和发展大坝决口,沙袋防不了渗漏,4 000吨面粉紧急运到……
  刘小强负伤后,市领导明确指示:一定要选最好的医院、挑最优秀的医护人员、用最好的设备和药物进行治疗。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了“向抗洪抢险英雄”刘小强同志学习的决定,并授予他“大庆荣誉市民”的称号,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还纷纷捐款捐物或到医院看望。
  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组织慰问团到抗洪抢险一线看望官兵。商业系统送去了慰问品,文化部门带去了文艺节目,卫生部门派出了义务医疗队,邮电部门开设了子弟兵免费长途电话,市委书记和市长代表全市人民宣读慰问信,感谢部队支援,激发官兵斗志。
  党心,军心,民心,心心相印,凝聚成一条摧不跨的精神堤坝、钢铁堤坝。正是由于有了军民的团结,军政的一致,才最终战胜了这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这是大庆军民创造的奇迹,也是大庆军民精诚团结的象征。”
  9月8日下午,刘海生、杨信等市领导专程赶赴肇源县,与为保卫大庆连续奋战20多个昼夜的部队官兵亲切话别。
  沈阳军区抗洪前线指挥部和各部队撤走时,全市各界数十万群众泪眼相送,依依不舍。
  9月22日,当大庆市最后一支抗洪部队——驻军81413部队班师凯旋之际,市委、市政府又隆重举行祝捷大会。市委书记刘海生代表市委、市政府和 243万人民,向为保卫第二故乡做出重大贡献的驻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号召全市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向解放军学习活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抗击这场史所罕见的大洪水中,人民军队创造的丰功伟绩,将与江河同在! (罗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