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自然地理

概况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位置与面积】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北纬45°46′至46°55′,东经124°19′至125°12′之间,东南距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 159公里,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39公里。全市总面积21 2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5 107平方公里。
                                     (石 勇)
  【自然环境】 大庆市区土壤是在特定的地貌、成土母质、气候、水文、植被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草原土壤占市区总土地面积的18.64%,是主要的耕地土壤;水成土壤主要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其中草甸土占市区总土地面积的52.23%。全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多风。全年无霜期较短。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年平均气温5.6℃,年日照时数2 748.6小时,平均无霜期 167天,夏季平均气温21℃,气温日差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内可达11—14℃。近年来气候变暖。
                                     (石 勇)
  【资源】 大庆市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地面有优良的耕地、草原和水面资源。依靠这些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的产值,在全市社会总产值中占 80%以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90%以上。
  一、油气资源
  大庆的石油勘探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全境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共72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占据中国版图的1/13。在这个地区,据科学预测,至少蕴藏着100~150亿吨石油储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为80~100亿吨;天然气总储量8 580~42 900亿立方米。大庆油田自1960年开发到1998年末,累计探明含油面积3 676平方公里,石油储量54.29亿吨, 天然气储量373亿立方米。
  大庆石油比重中等,粘度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含硫量少,一般称为“三高一少”,属低硫石蜡基型,是理想的石油化工原料。
  大庆地区天然气资源埋藏在700~1 200米或更深些的中浅层和深层地层中,呈矿床埋藏状态。它与石油伴生,每吨原油含天然气50~70立方米;它以甲烷为主;占64.5%~91.3%,可直接作为生产化肥的原料;凝析油含量较高,每立方米含70~170克之多,工业价值极高。
  二、耕地资源
  全世界有两条最适合于农作物生长的优质黑土带,一条在西半球的美洲,另一条在中国的松嫩平原,而大庆正位于这条黑土带的腹地之中。目前,大庆每年有45万公顷的土地用于粮食生产,还有40多万公顷的土地尚待开发。大庆良好的积温、充足的光照及一年四季分明的气候,为玉米、红高粱、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农业专家预测,若将大庆的可耕作土地全部开发利用,每年可获得50亿公斤以上收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大庆市的种植业在全国久负盛名。肇源县的红高粱是优质酿酒原料,以粒大饱满、色泽鲜红、出酒率高闻名全国。中国生产茅台、五粮液等10大名酒的工厂,有 8家把肇源作为指定原料基地。1992年8月,全国第一家红高粱专业批发市场在肇源建成,来自18个省的114家企业进场交易,成交额达 8 000多万元。肇源小米古称贡品小米,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是宫廷贡品,据说慈禧太后听政时,曾把这种小米作为保健佳品。肇州县盛产玉米、高梁、大豆等农产品,从1986年开始,连续 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商品粮交售先进县。杜尔伯特县属玉米、高梁、大豆、绿豆等杂粮产区,为黑龙江省花生种子生产基地。
  三、水面资源
  大庆江、河、湖、泊星罗棋布,自然淡水水面总面积达32万公顷,是香港维多利亚港水面面积的53.5倍,大部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地面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嫩江水和松花江水。天然降水,多汇集在市区大小 156个泡子内。嫩江水在境内流经长度260.96公里,年径流量300多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4.98万公顷。松花江在境内流经长度128.6公里,年径流量272.8亿立方米。大庆丰富的水面资源,使上百种鱼类得以繁衍生息,迁徙鸟类达240多种。
  大庆市区地下水资源约为1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 522立方米/年。林甸县的温泉,最大流量37.5吨/小时,水温在39~40℃之间,长年流淌,冬夏不变, 既可洗浴,又可直接饮用。矿泉水质含有17种元素,氯化物含量为1 144.69mg/t,可治疗多种疾病,在全国 300多处矿泉资源中排名第十一位。
  四、草原资源
  大庆市草原总面积84万公顷。天然牧草有野古草、水稗、星星草等12种,以羊草为主。羊草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每公斤干草含可消化蛋白质32—75克,与豆科的野苜蓿营养价值相同。市区有天然草场20万公顷,历来以其优良的羊草闻名于世,俗有“东北银行”之称。杜尔伯特县有天然草场31.3万公顷,草场经过改良,平均每亩可产干草 200公斤以上。目前,全市草原面积已经利用62万公顷,还有30%左右尚等开发。
  五、其它资源
  大庆市还有中草药、芦苇、林业和旅游等资源。中草药主要有防风、黄芩、甘草等 150多种,总贮量在 1亿公斤以上。每年夏秋季节,中草药商聚集大庆,运走数以百万公斤的中草药材,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远销到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全市有芦苇面积10.5万公顷,居黑龙江首位,是造纸工业的优质原料。大庆市森林面积1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6%。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长、栖息、繁育提供了条件。
                                     (石 勇)
  【气候】 1998年总的气候特征为:气温特高,降水特多,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
  一、全年气温、降水情况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5.7℃,比历年高1.8℃,比1997年高 0.2℃,是建气象台42年来年平均气温的首高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3.6℃,出现在5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0.0℃,出现在1月19日。≥10℃积温为3231.5℃,比历年多438.5℃,比1997年多298.2℃。
  降水:年降雨量为605.5毫米,是42年来的第二位,仅次于1957年的664.3毫米,比历年多163.7毫米,比1997年降水多181.2毫米。其中8月为年降水峰值月,降水量达到240.6毫米,是历年8月最多降水的第二位,仅次于1969年8月的246.2毫米。降水日数≥0.1毫米全年有93天,比1997年多14天。日最大降水量为84.9毫米,出现在8月5日。
  日照:年日照总时数为2 423.1小时,比历年少357.0小时,比1997年少310小时。
  霜期:终霜日出现 4月1日,比历年早31天,比1997年早21天;初霜日为10月1日,比历年晚6天,比1997年早2天,无霜期为182天。
  风: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比历年少0.7米/秒,比1997年少0.4米/秒。五级风 (≥8米/秒)以上的日数为91天,比1997年少33天,日最大风速为17.3米/秒,出现在12月28日。
  二、四季的气候特征
  1.冬季(1997年11月到1998年2月)
  冬季平均气温为-10.2℃,比历年高3.3℃,比1997年高2.0℃;月平均气温为-18.1℃,比历年高0.6℃,比1997年低1.7℃;2 月平均气温为-7.4℃,比历年高6.6℃,比1997年高2.5℃,是大庆地区连续第11个暖冬。冬季降水为 3.0毫米,是历年冬季降水最少的年份之一。冬季日照时数为764.0小时,比历年多28.8小时,与1997年相近。
               冬季各月气温、降水、日照分布表



  2.春季(3—5月)
  春季平均气温为9.1℃,比历年春季高3.5℃,比1997年春季高 2.0℃,是历年春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之一。其中 3月比历年高3.8℃,比1997年春季高2.0℃;4月比历年高4.4℃,比1997年高2.1℃;5月比历年高2.4℃,比1997年高2.0℃。春季降水量为53.7毫米,比历年春季多1.2毫米,比1997年春季少 7.3毫米。五级风以上的日数比历年少。春季日照时数为771.9小时,比历年少11.1小时,比1997年少22.3小时。
               春季各月气温、降水、日照分布表



  3.夏季(6—8月)
  夏季平均气温为21.6℃,比历年高0.1℃,比1997年夏季低1.3℃。夏季各月平均气温与历年各月接近,和1997年相比,除 6月高2.0℃外,7、8两月接近。降水为463.6毫米,比历年夏季多117.4毫米。其中8月降水达到240.6毫米,是42年来8月最多降水的第二位。6月降水为113.6毫米,也是历年 6月降水较多的年份。进入汛期后全省及大庆地区雨量过大,使嫩江水位急剧增高,以致洪水泛滥,造成全市抗洪抢险持续到9月28日。夏季日照时数为559.7小时,是历年夏季日照较少的年份之一。
               夏季各月气温、降水、日照分布表



  4.秋季(9—10)
  秋季平均气温为12.2℃,比历年秋季高2.3℃,比1997年秋季高3.3℃,是历年秋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之一。其中9月比历年平均气温高1.9℃,10月比历年高2.6℃,比1997年高4.4℃。秋季降水量为75.5毫米,比历年秋季多 6.5毫米,比1997年秋季多60.1毫米,其中10月降水为32.9毫米,比历年多17.4毫米。日照时数为377.1小时,三、四县气候主要要素(见下表)
  比历年少93.0小时,比上年少49.6小时。
               秋季各月气温、降水、日照分布表



                 1998年四县气候主要要素统计表



                                     (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