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总体工作1998年政府工作综述 【1998年政府工作综述】 1998年,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大力实施 “13633”发展战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国际油品价格下跌和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等诸多影响,使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向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17.1亿元,比1997年(下同)增长8.5%,大庆建市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达到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大灾之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2.3亿元,增加值20.1亿元,粮食总产量19.6亿公斤,仍达到一般丰年水平。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7.35 亿元,增长31.3%。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71 亿元,增加值483.9亿元,分别增长9%和8%。石油和石化企业保持平稳发展,原油产量达 5 570万吨,实现连续23年高产稳产;石化工业销售收入达到 142亿元。地方工业快速增长,完成总产值123.1亿元,增长34.3%;实现增加值29.7亿元,增长41.2%;地方国有工业亏损企业减亏 787万元,减亏幅度达12%,以上三项均列全省第一。地方工业拉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产值78.9亿元,增长37.6%;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增长35.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8亿元,增长25.1%,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0 486户,实现营业收入84亿元,增长25%;新发展私营企业1 397家,实现产值23.8亿元,增长 25%。全市财政收入实现25.5亿元,比上年增长9.44%,完成调整预算的108.05%。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实现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1%,完成调整预算的 106.51%。全口径上缴国家财政80.09亿元,上缴省财政33.57亿元。
二、各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市政府提出并坚持“不办企业建环境,不管企业搞服务”,实现了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在政企分开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地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的国有资本已全部退出,华庆公司、市建筑安装公司、毛毯总厂、林甸糖厂等改制难点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加快了地方企业非国有化进程。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基本完成,新建各类股份合作体44个,各类专业合作社88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顺利实现了收储业务与附营业务的彻底分离,三年分流人员的任务提前两年全部完成。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市区13个乡镇初步建立了乡级财政,市直26个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全年市属固定资产投资19.3亿元,其中政府、集体、个人投入比例分别占 25.9%、23.3%、50.8%,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市直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了住房货币化分配,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拿出 5 000多万元用于职工住房补贴,住房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市8个系统238个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共精简编制2 080个,分流人员 2 306人,年可减少财政支出1 068万元。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有益尝试,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机关公务员,对非国有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实行了人事代理制,323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市直机关66个部门进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共上交、出售车辆210台,分流司机88人,加上停止购车,年可节约经费4 800万元,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省里的肯定。全面完成了市本级医改试点工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
三、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全市合同引资额达到 114.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6.4亿元,比改革开放20年来地方引进资金总数还多。共签定合同项目2 327个,有1 387个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或营业。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61个,其中5 000万元到 1亿元的项目47个。亿元以上的项目26个。外贸进出口完成7 320.86万美元,增长73%;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63.8%,增幅列全省第一位。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对全市改革和建设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引进农林牧渔业综合开发项目323个,投资额9.6亿元,已到位5.5亿元,加快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引进生产加工型项目 606个,到位资金21.2亿元,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引资嫁接,使52户陷入困境的国有中小企业启动生产,有38户中小企业整体出售,盘活资金3亿元,推动了改革进一步深化。引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9个,到位资金16.1亿元,相当于过去市政府每年用于城市建设投入的 7倍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招商引资为全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2.2万个,使3 5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实施大开放,还引进了一大批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旅游业登上了新台阶。大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大解放,政府机关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四、城市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完成城市综合开发面积 2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万平方米,是有史以来开发量最大的一年;新建住宅 1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4.2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各类市场54处,是前5年市场建设总数的1.4倍;新建市区道路14.7公里;完成公路工程17项,投资9 371.6万元,新建公路116.8公里;完成公众多媒体通讯网和10个数字移动基站建设,市区基本普及IC卡电话;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区内所有 110千伏以下变电所无人值守,城市基础功能进一步完善配套。全市共清理违法违章临时建筑12 282处,拆迁改造老城区 290处,总拆迁面积85万平方米,大庆火车站广场、会战大街、龙凤南小区改造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县区推行“四个一”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市区工业废水处理率达99%,工业废气处理率达96.7%;主要居民区、街路和集贸市场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收运;重要路段摆放盆花67万盆,义务植树 177.2万株,新增城市公共绿地50.6公顷;统一建设了124块高标准亮化广告媒体,安装灯箱780个,主要临街单位实现了泛光照明,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圆满通过了第四次全国卫生城市检查。
五、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市共完成科技攻关项目 216个,新产品开发项目49个,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35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初步建成了大庆教育信息网,确保了灾区中小学按时开学,高考升学总人数达4 060人,按万人口升学比例计算,连续6年名列全省第一。全面改造了市中区有线电视网,铺设完成了覆盖5个区,总长240公里的宽带高等级城市广播电视光缆专用网,全市无线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5%,电视综合覆盖率达87%。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优秀文艺作品,成功地举办了大型赈灾义演晚会。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 147枚。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获全省第一名,市红十字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8.3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13.85‰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8‰以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整治油田治安秩序专项斗争,破获盗抢原油和油田生产物资案件 442起,打掉犯罪团伙59个,收缴被盗原油8 696吨,挽回经济损失2 896万元,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治安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获全省地市依法治市工作联评第一名。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文史档案、民政、信访、接待、审计、统计、人防、保密、安全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六、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对全市人民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重点推进关系全局的大事实事,政府确定的83件大事实事大都得到了较好落实。1998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 438元,增长6.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805元,增长1.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8亿元,增长12.8%。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3平方米,增长8.4%;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41.4%,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5亿元,增长33.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3%,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特别是,面对超历史的特大洪涝灾害,广大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确保了主力油田和石化企业安全,确保了市区和肇源县城等主要城镇安全,确保了主要堤坝、库区和交通干线安全,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较好地解决了越冬安置、生活救济、防疫灭病、抗灾保学等重点问题,抗灾自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市政府政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