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






  【十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998年,全市的各项改革均有突破性进展,一些单项改革开始走向全国全省前列。国家提出原则要求的改革领先推进,国家统一部署的改革提前到位,国家选择试点的改革率先启动,国家尚未部署的改革勇于探索。
  1.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 456户企业进行产改,至10月底完成 1 402户,占参改企业96.3%。其中,431户股份合作制,686户出售,120户依法破产。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 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市本级参保职工26 027人,共筹集医疗保险费13 008.24万元。(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10月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在职职工150 346人,离退休人员24 750人。
  3.住房制度改革。(1)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2)基本完成公有住房产权向私有产权过渡。(3)提高房租,使买房不如租房变为租房不如买房。(4)进一步完善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有43.89万职工共缴公积金6.5 亿元。(5)开展住房政策性抵押贷款。
  4.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已有66个部门1 694人、333台车参加改革,增收节支5 000万元。
  5.财政体制改革。(1)市属13个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初步建立,解决收支脱节等问题。(2)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对26个单位、47个岗位实施首批会计人员委派。(3) 强化预算资金管理,全年可补充预算内支出同比增长1 000万元。
  6.投资体制改革。(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今年共有211个基础设施项目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共建,合同金额37.2亿元。(2) 进一步调整了投资方向,通过企业内部职工购买和向社会出售两个方式退出国有资本11 650万元。(3)初步建立了“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
  7.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 “三荐双考”。93个单位通过“三荐双考”选拔科、处级干部176名。(2)实行助理制、聘任制和待岗制。先后聘任科级干部3 401名,有184名科级干部落聘;任命助理制干部334名;有41名处、科级干部待岗。(3)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制。(4)改变了企业领导干部的产生方式。
  8.事业单位改革。全市 8个系统260多个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减编2 024名,减少财政支出1 068万元,分流2 306人。
  9.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及再就业:粮食系统分流8 459人,节支1亿元以上。(2)收储企业与附营业务彻底分离,全市58户收储企业共分离出154个附营网点和11户加工企业。(3)加快粮食企业产改步伐,目前有30户企业完成改制。
  10.农村改革。(1)延长土地承包期。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的658个村3 873个原生产队全部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任务,全市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4.6万份。(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3)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辛 习)  
  【召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 11月12日,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市政府领导刘海生、杨信、吴云波、闵裕道、刘显富、阮殿龙、马晓林、崔强,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
  会议听取了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医药总公司、市城建开发(集团)公司、市华庆实业总公司产改工作的汇报。会议回顾了1998年以来产改工作情况,指出,与上年相比,全市的改制企业数量较少,应改制企业只有 145户,但都是工作难度较大的。前一阶段,通过抓面上的推进工作,抓已改制企业的规范运作,全市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明显。截至10月31日,145户(不含粮食系统企业)应改制企业已有91户完成改制,占应改制企业的62.8%。其中股份制企业1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29户,出售企业30户,破产企业10户,被兼并企业4户,其它6户。50户已改制但需要进一步减少国有股份的企业中,有22户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到10月末,通过各种方式退出国有资本11 650万元。
  会上,市长杨信、市委书记刘海生先后讲话,他们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认识不能滑坡,力量不能减弱,工作还要抓紧抓实。对改制不到位的企业要逐个落实责任,制定时间表,加大推进力度。要继续搞好改制企业的规范运作,尽最大可能退出国有股份,加快实现非国有化,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在“攻难”上下功夫,加快难点企业的改制进程。他们在讲话中指出,1997年大庆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1998年要在帮助产改企业规范运作,扶持他们提高经济效益,取得更大发展方面多做工作,使全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更上一层楼。
                                     (田 松)
  【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从1977年开始,全市按照非国有化的思路,通过“股、售、兼、破”等方式,对各类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市 1 456户企业已完成1 416户,占97.3%。其中实行股份制的企业 115户,股份合作制436户,出售692户,破产122户,兼并45户,其它6户。特别是一些困难企业的改制取得新的突破,如市建一公司、华庆公司、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林甸糖厂等,使一些困扰大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产权制度改革达到预期目标。一是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后企业中国有资本比重大大降低,全市近90%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已全部退出。全市改制企业职工共出资1.6亿元,吸收社会资金 6.5亿元,实现了由单一投资主体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变。二是建立新的企业运行机制。改制后的企业正在成为真正的“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经营者不再有干部身份,其产生方式也由任命变为选举。职工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人。三是促进地方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1998年地方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41%,增长速度,减亏幅度均列全省第一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10多年来首次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增长。
                                     (田 松)
  【成功推行机关公务用车改革】 自 2月份开始,在市直机关进行了公务用车改革。具体办法是:对1998年1月1日以后提拔的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不再配备工作用车,改为随工资发放公务交通费,发放标准为正处级每年1.8万元,副处级每年1.44万元,科级干部每年1 400元,一般干部每年 1 200元,称为“新人新办法”;原处级、科级和其他干部将原配备的公务车辆上交,也可以按月领取公务交通费,称为“老人新办法”。鼓励“老人”自愿实施新办法,鼓励领导干部个人买断公车。到年底,市直机关已有66个部门的1 694人、333台车参加了改革。这项改革实行一年来,见到明显效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 1 299万元,加上不再购买新车及支付大修费等,通过这次车改共节支近 5 000多万元。同时,克服和避免了“以车谋私”、“变相购车”、“超标准购车”等群众意见较大的不正之风。这项改革是全国首创,已有省内外30多个单位来大庆考察。国家体改办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考察后,给予充分肯定。这次改革为机关后勤工作社会化、市场化、货币化探索了路子。
                                     (田 松)
  【推行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1998年 4月,市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中方职工拿到了《职工医疗保险病历处方本》和《职工医疗保险专用卡》。由此,市本级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这次医疗保险改革改变了以往医疗费用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包下来的作法,改由国家、企业、职工个人共同负担。通过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其中,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按月缴纳。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上年工资总额的1%,每年初一次性缴至医保经办机构;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基金全部计入个人医疗账户,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基金,一部分(一般不低于 50%)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作为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由医疗保险机构集中调剂使用。职工患病就诊的医疗费用先从个人医疗账户中支付,用完后,先由职工个人自付。按年度计算,自付医疗费用超过本人年工资总额5%以上的部分,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付,但个人仍需负担一定的比例。根据全市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年支付的最高医疗费用限额:五区不高于3万元,四县不高于1万元。
  5月13日召开市本级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动员大会, 副市长魏兴柱在动员报告中强调,要提高认识,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建立新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保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市委书记刘海生在讲话中指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完整的经验可以借鉴,要在干中学,通过实践去探索、积累和总结经验。在试点工作中,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职工形成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各部门要团结协作,形成共同推进医改工作的合力;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田 松)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运行良好】 大庆市作为国家扩大医改试点城市,于1997年10月 1日和1998年4月1日在市直单位和县区正式实施新的医疗保险制度,采用“流账结合”模式,即:“个人账户——工资限额自付——统筹金”通道式。虽运作时间较短,但效果十分明显。一是医疗保险覆盖面广。截至年底,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有 1 110个,参保人数达62 661人。二是减少了财政支出。仅取消市级领导的医疗“红本”就较上年同期节约财政支出117万元。据财政局对五区及市直机关的调查表明,1998年1—11月份,五区医疗保险费实际支出1 110万元(含财政拨款与个人缴款),较1997年同期医疗费财政支出数(1 254万元)减少153万元,节约率达12%;1998年 4—10月份,被调查的市直机关46家单位医疗保险费实际支出287万元(含财政拨款与个人缴款),较上年同期财政支出数减少393万元。预计到年底,市本级医疗保险基金可结余 200万元。三是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来源稳定,增强了职工抗大病能力,同时也减轻了财政负担,国家、个人都获益。四是促使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转变观念,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辛 习)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全面实施了再就业工程。一是广开就业门路,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全市38 565名下岗职工和 3 064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分别为84.3%和69.2%,均超过省下达的55%和60%的指标。二是积极筹集再就业资金,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998年全市共筹集再就业资金2 405.9万元,为87户企业的3 999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用 219.8万元。三是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得到规范和加强。全市已建立再就业服务机构 292个,有15 318名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签订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有 8 103人进入中心后实现再就业。全市共建立职业介绍机构133个,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9 065个,介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3 500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1998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各类企业 1 080户,养老金收缴率为94.9%,拨付率为96.6%,均超过省下达指标。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统筹金收缴率为94.9%,拨付率为96.6%,均超过省下达指标。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统筹的企业 976户,参保职工16.7万人,覆盖面分别为 97%和98%。全年失业保险金收缴率为82.4%,超过省里下达的收缴指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启动。1998年4月1日开始进入实质性运作,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市本级参保单位达 289个,参保职工27 175人,共筹集医疗保险费2 019.99万元,试点第一年医疗保险基金结余 426.8万元。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打破了职工医疗费用完全由国家包揽的格局,建立了国家、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医疗费用的新机制,增强了互助、共济和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田 松)
  【进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试点】 1998年,全市投入资金10 546万元用于住房分配货币化试点。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按双职工家庭年收入的 15%出台了住房租金标准,使买房不如租房变为租房不如买房;基本完成公有住房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过渡,已有97%的职工购买了住房的全部产权,累计售房款30亿元;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市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3%,全市已收缴公积金6.5亿元;开展了住房政策性抵押贷款业务。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地刺激了住房建设,全年开工建设住宅 177.3万平方米,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田 松)
  【农村改革又有新发展】 1998年,农村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一是顺利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的658个村3 873个原生产队全部完成延长土地承包任务,全市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4.6万份。二是在农业产业化中,全市涌现出一批牵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大庆金锣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绿茵公司等企业已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这些龙头企业的出现,带动了全市生猪、养鸡、胡萝卜、绿豆、葵花籽等生产基地的形成。三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贡献越来越大。现已发展乡镇企业集团21家,产值或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就有5家。  
                                     (田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