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总体工作总体工作 【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给全市经济运行工作带来严重困难。广大干部、职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采取超常规措施,使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运行。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71亿元,比上年增长9%;工业增加值483.9亿元,比上年增长8%。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中省直企业完成454.2 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中省直企业在经历了原油限产,成品油市场价格下跌,遭受了洪水的严重冲击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地方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市区工业完成22.4亿元,比上年增长47.5%。四县工业完成7.3亿元,比上年增长5.3%。列入市政府考核的15个单位中,有7个单位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萨尔图区完成年计划的 5.7倍;龙凤区完成年计划的184.6%;粤海晓雪啤酒公司完成年计划的174.8%;肇州县完成了年计划的267%;开发区、联谊集团、红岗区也分别完成了年计划的100%、103.1%、115.5%。1998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原油产量完成 5 570.4万吨,比上年下降0.5%;天然气产量为23.3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5%;原油加工量为 1 046.6万吨,同比增长0.7%;乳制品产量为1.3万吨,同比下降24.2%;微型电子计算机 6.5万部,同比增长172.4%;发电量为75.6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 10.4%。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下降,但地方工业呈现增长。1998年,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20.3亿元,比上年下降11.2%。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18.8亿元,比上年下降11.4%。中省直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215.7亿元,比上年下降11.6%。地方工业实现利税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
(牛 烜)
【地方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8年,通过深化改革、招商引资等措施,推动全市地方工业大踏步前进,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 124.9亿元。地方工业的好形势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方工业非国有化目标已基本实现。这是全市上下经过不断解放思想和学习发达地区经验,放活地方企业,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性的跨越。非国有化进程的加快,清晰了产权,优化了企业资本结构,推动了政企分开,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企业活力。第二,实现了高速度的超常发展。地方工业总产值达 12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3%,是1990年 5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地方工业拉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1998年初,全市地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资产为116.7亿元,加上村办、个体工业约为140多亿元,按照1998年的地方工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测算,总产值占总资产的87.8%,增加值占总资产的21.2%,利税总额占增加值的 15.8%,可以看出,地方工业的发展是健康的。第三,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任务完成较快。全市列入省国有工业扭亏增盈规划的企业共10户,预计年内脱困4户,实际脱困7户,扭亏成效列省内第一位。
(牛 烜)
【工交系统招商引资效果显著】 1998年,全市工交系统共引进工业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07个,科技开发项目30个,合同引资额2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3亿元。从规模上看,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6个,5 000万元到1亿元的项目7 个,1 000万元至5 000万元的项目31个。到年底已有 190个项目投入生产或试生产,当年新增产值11.5亿元。预计全部项目投产达产后,年可新增产值30亿元。
1998年工业系统招商引资工作特点突出,效果显著。一是引进了一批支柱产业项目。在引进项目中,支柱产业项目占 80%以上,而且高新技术项目占较大比例。二是在引进外资上有较大突破。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 4 400万元,是1997年引进外资总额的9 倍。三是通过引进资金,加快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步伐,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地方工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47项,实际完成技改投资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44项,实际完成投资3.2亿元,是上年的 6.3倍。重点工程金锣公司二期改造项目竣工,肇源古龙贡米项目建成投产。在今年总计7.58亿元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入中,有 83%是靠招商引资解决的。招商引资的投入方式,打破了过去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牛 烜)
【加大工业运行监控协调力度】 1998年,市政府开始实行工业目标责任制,与各单位签订了工业指标责任状、扭亏增盈责任状,由原来只考核工业总产值一项指标,扩大为总产值、增加值、利税、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四项指标,速度和效益一起要。并分全口径、新口径范围,分析每月工业运行特点,定期开展专题经济调研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签订责任状单位的工业发展情况,排出名次,在《大庆日报》上定期公布,鼓励了先进,激励了后进,从整体上促进了工业发展。为了解决企业信誉差、银行借贷的“两头难”问题,市经贸委会同有关商业银行一起深入企业考察调研,组织银企双方倾心座谈,确定了17户重点支持企业,并组织企业与银行签订了《银企协议》,协议贷款达5.52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给银行带来了效益。全年,还争取到省工业企业周转金和省政府周转金 5 030万元,主要是同创公司2 000万元,杜蒙乳品厂1 000万元,黑鸟公司300万元,肇源罐头总厂400万元。8月份,市经贸委组织人力赴灾区调查了解灾情,本着 “远近结合、统筹安排、调整结构、注重效益”的原则,制定了以“整体恢复一批、改造提高一批、合并重组一批、关停撤销一批”为主要内容的《全市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方案》,由于安排合理,措施有力,使工业企业抗灾减灾、增产增效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市县(区)两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争取到一批拨款、贴息等资金,对推动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了较大作用。
(牛 烜)
【实施质量振兴工程见效果】 针对大庆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虽然水平提高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质量观念淡薄,管理手段落后,商品售后服务跟不上,缺乏在市场上站得住的名牌产品的实际,1998年全市实施了质量振兴工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质量保障体系认证工作,全市又有30家企业通过了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特别是1998年年底,石油管理局整体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后,明确了向管理局出售产品的地方工业企业应遵守的质量体系规范,对地方工业质保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为此,市政府帮助有关企业应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并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和保护名牌。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质量监督,强化了监督抽查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做好抽查后的处理工作,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依法严厉惩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净化了市场,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环境,从而把全市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牛 烜)
【地方国有企业脱困率列全省首位】 1998年,全市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任务完成较快。大庆列入省国有工业扭亏增盈规划的企业共10户。按着国务院关于努力实现“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庆1998年应有 4户企业实现脱困,但由于脱困工作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实际上到年底有 7户企业摆脱了困境,脱困率达175%,列全省第一位。1998年,大庆纳入省扭亏增盈考核的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 202万元,比上年增加3 913万元,增长76.5%。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 665万元,比上年减亏4 950万元,减亏74.8%。
(牛 烜)
【行业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1998年,全市机械、冶金、轻工、纺织、化工、二轻等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加强行业管理,做了大量协调、指导与服务工作。机械冶金行业从优化全市机械工业结构出发,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筛选确定了柴油机、曲轴、塔吊、汽车等 8个重点引进项目。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领导亲自带队考察洽谈,到年底已有3个项目办理了工商登记,有3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轻工、纺织行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先后对白酒生产情况、轻纺产品销售情况、轻工企业抗灾自救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1998年是大庆石化行业取得大发展之年,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化工产品结构,精细化工企业正在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轻区街行业进行了室内装饰业和装饰材料市场调查,编制了企业产品目录,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各行业主管部门还及时传递了生产经营信息,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表扬。
(牛 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