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



  【保护耕地 实现耕地总量相对平衡】 为了节约用地,合理用地,切实保护耕地,1998年市土地部门从三个方面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一是在修编《大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把原来的79%的耕地保护率改为83.1%,提高了 4.1个百分点;二是严格执行中发[1997]11号文件,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政策,占一亩开一亩,开发、复垦的面积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三是继续严格实行占用基本农田要纳入规划、申报许可证制度,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发证,有效地控制了乱占耕地的行为。通过以上措施,切实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使全市的耕地总量达到了相对动态平衡,未出现减少。
                                     (于海川)
  【规范地产市场 增加土地收益】 1998年,市土地部门加强土地利用的总量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地产市场,努力增加地产收益。他们先后起草了《大庆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城市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大庆市非农业建设用地审批规定》,市政府分别以庆政发[1998]26、27、28号文件下发和出台,起到了规范地产市场发展,吸引投资,增加土地收益的作用。年内,全市土地一级市场共出让建设用地652宗,面积905万平方米,其中行政划拨用地530宗,占地725万平方米;收缴土地管理费1 300万元,收取土地出让金1.3亿元(不含以投代收的7 500万元)。土地二级市场,即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市场也逐步由自由交易转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全年共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445宗,收取费用68万元,并对私自转让、出租、抵押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8月份,在市政府领导下, 有关部门相互配合, 组织对 7幅商业繁华区的国有土地进行公开拍卖。公布了《拍卖公告》等文件,并通过新闻单位广泛宣传,全市20多家企业参加竞买。 共计拍卖土地7宗,面积8 783.8平方米,增加地产收益500多万元,敲响了大庆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第一锤。通过规范土地市场,在土地供应上也为用地者提供了公开、公平、平等竞赛的新机制。
                                     (于海川)
  【确保石油、石化生产建设用地】 市土地部门坚持为石油、石油化工服务的指导思想,在建设用地审批、征地补偿安置等项工作中,为石油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用地环境。全年共处理油田用地报件 330宗,做到了每一个报件都能及时批复。同时,积极做好农民的工作,按规定妥善安置被占地单位的剩余劳动力。全年共组织征地协调会50余次,切实保证了石油、石油化工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于海川)
  【加强土地执法监察】 在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中,市土地局组织全系统参加了“神禹杯”土地国情国法知识竞赛,并组织了全市各县区在 6月25日“土地日”当天上街宣传。全市共出动宣传车96台,设立咨询站72个,散发传单15万份,解答群众提问 300余个,直接参加宣传人数达1万余人。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人们的土地法律、法规意识。1~10月份,市、区土地部门对五个区的各种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了两次全面清查,共检查用地 1 092宗,有审批手续的只有186宗,非法占地、未批先建、改变批准用途、私下交易和非法转让等违法用地906宗,占清查总数的82.7%。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单》394份。到年底,对违法用地现象,已基本查处完毕。同时,对东风新村和龙南两个地区还利用1:2000的地形图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把调查获得的资料全部输入了微机,实现了日常动态管理。
                                     (于海川)
  【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用地环境】 市土地局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大招商、大开放、大发展”战略,把本单位担负的招商引资任务落实到人头,经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到年底,完成招商引资金额达 5 000余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立足本职工作,为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服务。在办理招商引资土地审批手续时,按照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并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对各种招商引资报件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审批,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用地环境。如在办理让胡路区“北方装饰材料城”招商引资报件中,局里有关科室同心协力,仅用 5天时间,就使用地者拿到了合法用地手续。
                                     (于海川)
  【实行地籍动态管理】 在以往开展城镇地籍调查的基础上,1998年实行城镇地籍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各类用地变化情况,并办理变更手续。全年共年检土地证52 981宗,城镇地籍调查完成7.3平方公里,城镇日常地籍变更1 059宗。由于实现了市与县、区微机联网,信息及时传输到市局,实现日常动态管理,提高了用地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于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