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源炼油厂

林源炼油厂

林源炼油厂



  【概况】 林源炼油厂原隶属于中国石化总公司,1998年 7月,划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厂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八村,占地面积15.6平方公里。1998年底有职工6 440人,科技人员1 552人,其中高级职称84人、中级职称604人,固定资产净值9.5亿元。目前拥有10套生产装置:250万吨/年常减压、50万吨/年一套催化、85万吨/年二套催化、 15万吨/年气体分馏、15万吨/年铂重整、40万吨/年柴油加氢、3万吨/年干气制乙苯、2万吨/年聚丙烯、5万吨/年酮苯脱蜡、6万吨/年分子筛脱蜡。年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实际加工量150万吨左右, 系统配套的自备电站产汽量为260吨/小时,装机容量为 2.4万千瓦。所辖合资企业大庆地毯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70万平方米/年机织丙纶工艺美术提花地毯、生产丙纶膨体长丝1 800吨/年、丙纶细旦丝600吨/年; 还组建了以对内工程承包为主的工程建筑安装公司和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龙源股份有限公司。从1971年建厂至1998年,林源炼油厂已经发展成一个集石油炼油、化工、化纤和毛纺于一体的国家大型综合性企业,连续7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
                                     (关少侃)  
  【抓技术改造促生产发展】 林源炼油厂1998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技改技措支出 2.2亿元,大修、维修支出7 372万元,涉及项目236个。在技术改造中,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清除生产中的“瓶颈”制约问题,达到增加产品品种和质量,节能降耗,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在遇到特大洪涝灾害、物资运输供应紧张、施工困难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工程按期完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年共实施重大技改技措18项,其中,两套催化生产装置采用新型催化剂,提高了汽油辛烷值,从而结束了90号汽油加铅的历史;热电分厂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低真空采暖温度,年创效益 200多万元;干气脱硫装置半年建成投产,既解决了硫化氢污染,也减少了工厂天然气外购量,还为干气制乙苯装置提供了原料保证。毛纺分厂开发了地毯纱、细绒和针织绒项目,全年实现利润14.7万元;地毯公司改造比利时织机,开发了满铺加密地毯抢占市场,产销率达到107.59%。  
                                     (关少侃)
  【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1998年,林源炼油厂抓住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带来的机遇,原油供应得到保证,全厂干部职工团结奋战、顽强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各项指标有所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全年加工原油148.3万吨,超出年度确保目标8.3万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39亿元,上缴税费3.59亿元,比上年增加 7 500万元;实现利润9 523万元,完成集团公司下达任务指标 9 000万元的106%。全年销售回款额25.8亿元,产销率达到102%,不仅销售了全年产品,还售出了部分上年库存。清欠工作在艰难中取得成绩,应收帐款减少,已由年初的4.6亿元下降到年末的3.9亿元。 
                                     (关少侃)
  【全面推行班组经济核算】 1998年,林源炼油厂在单装置成本效益核算的基础上,实施了生产装置联合核算,以保证全厂综合效益最佳化,努力使模拟市场价格接近实际市场价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利润的关键是成本,控制成本的基础在企业的每个班组及每一名职工。5月份工厂将单装置核算模式在试点班组中运行,8月份在厂里全面推行。具体的做法是将成本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各个班组,成本利润考核结果与班组、职工的收入挂钩。一个运行班下班后,根据当班的加工量、产品质量和各种消耗及费用,按照产品的模拟市场价格,采用倒推的方法测算本班的吨油利润和加工费用,再进一步推算出本班的奖金多少。
  班组核算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每一名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算成本效益帐,树立“成本就在我心中,效益就在我手中”的意识,使工人操作的精心程度得到了提高,设备故障率下降,生产事故明显减少,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厂在前6个月亏损2 600万元的情况下,下半年一举扭转亏损局面,年底实现利润9 523万元。
                                     (关少侃)
  【深化企业内部各项改革】 1998年,林源炼油厂共实施了公务用车、通讯、设备、医疗、住房、机构、物业、福利、干部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等 9项改革。基本思路是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方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重视民主管理,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前都经过职工代表团组长讨论通过。召开干部、工人、离退休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还安排职工代表与厂领导对话,解答疑问,从而使改革决策更加民主,保证了改革顺利进行。
  通过改革,该厂初步建立了竞争机制,职工观念进一步转变,原来由外来施工队干的工作,逐步由厂内职工完成,减少了人工费用。通过干部制度改革,干部考核下岗、竞聘上岗,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水平都有提高,平均年龄下降到40.8岁。公务用车改革使企业收回卖车资金189万元,每年节省养车费用400万元。通讯改革每年节省话费27.8万元。房改提高了职工住房档次,福利由暗补改为明补,使工厂减轻负担,职工得到了实惠。物业管理改革,实行有偿服务,使生活区环境有了改善和提高。医疗改革减少了医药浪费,使职工就医有了费用上的保障。1998年进行的9项改革,使企业的各项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关少侃)
  【完成机关减员缩编工作】 根据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机构改革精神,1998年底,林源炼油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厂机关部门进行机构改革、减员缩编。实行政企分清,管理与经营分离,做到横向职能不交叉,纵向职能不重复,相近职能归并,拓宽管理幅度,提高办事效率,机关人员实行总量控制,因事设岗,一专多能,一人数职。在组织结构上实行高度集权的直线职能制结构,集中决策,分权管理,赋予二级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权。
  经改革,机关处室及党群部门由27个缩减为12个,编制定员由 277人减至219人,减编21%。厂部下设8个二级单位,直属8 个生产车间、9个辅助生产单位。按政企分清的原则,改革中还把文教、卫生、离退休办、公安分局、食堂、宿舍、宾馆等暂不具备政企分开条件的单位划归到二级单位公共事业处管理,为实现政企分开做过渡准备。把已具备条件的通讯系统通过资产评估转卖给大庆市电信局,收回资产 957.6万元,并划转出24名职工,每年可节约折旧、人工、维修等费用 216万元。把林源法庭交给了大同区法院,减少了企业的社会职能,为企业轻装前进、搞好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关少侃)
  【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年初以来,炼化企业销售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和走私进口油的影响,市场产品过剩,企业间互相竞价倾销、赊销,林源炼油厂库存最高达到12万吨,严重憋罐。面对这种形势,工厂积极制定措施,把销售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围绕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采取以下三点做法:一是改革营销机制,实行按销售费用与销售比例提成的办法,运销处根据销售收入提取份额自行制定内部职工分配方案,既给销售人员以激励,又付以重担,开创了销售工作的新局面。改变坐销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开拓市场,联系用户,并提出“三十二”字方针,即“端正态度,服务用户;转变观念,取信用户;抓住机遇,联系用户;开拓市场,扩大用户”。厂领导亲自带队走访用户,征求意见,使销售回款额大幅度上升。二是捕捉市场信息,抓住机遇、扩大销售。6 月份集团公司实行统一销售,加强宏观调控,打击走私,对企业的规范经营十分有利,但由于受配置渠道和资金的限制,使得原来的老用户疏远,销售形势又趋于严峻。工厂及时调整思路,加强与销售公司的合作,主动帮助销售公司打通渠道,继续搞好与用户的关系。并通过捕捉市场信息,编辑《信息简报》,抓住机遇,扩大销售,在较短时间内使库存明显下降。三是加强清欠工作。除专职清欠队伍外,又从机关抽调15人派驻到 100万元以上欠款户长期驻在,财务和销售部门认真清理账目,建立欠款户对账档案,方便清欠。在此基础上,厂领导带队分片清欠,每月召开一次清欠工作专题会议,分析困难,研究对策。仅清欠办年内就清回现金1 014万元,实物 886万元,合计1 900万元。  
                                     (关少侃)
  【毛线产品重新占领市场】 年初,毛纺厂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研究分析市场变化情况,确定本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该厂因停产数年,毛线产品一度退出市场,要重新进入市场难度相当大,首先是产品知名度不高,其次是产品价格与同类名牌产品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第三是乡镇企业毛线产品以次充好,低价倾销,冲击市场。针对这些情况,毛纺厂及时制定了有效的销售政策和灵活的促销办法,采取按销售额提成的办法,调动销售员的积极性,销售队伍扩大编制,由 3人增加到16人,销售网点由去年的30个增加到70多个,把目标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在黑龙江省31个市县及辽宁的大连、朝阳等地建立了销售关系或销售网点,为产品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另外还加强产品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年初参加全国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获特别推荐产品奖,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7 月25日,召开产品定货会,有60多个商家参加,当场现款定货达30万元。进入秋季后,毛线处于畅销时期,毛线市场竞争激烈,毛纺分厂端正销售态度,搞好售后服务,以质取胜,吸引商家赢得市场。到年底林源毛纺厂在纺织品行业不景气,销售处于低谷的情况下,销售毛线 119.5吨,实现销售收入440万元,盈利14.7万元。
                                     (关少侃)
  【600余户职工喜迁新居】 年初,林源炼油厂家属区还存在169栋平房。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厂投资6 000万元,又新建了12栋高标准住宅楼,使169栋平房原有的 668户职工,于11月份全部搬进新居。
  从11月6日到12月26日历时50天,在全厂干部、工人及街道办组织民工的努力下,169栋平房全部拆完,回收表具1 300多块、阀门3 600多个、门窗5 500扇、暖气5 000多片,回收率在95%以上。平房拆除后,生活区的水电汽及天然气用量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经测算每年可减少浪费折合人民币200余万元。169栋平房的折迁,表明林源炼油厂职工家属居住低标准住宅的历史已经结束。  
                                     (关少侃)
  【圆满完成抗洪救灾任务】 8月13日至9月16日期间,林源炼油厂共派出抗洪抢险队员391人,完成土方量11 130立方米,出动运输车辆 110台次。队员们吃在工地,睡在长堤,艰苦奋战,修筑了3条防洪子堤,圆满完成大庆市抗洪指挥部下达的任务。
  在抗洪抢险期间,该厂共发往抗洪前线编织袋147万条,其中无偿捐送26.25万条。捐助柴、汽油12吨,钢管40吨。全厂职工共捐款62万元,企业捐助抗洪物质46万元,两项合计 108万元。捐献棉衣裤、棉被1.39万件。还有24人向中国慈善总会汇款2.9万余元。
  灾后,林源炼油厂支援巴彦查干乡重建家园,无偿支援木材、水泥、钢材等53万元的建筑物资,还有200个民用取暖炉、700吨煤。 副厂长季振华被省政府授予抗洪抢险英雄称号,有4个青年突击队获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有7人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分子。  
                                     (关少侃)
  【林源炼油厂领导成员名单】
  厂  长:董孝利
  党委书记:刘自强
  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王世清
  副 厂 长:季振华 李殿敏 魏 强
  总工程师:魏毓茂
  总会计师:肖 锐
  厂长助理: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