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总体工作总体工作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1998年,大庆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抓住全市实施大开放战略的机遇,瞄准建设龙江农村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目标,重点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和质量效益型农业,在遭受百年不遇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年初制订的建设10个龙江之最的任务已有 9项按时完成。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42.3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 805元。
(张立明)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截至年末,全市围绕生猪、胡萝卜、葵花、乳制品、优质水稻、小米、粘玉米、蔬菜等主导产业,涌现出牵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15家,其中有 9家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6 家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大庆绿茵、肇源精制米等项目经过扩建后增加了新的生产能力。“金锣”火腿肠厂二期工程全面竣工,顺利投产,形成年屠宰生猪180~200万头、加工火腿肠 4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全省最大的生猪产业链,在某些方面也是全国之最,不仅屠宰车间面积全国最大,屠宰线全国最多,而且生猪收购价格全国最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积极性。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32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和 14.5%。在龙头企业的牵动下,建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其中,种植业已形成了玉米、水稻、谷子、绿豆、葵花、胡萝卜、蔬菜等基地,面积已达 227.5万亩,有10万多农户纳入到了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养殖业初步形成了生猪、奶牛、肉鸡、野生动物和大鹅五大畜产品生产基地。杜尔伯特县野生动物饲养实现产值 1亿元,成为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被中国农业特产委员会授予“中国北极狐之乡”的称号。专业合作社有较大发展,共新建专业合作社88个,使全市专业合作社总数达 220个,入社社员达2.62万户,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立明)
【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 年内,各县(区)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全面完成。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各县区都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及时签订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特别是肇州、大同等县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做好延长承包工作,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全市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达 2 300多户,促进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强化预决算审批、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除农民承担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因抗洪抢险有所增加外,村提留和乡统筹共提取 7 627.5万元,比年初预算减少 801万元,占上年农民纯收入的3.7%,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农村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进一步健全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取消了村级“小食堂”,全面建立了以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有效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张立明)
【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一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抓好克隆植物高效快繁技术推广项目,通过建设蔬菜、果品、花卉、林木、中草药快繁基地,加快克隆植物快繁技术在全市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各县(区)推广先进栽培和养殖技术的工作力度普遍加大。二是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进一步完善龙凤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新辟建肇州、大同两处综合示范区共计4万亩,投资2 289万元。三是强化科技网络及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形成试验、示范、推广配套衔接的科技网络体系。在继续提高市、县(区)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装备水平的同时,突出抓好对各类科技示范大户的培养和帮扶,把科技试验、示范的载体延伸到村屯、农户。1998年评选和表彰市级科技示范典型村20个,各类科技示范大户20户,种养业科技大王10个,争取到2000年全市有20个村进入全国科技示范村行列。四是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农业、乡企、水利信息网络,组建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县区农业服务信息总站和乡镇信息联络点,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五是搞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张立明)
【石油管理局农副业生产取得好成绩】 1998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工商系统,包括农工商联合公司、局农场和62个分公司,共有从业人员33 023人,其中,职工10 397人、劳动家属22 626人。另有已退养家属22 148人。全系统耕地面积 23.62万亩(含局农场10万亩),其中,大田22.25万亩、菜地1.37万亩。种植场点193个,养殖场点598个,生活服务网点101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 16.41亿元,净值12.1亿元。主要行业有种植业、养殖业、生活服务业等。全系统通过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大打科技攻关仗,1998年完成总收入 15.24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现净利润127.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6万元,劳动家属人均收入达到5 317.9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15.58%;有40个分公司实现盈利,占分公司总数的67.8%。发展养猪20万头、养鸡 641万只、养牛1.8万头、养羊8.9万只。全年产粮6 715万公斤、产菜4 730万公斤、产肉2 071万公斤、产蛋1 453万公斤、产鱼 366万公斤。在大灾之年,仍使种植业生产保持上年水平,养殖业生产稳中有升。
(辛 习)
【联谊集团农牧业“三田制”改革收到效果】 联谊集团的农牧业前身是三环大农业基地,有耕地16万亩,草原69万亩,林地18万亩,水面7万亩,35个自然村屯,1万多人口。由于受旧的国营农场老框框、旧观念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生产发展,到1997年底,累计拖欠职工工资和奖金 858万元,职工上访的日益增多,改革势在必行。集团公司领导学习外地经验,结合实际实施“三田制”改革。(1)生活田:根据实际情况,把牧场耕地按适当数量(最多不超过4垧)安排给职工作为生活田,以保证职工生活。生活田实行自主经营,时间可延续到退休年龄。牧场按年度收取统筹金。安排给生活田人员的范围是没有经营内容的职工、农业工人、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2) 规模田:提倡土地向种地能手集中,鼓励和支持生产骨干领办家庭农场。少数人种多数地,走机械化和集约化的路子。(3 )市场田:牧场职工除种生活田外,有能力的还可以经营市场田。协议工和外来户一律租种市场田,最低不少于3垧,最短年限为5年,并签订合同稳定地块。据统计:5 个牧场有1 277人分配了生活田,占牧场职工总数的75%。共分配土地50 550亩,占牧场总耕地面积的 35%;28个农户租包了规模田,包租耕地14 4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10%;1 222个农户租包了市场田,总计包租耕地87 03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872个外来户包租耕地59 644亩,占市场田总量的75%,这些市内外的包地户少的包种45亩,多的包种达千亩,总计引进资金250万元。
实行“三田制”改革,农业工人靠种地生活,并交纳统筹金,减轻了牧场的工资压力;职工交纳统筹金,解决了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问题,各牧场基本都能按时兑现工资;规模田实行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符合农村改革的大方向;市场田上打租金,解决了承包挂账问题,使牧场相对有了发展资金。1998年联谊公司所属各农牧场的粮食产量突破 3万吨,成为历史上产量最多的一年。
(翟 文)